“仓”姓,相传源自上古时期的名人“仓颉”及“仓舒”,在三国时期,魏国有敦煌太守“仓慈”(见《三国志•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以此来看,仓姓历史不可谓不久,但其规模却并非太大,只集中分布于国内少数省份。
在胶东半岛范围内,笔者此前还不曾接触过本地仓姓人,只是在史志当中见过外地仓姓来此为官的相应记载。比如,清代后期的海阳县,就曾有一位姓“仓”的知县,接下来就对之做个简要介绍。
根据记载,这位知县的名字叫作“仓景长”,字子益,籍贯河南中牟县,拔贡生(道光己酉)出身,于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来到山东登州府海阳县上任。
查询《中牟县志》可知,仓姓为当地的科举望族之一,清代进士仓圣脉(翰林院编修)、仓景恬(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南按察使加布政使衔)都是代表人物。其中,仓景恬生活的年代与仓景长相仿,两人名中又皆带“景”字,应为同族兄弟关系(注:《中牟县志》中还记载有其他名为“仓景某”的功名人物,仓景长的曾祖父仓圣裔系进士仓圣脉之兄)。
仓景长在道光后期成为拔贡生之后,于咸丰年间踏入仕途。在主政海阳之前,曾在山东西部的武城、阳信等县代理过知县职务,口碑总体不错。
![]()
到任海阳后的第二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仓景长迎来一场战火考验。当年秋季,捻军大举进攻胶东半岛。九月中旬,捻军一部逼近海阳县城(凤城),仓景长率众防御,最终守住了城池。(注:从史料记载来看,捻军作战机动性强,但攻坚能力较差,进攻胶东期间不曾破城,但那些无险可守的乡村多遭战火波及。)
对于仓景长守城之事,光绪版《海阳县志》记载道:“景长协同营伍,督率绅民,受兵登陴,分段严守,亲身周历,温语拊循,不遑寝食者四十昼夜,而邑城以弹丸累卵之势转危为安。”
主政海阳县两年后,仓景长调任济南府章丘县。在当时,海阳尚被视为海隅偏僻之所,而章丘则是毗邻省城的要地。因此,这一调动属于对其的重用。在章丘任内,仓景长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同治三年,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在向朝廷举荐优秀地方官员时,就将仓景长列在首位。而根据《中牟县志》的记载,由于积劳成疾,仓景长后来在章丘任上去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