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摆事实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陈哲艺导演的《燃冬》0奖收官。
豆瓣开分5.6,评论区吵成麻花:
“节奏冻住了”“嗑CP嗑到冰块”……
同一天,周冬雨以评委身份亮相,黑礼服、背头,外媒镜头追着她跑。
五年前,她跟着《七月与安生》走红毯,手不知道往哪放;
片子没拿奖,人却成了焦点。
![]()
2. 她怎么做到的?
一句话:把“别人说了算”变成“我自己说了算”。
当年《麻雀》被嘲“最薄徐碧城”,她躲酒店哭到凌晨;
《后来的我们》口碑两极,她发微博道歉:“是我没演好。”
后来她想明白了:演员只能对角色负责,管不了观众先开弹幕还是先看电影。
于是有了《少年的你》剃寸头、《燃冬》零下30℃跳冰河;
片子再被骂,她也不再删微博,只淡淡一句:“我尽力了,下个角色见。”
3. 当评委,是她给自己的“毕业证书”
很多人吐槽:32岁当国际A类评委,够格吗?
看看她履历:
三金影后+戛纳提名+奥斯卡短名单,华语90后女演员里,独一份。
够格不够格,数据说话。
更重要的,是她终于跳出“等别人给奖杯”的循环,
换成“我来选片子”的视角。
就像考试考多了,突然坐进监考席,
那一刻她明白:
原来不是非得答满分,才有资格批卷子。
![]()
4. 片子可以输,人不能输
《燃冬》口碑滑铁卢,导演出来揽责:“是我剪得太慢。”
周冬雨一句没辩解,只把评委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每天看三部片,写满笔记,现场提问用中英双语。
媒体问她:“电影没拿奖遗憾吗?”
她笑:“电影是导演的孩子,评委是老师,孩子考不考100分,都得上学。”
一句话,把“脸面”和“作品”轻轻分开。
观众这才发现:
姑娘长大了,不再替作品“背锅”,也不再靠奖杯“续命”。
5. 给普通人的共情点
我们谁没经历过“项目黄了,锅却得我背”?
熬夜写的方案,甲方一句“方向错了”就全盘否;
拼命做的销售,市场一波动就砍单。
周冬雨提供了一份“情绪参考答案”:
作品失败≠我失败,
先把“我是谁”和“我做的事”切开,
再攒下一份“我能决定”的履历:
学新技能、考新证、跳新槽……
当你手里有下一个选择,
昨天的翻车,就只是履历里的一行字,
而不是钉在脸上的“ loser”标签。
![]()
6. 一个小彩蛋
闭幕式结束,周冬雨在后台被拍到拎着高跟鞋、光脚跑。
记者追上去问:“脚疼啊?”
她咧嘴笑:“高跟鞋是战袍,光脚是赶路,总得换下一场。”
一句话,把“赢麻了”的热搜,踩回地面。
原来,所谓“赢”,
不是红毯上有多闪,
而是你敢不敢把磨破的脚,继续迈向下一部戏、下一条路。
7. 写在最后
《燃冬》0奖,陈哲艺低头叹气;
周冬雨抬头,把闪光灯让给别人,也留给自己。
她让我们看见:
人生不是一场考试,
而是一场接一场的开放题,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
下次你再遇到“项目黄了”“被领导否了”“全网嘲了”,
就想想那个32岁姑娘——
片子可以输,
但她已经把“怕输”两个字,
永远甩在身后。
你也一样,
只要人往前走,
输的就只是昨天,
不是明天。
![]()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