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一生极其复杂。
1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于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一户富贵人家。
蔡元培的祖父蔡嘉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商人,父亲蔡光普是钱庄的经理,所以蔡家的家境还是颇为优越的,家境好,家中的孩子自然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1889年,22岁的蔡元培去杭州参加乡试,得以考中了举人。然而当时清王朝的腐败却让他很失望,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朝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蔡元培对此极其悲愤。
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元培就对传统的思想有了排斥,于是转而开始接触西方的新思想。
![]()
1904年,37岁的蔡元培在上海和陶成章等人组建光复会,蔡元培担任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光复会并入同盟会后,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的负责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最终走向了灭亡。
辛亥革命爆发时,蔡元培正在国外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元老、上海都督陈其美电请蔡元培回国,蔡元培接到电报后,就从国外回到上海。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此时45岁的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
这时蔡元培主张实行新式教育,作为教育总长的他,这时雄心万丈,但正当他本想大展拳脚的时候,没过多久,袁世凯却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结果让北洋政府掌握了权力。
当时北洋政府,虽然仍然让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之职,但这只不过是表面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后来随着袁世凯的权利越来越大,再则政府内阁中的国民党人员又遭到排挤,蔡元培悲愤之下,就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
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的职务后,就带着家人再次出国去德国留学,后又前往法国考察,期间,蔡元培在法国和志同道合的人士组织了华法教育会,组织国内的有志青年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来法国求学。
![]()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蔡元培组织的这个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之后有很多的有志青年,就是通过这个活动前往法国求学的。而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学生,也正是在法国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比如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等。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当即宣布恢复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在国外流亡的革命党人相继回国,其中49岁的蔡元培则从法国回到上海。
不久,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范源濂,让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时有一些朋友劝蔡元培不要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因为北大当时的问题很难解决,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自己的名望。
但孙中山却劝蔡元培应该出任北大校长之职,并劝蔡元培应该把革命的民主思想带到北洋政府的中心。
蔡元培听了孙中山的建议,觉得在理,于是就前往北大上任。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比如蔡元培改革了北大领导体制和北大学科学制,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以及男女同校学习等等。
2
我们都知道,蔡元培做北大校长的时候,聘用了很多精英人才到北大任教,但如果研究一下这些人的履历,我们就能知道,蔡元培到底要做什么——
陈独秀,安徽芜湖的反清组织“岳王会”会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曾到安徽举行起义,两人关系匪浅。
李大钊,光复会成员白毓昆的学生。
刘师培,蔡元培亲自介绍的光复会成员。
鲁迅,光复会的第一批成员。
钱玄同和黄侃,光复会元老章太炎的学生。
可以说,蔡元培聘用到北大任教的精英,几乎都和光复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蔡元培把这些人召到北大,目的可能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重建光复会的班底,借北大的宝地,造革命的时势。
例如蔡元培鼓动陈独秀,把《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京,归根到底是希望《新青年》改变北大的风气,进而让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例如蔡元培和林纾论战,表面上是蔡元培支持新文化、林纾支持桐城古文,实际上是因为林纾背后是皖系军阀徐树铮,徐树铮又是北洋元老段祺瑞的亲信,而蔡元培是老资格革命党。
蔡元培和林纾的论战,很大程度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和北洋之争的延续。
如果不是搞革命的话,以上的人事、行事、争论都是说不通的。
不过,蔡元培是成功的。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可以说是乌烟瘴气。那时北京有个名词叫“两院一堂”,指的是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北大师生都是“八大胡同”最重要的客户,北大学生也没有求真求知的觉悟,认为“北大只是混文凭和预备做官的场所。”
但经过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改革,到了1919年,北大便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学生政治运动的策源地,教员、周先生等知识青年都深受影响。
蔡元培执掌北大,其实是有计划的下了一盘大棋。
3
执掌北大是蔡元培的人生高光时刻,世人对蔡元培的印象也停留在这几年,但北大只是蔡元培实现目的的途径,离开北大的蔡元培,才是历史上真实的蔡元培,包括他支持蒋介石“清党”,发动反革命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