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将领的合影。照片中的五个人,在1955年的大授衔时,一人被授予元帅军衔,两人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人被授予中将军衔。还有一人,遗憾错失军衔。
你知道这张照片是什么时间,拍摄于哪里的?照片中的五个人又都是谁吗?
![]()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1月,地点是河北省平山蛟潭庄,晋察冀军区总部。
照片中端坐前排的,是晋察冀军区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聂荣臻。
1937年,平型关大捷之后,时任115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奉命带领一部分军队,挺进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交界地带,开创敌后根据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聂荣臻将晋察冀根据地打造成为了,敌后抗战最早、最坚强的堡垒,被中央称赞为“模范边区”。
从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聂荣臻一直是华北的一把手,他带领出来的华北野战军,号称我军第五大野战军。1955年,聂荣臻被授予元帅军衔。
![]()
蹲在聂帅旁边的将领是唐延杰,时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他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后前往苏联东方大学进修军事,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
长征期间,唐延杰担任红三军团后方部部长,长期负责后勤工作,被誉为“红三军团的萧何”。
聂帅组建晋察冀军区时,缺少一位优秀的参谋长,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向他推荐了唐延杰。
来到晋察冀之后,唐延杰协助聂帅,共同创建、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根据地由最初的3000人,发展到拥有20万主力部队和11万地方部队的强大队伍。
解放战争时期,唐延杰担任华北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
站在唐延杰身后,画面最左侧的将领是朱良才,时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委。
虽然此时朱良才职务不高,但他的革命资历非常深,1928年,跟随朱德上井冈山,担任红四军军部第一任秘书,当时军部的另一位秘书是开国大将谭政。
红军时期,朱良才历任红3军第9师政委,红5军团第15军政委,红四方面军第31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6年10月,跟随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西路军失败后,他历经千辛万苦,于1938年回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这也是他抗战初期起点较低的原因。
但俗话说的好,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来到晋察冀之后,朱良才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从军分区调到军区,先后担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
![]()
解放战争中,朱良才先后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军区政委,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站在聂帅身后,照片中最右侧的将领是吕正操。他原本是东北军中的一名团长,曾做过张学良的副官。
抗战爆发后,接受我党的改编,将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并担任司令员。1938年,根据中央指示,在人民自卫军的基础上,组建冀中军区,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由吕正操出任司令员。
![]()
解放战争时,吕正操重回东北,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这张照片中,前面介绍的四个人,一位元帅,两位上将,还有一位是中将,只有一人为获得军衔,他就是站在后排中间的程子华。
虽然未获得军衔,但程子华并不比其他人差,除了聂帅,其他三人无论是在资历,还是职务上,都要比他差一截。
![]()
红军时期,程子华曾任红25军军长,红15军团政委,是徐海东大将的搭档。抗战爆发后,程子华奉命前往冀中军区,担任政委,协助吕正操建立敌后根据地。
1943年,升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1945年,聂帅回延安开七大,他代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程子华是四野第13兵团司令员,妥妥的正兵团级将领。在1955年大授衔时,理应授上将。
只可惜他在1949年,奉命前往山西担任省委书记,因此遗憾错失了军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