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去的地方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哥却耷拉着脸?”“好不容易钻进车里,司机一路风驰电掣,唯恐过了时限赶不回去?”
在浦东机场,一张小小的“短途票”却成了司乘矛盾的源头。不少乘客都曾有过类似遭遇——被司机拒载,或被要求谎报目的地、中途被甩客、换客。
乘客体验不佳,司机也有一番苦衷。作为全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浦东机场的出租车运营管理仍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吴群峰、洪程栋等市人大代表建议,通过优化“短途票”政策,系统改进出租车运营机制,提升短途服务质量,缓解远郊接客意愿低等问题。
机场出租车的“短途困局”,何以优化?
中途甩客为哪般
“高架上最快飙到120码,车子简直要飞起来了!”家住杨浦滨江一带的洪先生回忆道。从浦东机场到他家,全程约37公里,他刚下飞机已是晚上11点。“司机让我报目的地为‘川沙’,这样能拿到短途票。结果开到一半,他突然加速飙车,我和妻子吓得紧紧抓住安全把手。”出于安全考虑,洪先生还没到家门就提前下车。扫码付款时,司机连发票都来不及开,就匆忙掉头离去。“我明白,他得在一小时内赶回机场。”
林女士的遭遇更为糟心。她原本要去三林,司机让她谎称去迪士尼,以此获取短途票。“结果开到一半,他突然说仪表盘黑屏,把我扔在路边让我自己重新打车。”
![]()
浦东机场停车库
“只要不是去浦西的,司机几乎都没好脸色。”吕小姐也有类似经历。她从浦东机场前往一家酒店,目的地离“短途票”的22公里仅差几公里。司机要她谎报目的地走短途,一路还骂骂咧咧,结果离酒店还有一个路口,司机就提前让她下车。
即使是长途单的乘客,也遭遇过不堪经历。“明明我是长途单,司机却恳求我拿短途票,结果中途把我换乘到另一辆出租车。”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获取短途凭证,一些司机诱导乘客虚报目的地如“川沙”“迪士尼”,途中再甩客、转客。更有甚者,还有一种“拆单”的操作——司机们相互“合作”,将一单长途业务拆成两段:先由机场出租车将乘客送至短途范围,再换乘另一辆车;前者则凭短途票在一小时内返回机场,免去重新排队之苦。即便不“拆单”,为赶在一小时内返回,部分司机一路超速行驶,带来安全隐患。
为何专跑机场生意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出租车承接短途业务,浦东机场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出了“短途票”政策。
所谓“短途”,是指目的地距离机场约22公里以内、往返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行程。持短途票的司机返回机场后,无需重新从停车库(俗称‘大库’)排起,可直接进入机场缓冲区(俗称‘小库’)排队,每车每日限两次使用机会。
“机场推出‘短途票’,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在吴群峰代表看来,一张票能为司机节省数小时的排队时间,有助于调动短途业务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这一制度被部分司机钻了空子,衍生出各类违规操作。
开了十多年出租车的张师傅向记者介绍,出租车在“大库”排队通常需4到6个小时,从“大库”开到“小库”还得再排半小时到一小时。每天21点至23点是机场用车高峰,司机如果在16点左右进入大库,要等到22时方能接到乘客。长时间的等待,让司机的成本陡增。
记者了解到,在出租车司机群体中,有一条心照不宣的目的地“鄙视链”。祝桥尚可接受,陆家嘴仅算中等偏下,张江、金桥、三林等行程约30公里的订单普遍不受待见,至于前往临港等远郊的订单,更是司机们最不愿接的单子。
据吴群峰观察,前往临港新片区等远郊的乘客尤其不受欢迎,处于鄙视链末端。临港距离机场约30公里,仅比短途票规定的22公里范围超出少许,一位司机直言:“开回来十有八九要‘吃空饷’,特别是赶上节假日,那更是铁定赔本。”
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机场等候接单的出租车司机大多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一位强生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宣称,自己从不承接机场订单,即便送客到机场,也不会加入排队候客的队伍。“如果过度依赖机场订单,每天的接单量就上不去,平台评分也会受影响,回到市区后反而更难接到单子。”
![]()
浦东机场
这也是仍有司机宁愿在机场长时间等待,也不愿意返回市区接单的主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长期以机场订单为主的司机,除了高峰时段或阴雨天气外,在市区往往难以获得平台系统派单。“和常跑市区的司机相比,我们大量时间都耗在机场停车场里。平台的派单机制通常优先派给接单量大、评分高的司机。”一位常驻机场的司机坦言,自己习惯了在机场一带接单,他经常就在停车场的驿站里吃饭、休息。
这种模式使得常跑机场的司机更熟悉这里的运营规则。多位司机反馈,在浦东机场跑车较理想的情况是完成“两短一长”:即先接两趟短途,用掉当天两张短途票(每日上限),第三单不论远近,回来后都需要重新进入大库排队。“跑完这三单,基本上已经在车上待了十多个小时,一天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而为了尽可能跑足两单短途,个别司机钻制度空子,挑肥拣瘦,拒载拆单,甚至通过“断码器”作弊,将长途订单“拗”成短途记录。
延长至120分钟是否可行
作为超大城市重要“窗口”,交通枢纽短途打车体验如何优化?在代表们看来,应该优化“短途票”政策,改进出租车调度机制,实现出租车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吴群峰建议,通过引入智能调度技术,强化GPS与牌照识别系统的应用,实时掌握旅客需求和出租车供应情况,实现供需平衡。
事实上,在市交通委支持下,浦东机场已在持续优化短途票运行模式,2016年就开始创新使用短途GPS管理系统,通过精准追踪车辆GPS轨迹,于机场缓冲区判定是否符合短途补偿要求。此模式于2025年1月起在虹桥枢纽复制推广,系统依据车辆计价器显示的里程信息,判定短途补偿资格。
虹桥枢纽的具体规则是,虹桥T2/虹桥火车站出租车上客点为起点,订单距离在8公里(包含)以内,接到乘客后120分钟内返场,则可以使用出租车短途专用通道,每辆车当日可享受一次短途补偿。和浦东机场人工发短途票不同,虹桥枢纽主要通过大数据后台监管系统,自动识别车辆计价器数据是否符合短途补偿机制。
虹桥机场短途模式实施下来,效果如何?记者采访多位司机和乘客,普遍反映良好,一些短途乘客表示不再遭遇“脸难看”。120分钟的时限,也让司机感到相对从容,不会出现飙车超速现象。
而相较于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的情况则更为复杂。据上海机场集团答复代表,浦东机场的短途返回时间计划参考虹桥机场延长至120分钟,为司机提供更人性化的营运环境。同时全力支持配合交通执法单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出租车驾驶员骗取短途凭证、中途抛客、挑客拒载等违规行为。
浦东机场短途单时间范围将延长至120分钟,对此,多数出租车司机表示支持,刘师傅告诉记者,很多司机风驰电掣往回赶,就是因为有1小时内返回的限制,“如果放宽至120分钟,至少不用那么匆忙”。
但也有人提出顾虑,如果返回时间拉长,会让更多司机倾向于跑短途,这就加重了“大库”排队等待的压力,造成新的供需矛盾。
智能化破解短途困局
在代表们看来,看似是机场的“短途之困”,实则折射出城市交通格局中,出租车与网约车二元模式的结构性矛盾。不止浦东机场,深圳机场、北京首都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都遇到类似的难题。
对于浦东机场出租车短途路程范围的限制是否放开,各方反馈不一。有市民认为,“今天划到30公里,明天划到40公里,总有地方要被划在‘圈外’。要是短途车一股脑儿都涌进来,那么对在‘大库’里苦等长途的司机不公平,导致供需失衡。”
吴群峰认为,对于临港滴水湖区域,应该纳入“短途票”范畴。“临港新片区是上海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而且临港与‘短途票’距离要求仅仅差几公里。”在他看来,将临港滴水湖区域纳入“短途票”范畴,既能有效缓解短途线路出租车司机的抵触情绪,提升服务质量,又能满足远郊临港滴水湖区域旅客的出行需求,促进远郊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此,上海机场集团表示,已向行业主管单位反映“远郊临港不接单”等相关问题,将继续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结合代表建议积极配合开展调研工作,广泛征询各方意见。若短途业务行驶区域政策有所调整,浦东机场将迅速响应,确保新政策的精准执行与有效落地。与此同时,旅客还可选择乘坐网约车,P1、P2停车场区域设有95个发车位,保障能力达到1400车次/小时,为旅客提供多元化的交通选择。
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机场短途之困?洪程栋认为,目前可以在智能化、数字化上动脑筋,通过技术手段而非乘客口述来确定车辆行程,比如虹桥枢纽通过大数据后台监管系统进行自动识别,而非人工干预。再比如深圳机场开发“短途无忧”智能管理平台,将司机们送完短途后想减少排队的需求“储存”起来,用积分制鼓励司机跑短途。
“我们将引入大数据技术,优化升级短途用车方案,提升现场管理效率。”上海机场集团表示,为改善当前状况,市交通委与浦东机场就短途运输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已制定初步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在于将传统的“核验后置”模式转变为“事中判断”模式,即在车辆到达目的地并翻动计价器时,实时判断其是否具备短途资格,不仅实现无纸化,同时也取消缓冲区人工核验环节,杜绝旅客乘车体验不佳的现象,该优化项目目前正逐步推进。
海报设计:邵竞
来源 | 解放日报
作者 | 王海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