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诗学的精神归依
©作者 屈文平
读完王飞散文集 《亲近大地》,感觉像是接受了一次从地理行走、文化解码到精神归依的三重洗礼。那散落在字里行间的壶关云、灞河雾、黄帝手植柏的纹路,不仅是文字描摹的物象,更是叩问文明根脉的密码,让人在大地的肌理中唤醒民族的记忆,品味生命的真谛。
![]()
王飞在内心深处对生灵万物存有大爱。记得有一年去楼观台,早上和王飞一起散步,正在路上走着,王飞突然停下脚步。问他为啥不走了?他指了指地面,一条蚯蚓正蠕动着身体,从路边朝路中间爬。王飞说,它爬得离草丛越远,离死亡就越近。说着弯下腰,小心地捉住那只蚯蚓,放进路边的草丛里。在王飞内心深处,对世间生命万物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与悲悯,充满了博大而深沉的爱。他把这份爱融入文字中,让作品充满温度。
在陕西散文界,王飞的散文独树一帜,其立意高远,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讴歌大地。总的来说,王飞散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立意高远,彰显时代特色。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家的思想高度,影响着其分析事物的深度和看待问题的高度,也决定了其文章的高度。一部立意深刻高远的作品,必定是作家思想智慧与现实生活碰撞的结晶。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提出文章要把思想立意放在主导地位,而文辞风格和结构技巧都是为思想立意服务的。 王飞散文立意高远,他把秦岭作为创作的源泉,跳出传统山水散文边界,将主题升华为“生态文明的当代叩问”,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南山的山水、草木、鱼虫、鸟兽,隐者、村民等众相生灵,巧妙地运用拟人、拟物等手法,体悟山川河流的“喜怒哀乐”,思索自然与人共同的命运之路,体现了万物生灵是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理念。 《亲近大地》一书中,王飞站在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高度凝视“黄帝手植柏”,穿越时空隧道揭秘“秦岭玉兰王”,于千年岁月沉淀中感悟神木山上的古茶树,在临潼庆山寺考古发现中解读武周王朝远去的背影,用一件隋代透影白瓷杯讲述曾在中国陶瓷史上消失的透影薄胎制作技艺,甚至赋予水盆羊肉、臊子面、东大蒸饭等地方美食以舌尖上的乡愁和文化的传承,实现了禅意与诗意共舞,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辉映。
二是视域宏阔,重塑文明记忆。王飞散文视域宏阔,从渭北高原到太行山峡谷,从南山到桥山,从日照海滨到无定河畔,从白洋淀到洱海,王飞散文的笔触横跨中国东西南北,可以说是以大地为纸,江河为墨,勾勒出一幅幅飘逸灵动的大地丹青,也构建起一个既有地理纵深感,又具有历史文明厚度的文学世界。其作品通过“葫芦头泡馍”“水盆羊肉”“东大蒸饭”等美食符号,及“波罗堡下的接引寺”“悟真寺水陆殿的壁塑”“崇圣寺三塔”等宗教遗存,和“黄帝手植柏”等文化图腾,呈现出美食民俗、历史人文和人类学、生物学、中医学等跨学科叙事。《武则天的背影》《长门之怨》《战国的卫生间》等篇章,从考古发现的遗迹中还原历史,重塑一段段文明的记忆。
三是语言诗意,闪烁哲学光芒。王飞散文践行了“诗性语言服务于思想表达”的原则,语言既有诗意的灵动,又有思想的厚重。《山边一日》一文写到“这些河水闪闪烁烁,伴着叮咚的心声,载着欢乐的涟漪匆匆流向远方。河流里的波浪跳跃着,舞动着,从一种步态换成另一种步态,一路向前,越向前,越发显得可爱美丽,直至奔入渭河。”拟人化的表述,赋予了河水以灵性,“跳跃”“舞动”“奔入”等关键动词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文字的张力。《日照的海》一文中,“海滩上的沙子表达着对海洋缠绵细腻的情意,浪潮也时不时回应着自己的心声”“我从海边走过,我的双脚就可能会与一位先贤的脚印重叠:俯身抚摸一朵浪花,我的双手就可能触碰到一座城市的指纹”,充满诗意的表达,让文字有了极强的代入感,带给人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
《一碗有追求的面条》一文写到“一碗岐山臊子面中,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俱全。吃一碗岐山臊子面,就可以品尝到人生五味,五味调和便是香甜美味、人生圆满;五味不调和,则难以下咽人生坎坷。一碗岐山臊子面中底菜漂花各有沉浮。下有底菜、上有漂花、中间有面条,预示人的一生沉沉浮浮,也只有沉沉浮浮的人生才完整、才香甜、才圆满。”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作者领悟出人生的真谛,用生动形象的美食作载体,呈现给读者,增强了文章的韵味,透射出一股哲学的智慧。《好大一棵树》一文中写到“胡子里藏着五千年的故事,给世世代代黄皮肤的人讲了一遍又一遍”“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根脉和这片大地如此紧密地交融在一起”“高耸伟岸的身躯,抵御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时光痕迹如影随形,留在一道道裂纹里。树身上的一道道裂纹是岁月留下的印迹,是对高天厚土的礼赞”,拟人化的表述充满了象征意味,一道道的树纹疤痕分明就是一个民族悲喜交加的历史。
四是时空交错,呈现融合之美。王飞散文作品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鲜明的“多时空叠印”特征,在《西汉四隐》一文中,从现代视角的丹凤县商镇“商山四皓墓”的阙门切入,涉及秦始皇称帝、焚书坑儒、秦二世继位、秦末农民起义、刘邦称帝、刘盈继位、吕后称制等历史事件,又引入北宋王禹撰写的《四皓庙碑记》、唐代李商隐《四皓庙》诗句和《济源市志》《史记》等内容,以“商山四皓墓”为支点,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碎片,形成以一地观千年的叙事张力。《古堡风流》一文中,作者把波罗堡作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场,巧妙地把北魏卧佛寺石窟见证佛教东传的轨迹、宋夏战争烽烟在无定河畔留下的印记、明清商铺与牌楼折射商业文明的萌芽以及横山起义的红色文化基因融为一体,实现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在同一空间的碰撞和交融,呈现出一种融合之美。
另外,王飞散文的画面感很强,《长安与你同在》一文中,写到“大钟敲了十二下”“我独自坐在候车厅里”“右边的阿拉伯人抱着行李睡得很香,张着嘴巴,帽子歪在一边”“对面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正大口咀嚼着汉堡包,生菜叶的碎屑落在他发亮的皮鞋上,他的上衣左边口袋里插着一本小说,开头的字母是‘N’”。短短的一段文字,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都有了,这种影视化的叙事结构,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出现。在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AI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文生图、图生文、图生视频已成为现实。文学作品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也许视频文学将来就是一种趋势。
期待王飞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格局,在“亲近大地”的征程中,为大家带来更多震撼心灵的文学佳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