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用勤抄家问斩前,长子钱怞掏出唐制免死金牌,朱元璋:立即释放

分享至

1391年,朱元璋下令,要将建昌知府钱用勤抄家问斩,生死关头,钱家赶紧拿出免死金牌,谁知,朱元璋一看,这块金牌竟过期近500年了!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不仅在奉天殿接见了钱用勤的长子钱怞,还在看过这块诞生于唐朝的免死金牌后,放了钱用勤,并归还了没收的钱家家产。

朱元璋为什么如此看重这块“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以至于在它过期近500年后,仍能发挥“免死”的功效?

为什么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很多功臣拥有免死金牌,却仍难逃抄家灭族的下场?



一、什么是“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严格来说,应该叫“免死铁券”,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免死铁券”,跟影视剧中出现“免死金牌”,不管是从材质、形制、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别。

1、覆瓦状的外形

真实的“免死金牌”,其实不是黄金打造的,而是铁制的,所以称为“铁券”。

在我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着一块距今1100多年、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免死铁券。

它是公元896年,唐昭宗为奖赏大将钱镠讨伐董昌有功,特意赏赐给钱家的,就是它在500年后救了钱用勤一命。

这块铁券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2.14厘米、重132两,外形看起来像一片覆瓦,铁券上不是简单刻着“免死”两个字,而是密密麻麻刻刻满了铭文,共计333字。

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在刚开始铸造铁券时,皇帝为了让上面的字迹看得更清楚,便下令用丹砂填字,所以免死铁券又称为“丹书铁券”;

到了南朝时,皇帝们为了表达自己奖赏功臣的诚意,又下令用银粉填字,所以这一时期的铁券称为“银券”;

隋朝时,皇帝又进一步升级了铁券的规格,下令用金粉填字,于是“铁券”的名称也随之变成了“金券”。

总的来说,在整个封建时期,“丹书铁券”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覆瓦状”丹书铁券,其实只是一半,也就是说,完整的丹书铁券,应该是圆筒状的。

由于铁券非常稀有,所以,为了防止有人伪造,历代皇帝都会将丹书铁券一剖两半,一半赏给功臣,一半留在内务府,持券人若想使用丹书铁券,首先得持券到内务府核验,待验收无误后,方可继续使用。

“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2、功能的变化

最早开始使用“丹书铁券”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后,觉得仅赏赐金银财宝、高官厚禄,不足以彰显功臣和异姓王的功劳,让他们彻底臣服。

怎么办呢?

刘邦苦思冥想,终于想出来用“丹书铁券”的形式,其上刻以明文:承诺功臣们的子孙后代可以世代同享荣华富贵。

换句话说,丹书铁券在刚开始出现时,并不能免死,仅仅是一种荣誉和身价的象征。

直到600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具有了“免死”的功效,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死铁券”。

隋唐时期,皇帝给功臣元勋颁发丹书铁券,不仅成了一种惯例,而且,丹书铁券的功能除免死外,还多了“免罪”功能。

比如,钱镠的免死铁券上就刻有“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字样。

3、明朝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完善了免死铁券的制度,并对铁券的尺寸、使用权限、写作规范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比如,在颁授对象上,免死铁券只能授予立有军功,并获得公、侯、伯三级爵位的勋臣贵族。

在尺寸上,免死铁券按大小被划为七个等级,其中公爵、伯爵各有二等,侯爵有三等。

不同的爵位、不同的等级,授予的免死铁券的尺寸也不一样。

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约30厘米),宽一尺六寸五分(约49厘米),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约21厘米),宽一尺二寸五分(约37厘米)。



在券文的写作规范上,铁券镌刻的内容固定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免死铁券的奖励时间;

第二部分,说明获券者的官职、爵位、功勋;

第三部分,皇帝承诺对功臣的优待,一般是免死次数;

第四部分,皇帝勉励功臣,继续接着好好干,千万不要忘记皇帝的好。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先后发出了36块免死铁券。

其中,洪武三年,朱元璋赏给李善长、徐达等公爵6块,赏给汤河、常茂、耿炳文等侯爵28块;洪武十一年,赏给凉国公蓝玉1块;洪武二十年,又赏给东莞伯何真1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