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舰船对峙后,马科斯往南海搬来救兵,如今停靠在菲律宾的所谓“大杀器”,威胁究竟有多大?解放军又该怎么防守呢?
最近,美国海军摆出了一幅“来者不善”的架势。俄亥俄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悄然驶入了菲律宾苏比克湾,似乎在刻意展示它的威力。这一动作在相关区域内掀起了不小的惊涛骇浪,因为这艘潜艇可不是普通角色。它是个能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大家伙,基本可以用“水下武器库”来形容。
![]()
(美核潜艇抵达苏比克湾)
俄亥俄号脱胎于原本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改造,一跃而成全球数一数二的水下巡航导弹平台。一听到这儿,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有点玄乎,但要知道,俄亥俄号上搭载的Block 4型“战斧”导弹可是个“大杀器”。它们射程达到1600公里,可以在半小时内精准打击高价值目标,如果在南海部署,打击范围可能包括一些岛礁设施。
更令人关注的是,此次美军竟然没有隐藏其踪迹,反而通过公开AIS信号来宣示存在。这种行为或许是在执行一种“确定性威慑”的战略,让对手知道这里有人,还不怀好意。
苏比克湾历来有些故事,在过去几年间,它已经成为美军在南海的重要枢纽。除了建立预制设备储备中心,美军甚至还收购了当地造船厂。这背后显然藏着美军的长远考量,把这个地方打造成战略支点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
(俄亥俄号核潜艇)
就在这样一个时机,美军派出了俄亥俄号,显然是在对当前紧张的中美菲关系做出回应。9月,中国和菲律宾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剑拔弩张的对峙,中方这次反制行动,是对菲律宾“狐假虎威”行为的进一步强化。所以美方派出核潜艇,不仅是为盟友撑腰,更像是在发出所谓的警告。
从某种程度上讲,俄亥俄号核潜艇的威胁,或许能超过两支航母打击群。一说起“航母”,你可能会想到那些轰隆作响的超级大舰,但问题来了:这些庞然大物在现代战争,尤其是解放军的反舰打击体系面前显得有点脆弱。尤其在卫星侦察网和高超音速导弹的实时监控下,航母的生存能力受到极大挑战。而核潜艇的情况完全不同,它的隐蔽性使得它可以在对手的眼皮底下行动。
但这就意味着美国可以随意叫板中国吗?恐怕没那么简单。解放军的反潜侦察体系已将南海海域彻底纳入监控,通过多层次的侦测手段,任何潜艇稍有动作都会被察觉。
![]()
(解放军反潜巡逻机)
这是俄亥俄级核潜艇今年第二次在亚太地区出现。之前七月还访问了澳大利亚,名义上是纪念太平洋战争胜利80周年。有意思的是,这种“不期而遇”式的亮相背后,是美国的一种策略:通过间歇性的展示,保持在地区的存在感,并且维持战略模糊。由此可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上投入不少,这也许预示着未来在南海的挑衅,将愈发频繁。
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这种军事部署?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利益牵扯,使得美军的每一个军事举动都充满了悬念。各方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在这片风云变幻的海域中行走。
即使美国有这样的野心,是否能依靠一艘潜艇对中国构成实质性挑战呢?这显然有些低估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防御能力。解放军显然不会坐视不理,已建立了庞大的反潜防御网,从天基到海基,各种探测系统密集分布。因此,所谓的核潜艇闯到南海,更像是一场冒险之旅,而非必胜的赌局。
![]()
(解放军在南海演习)
一旦中美在南海爆发冲突,解放军的优先目标,将是摧毁周边所有支持美军行动的设施,包括菲律宾的基地。这如同一场巨大的博弈,解放军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将南海变为“狩猎场”。
在这种背景下,美军的潜艇如果试图单打独斗,将不得不面对解放军严密的反潜网络。即便是先进的核潜艇,也将陷入“独木难支”的困境。战争远非纸上谈兵,现实中没有万无一失的计划。
综合来看,美军俄亥俄号核潜艇停靠菲律宾,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调整,更是大国博弈的一部分。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稳定与和平需要更多智慧和努力去维护。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各方都应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合作,化解潜在风险,以免擦枪走火导致局势不可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