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于9月22日在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四平市全民阅读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书香飘万家·阅启新征程”亲子阅读大赛。于舞台之上,我和妈妈心中充盈的远不止于比赛的名次,更多的是和伙伴们分享书籍的喜悦与思考。
![]()
一纸乡愁,千年共鸣——重读《人日思归》有感
重读《人文典故》中的《人日思归》,薛道衡仅二十字,便将乡愁写得入木三分。“入春才七日,别乡已二年”,短短两句以“短”与“长”的时间对比,道尽思念对时光的“扭曲”——客观时日尚短,主观乡愁却已将别乡的岁月拉得漫长,这种细腻的心境刻画,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共情。
而“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更显妙绝。诗人将归心与北归的大雁、待开的春花作比,归期落后于候鸟,思念却早于花期萌发,把现实的无奈与情感的迫切交织,让乡愁不再是单薄的情绪,更藏着对故土最本真的牵挂。尤其“思发”二字,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萌发”,仿佛乡愁是破土而出的新芽,不受时节束缚,只随人心疯长,这份通感的妙用,让抽象的情感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个体的离愁,成为所有人共通的情感符号。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悲戚字句的渲染,仅用“七日”与“二年”的反差、“雁后”与“花前”的对照,便勾勒出每个游子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无论是古代戍边的将士、游学的书生,还是如今背井离乡的打工人、海外求学的游子,读到这二十字时,都会想起故乡的炊烟、亲人的眉眼,想起那些“归期未定”却“思念先至”的日夜。
它也让我明白,经典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能在寥寥数语中,勾连起跨越千年的人心共鸣。当我们在异乡的春夜里重读此诗,仿佛能看见薛道衡凭栏远眺的身影,听见他对故乡的轻声喟叹。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让每一次品读都不只是读诗,更像是与古人进行一场关于“根”与“归”的对话,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重新触摸到“乡愁”这份深沉而珍贵的情感底色。(四平市北体育街小学 四年三班马诗语、指导教师:杨春雷)
责任编辑:丁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