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母亲来城里住,是我和老公商量了半年的事。
母亲72岁,一个人在老家那个破旧的小院子里已经住了三年。自从父亲走后,她就像一棵老树,死活不肯挪窝。我每次回去,都看见她坐在那张掉漆的竹椅上,对着空荡荡的院子发呆。
"妈,跟我们去城里住吧,有暖气,也热闹。"我不知道说过多少遍。
她总是摇头:"我哪儿也不去,就死在这儿。"
可这次不一样。邻居王阿姨打电话说,母亲在院子里摔了一跤,躺了整整一天才被发现。我连夜开车回去,看见她青紫的胳膊,心里那根弦就断了。
"这次你必须跟我走。"我没给她拒绝的机会。
母亲终于妥协了,也许是真的怕了。
![]()
来城里的第一个星期,母亲还算配合。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安静地看电视,不多话,不添麻烦。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儿子放学回来,会主动跟奶奶打招呼,有时还陪她聊几句。母亲的脸上终于有了点笑容。我心里暗自得意,觉得这个决定是对的。
第二个星期,问题开始显现。母亲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声音传到楼下,把我们都弄醒了。我跟她说过几次,她总是歉疚地点头,可第二天照样如此。
她也开始挑食。我精心准备的营养餐,她总是吃几口就放下筷子。"没味道。"她这样说。我给她买了她爱吃的咸菜,她又说太咸,伤身体。
最让我头疼的是,她开始频繁地提起老家的事。邻居家的猫生了几只小猫,村口的老槐树被雷劈了,菜园子里的韭菜该割了。这些琐碎的事情,她能念叨一整天。
"妈,那些都是小事,别想了。"我有时候会不耐烦。
她就不说话了,静静地坐着,眼神空洞得让人心疼。
第三个星期,母亲开始夜里失眠。我总是半夜听到她房间里传来的咳嗽声,有时候还有轻微的抽泣声。我去看她,她总是假装睡着。
白天她精神萎靡,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也提不起兴致。我带她去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她坐了不到十分钟就要回家。
"那些人我都不认识。"她解释说。
"慢慢认识就好了。"我劝她。
"我不想认识。"她的语气有些固执。
我开始意识到,也许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母亲不是不愿意享受城里的生活,她是真的无法适应。就像一株老树,突然被移植到了完全不同的土壤里。
我试着理解她,也试着给她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孩子的教育,还有老公的情绪。整个家庭的节奏因为母亲的到来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第四个星期的某个周日,一切在一顿饭里爆发了。
那天我心情不错,特意下厨做了一桌子菜。红烧肉、清蒸鱼、炒时蔬,还有母亲爱吃的蒸蛋。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看起来其乐融融。
母亲夹了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嚼了几下,突然停住了。她的眼睛湿润了起来,然后眼泪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流了下来。
"妈,怎么了?"我慌了。
她摇摇头,继续流泪,然后说:"这肉不对。"
"哪里不对?我按照你教我的方法做的。"我有些委屈。
"不对,就是不对。"她的眼泪越流越凶,"什么都不对。"
儿子吓坏了,筷子掉在桌子上。老公也停下了吃饭,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妈,你到底想说什么?"我的语气有些急躁。
母亲抬起头看着我,眼神里有我从未见过的绝望:"我想回家。"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不是红烧肉不对,是这整个环境都不对。不是她不领情,是她真的无法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我们给她的温暖和关怀,在她看来,都是陌生的善意。
"你们都是好人,可这里不是我的家。"母亲继续说,声音轻得像羽毛,"我每天夜里都梦见那个破院子,梦见你爸爸还坐在门口抽烟。醒来看见这些崭新的家具,我就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
我的眼泪也掉下来了。不是因为委屈,是因为我终于明白,爱有时候不是把对方拉到自己身边,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哪怕那个选择在你看来并不明智。
第二天,我开车送母亲回了老家。临走时,她握着我的手说:"闺女,不是你不好,是我老了,挪不动窝了。"
现在我每个周末都回去看她。她还是坐在那张掉漆的竹椅上,但脸色比在城里时红润多了。有时候我想,也许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感觉。而那种感觉,不是谁都能给得了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