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据外卖平台商家相册
作者:宾语
来源:宾语观世
近日,沈阳一家名为“卖女孩的红烧肉”店名引发争议。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以“卖女孩”作为店招让人不适,“恶俗的名字,打违法犯罪的擦边球”。(9月29日封面新闻)
看到“卖女孩的红烧肉”,第一反应确实是心里咯噔一下。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会有如此明目张胆的店招?看完来龙去脉才知道,原来是老板姓麦,取了个谐音,本意大概是“麦女孩的红烧肉”。这解释听起来好像说得通,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像是你跟人开玩笑,对方却没笑,反而皱起了眉头,这时候你再解释说“我就是开个玩笑”,气氛反而更尴尬了。
“卖女孩的红烧肉”店招被人举报,老板可能觉得被人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个名字嘛,还是自己的姓,怎么就被上纲上线了?可问题恰恰在于,语言不是数学公式,不是你说等于什么就等于什么。语言是活在人群中的,是有社会共识的。顾客在看到“卖女孩”这三个字时,心里的不适感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触碰了我们社会最基本的底线,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特别是对儿童的关爱。这种集体潜意识里的警惕,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大家对这种可能涉及侵害弱势群体的表述变得格外敏感。
![]()
沈阳市营业的三家门店(图据外卖平台)
这些年我们见过的奇葩店名多得数不胜数,从“最高发院”理发店到“饭醉团伙”餐厅,有些商家为了吸引眼球真是绞尽脑汁。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个能引发讨论的店名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关注度,但这种关注真的能持久吗?恐怕未必。当新鲜感过去后,留给消费者的可能只剩下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适感。就像那个实际经营者自己说的,“看别人这么取,我也跟着取了”,这种从众心理背后,反映的是店家不是在品质和服务上下功夫,而是把心思用在了打擦边球博出位上。毕竟,做生意求的是和气生财,而不是争议不断。
当然,不是说店名不能有创意,恰恰相反,一个好的店名应该既能体现特色,又能让人会心一笑。比如“饭点了”餐厅、“剪单爱”理发店,这些谐音梗就玩得恰到好处,既有趣又不让人反感。而全聚德、狗不理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商业的本质终究是产品和服务,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营销噱头。
“卖女孩的红烧肉”还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商业命名上的监管似乎还存在模糊地带。市场监管部门说之前接到过投诉,“他们好像把‘卖’改成‘麦’了”,但平台上为什么还是“卖女孩的红烧肉”,他们也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给了商家继续打擦边球的空间。其实不只是店名,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上,类似的模糊地带还有很多。如何既尊重商业自由,又维护公序良俗,这确实是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其实,姓麦的老板如果想用自己的姓氏来做文章,有很多更好的选择,像“麦香红烧肉”、“麦家红烧肉”,甚至“麦姑娘的红烧肉”等,既保留了个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商业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终究不能脱离社会共识这片土壤。毕竟,我们要吃的是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而不是在用餐前先进行一番道德挣扎。“卖女孩的红烧肉”店名引发争议,让我们重新思考商业与伦理的关系:店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在商家赚钱、消费者满意、社会风气向上这一多赢上下些功夫。(作者:宾语)
来源:宾语观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