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海洋锋。这是一个高频考点,尤其在与洋流、渔业资源、海洋环境等知识点结合时。
一、 什么是海洋锋?
1.基本概念
你可以把海洋锋想象成海洋里的“天气锋面”。就像大气中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锋面雨一样,在海洋中,物理或化学性质(如温度、盐度、密度、颜色等)明显不同的两种水团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这个过渡带就是海洋锋。
2.核心特征
(1)属性梯度大: 在很短的水平距离内,水温、盐度等参数发生剧烈变化。
(2)空间尺度多样: 宽度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长度可达上千公里。
(3)海洋中的“边界”: 它是不同水团之间的“围墙”,阻碍了水团的直接混合。
二、 海洋锋的主要成因(高考重点)
海洋锋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考试中常要求分析具体海域的成因:
1.流系交汇(最常见、最重要)
不同性质的洋流相遇,尤其是暖流和寒流交汇处。
2.经典案例
日本东部海域的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加拿大东部海域的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英国北海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
3.沿岸淡水输入
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亚马逊河)将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在入海口附近形成低盐度的沿岸水与高盐度的外海水之间的锋面,称为河口锋。
4.上升流区域
(1)在盛行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被吹离海岸,导致深层的冷海水上泛补充,形成低温、高营养盐的上升流水与周围温暖的表层水之间的锋面。
(2)经典案例: 秘鲁沿岸的秘鲁渔场(受秘鲁寒流上升流影响)。
5.水团垂向运动
表层水因冷却下沉,与下方较暖的水体之间形成锋面。
三、 海洋锋的地理意义(高考核心考点)
这是考试大题最常问的部分,需要你全面阐述其影响。
1. 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的形成)—— 重中之重
海洋锋是世界上最主要渔场的分布区,原因如下:
(1)聚集浮游生物: 锋面处的海水扰动强烈,将底层营养盐带到表层(辐聚效应),加上不同水团带来的营养物质,使得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为整个食物链奠定了基础。
(2)吸引鱼类
①饵料丰富: 浮游生物吸引以它们为食的浮游动物和小鱼,进而吸引大型鱼类。
②适宜环境: 锋面两侧水温不同,鱼类可以在锋面附近找到自己最适宜的温度区,相当于一个“天然恒温器”。
③形成障碍: 锋面像一堵墙,可以阻碍一些鱼类的移动,从而将它们聚集在一起。
(3)结论: 海洋锋区是典型的“高生产力海域”,因此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除北海渔场外,其余三个均由洋流交汇形成)。
2.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高: 来自不同水团的生物在此交汇,物种丰富。
(2)污染物聚集: 锋面的辐聚效应也可能导致海面漂浮的污染物(如油污、塑料垃圾)在此聚集,可能造成局部污染问题。
3. 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1)影响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的巨大差异会影响上空大气的温度和气压,从而影响风、云和降水。例如,黑潮暖流与其北侧的海洋锋对东亚气候有重要影响。
(2)海雾频发: 暖湿空气流经冰冷的寒流锋面时,容易凝结成海雾。例如,纽芬兰渔场和北海道渔场都是世界著名的多雾海域。
4. 对航海活动的影响
(1)海况复杂: 锋面附近水流湍急,波浪较大,对航行安全构成挑战。
(2)能见度低: 多海雾天气会影响航行视线。
四、 如何在高考中应对“海洋锋”的题目?
1.识别关键词: 题目中出现“洋流交汇”、“寒暖流相遇”、“河口”、“海水颜色明显不同”、“渔场”等描述时,要立刻联想到海洋锋。
2.分析题图: 仔细阅读等温线、等盐度线图。如果发现等值线异常密集,呈带状分布,那很可能就是海洋锋的位置。
3.答题思路(以综合题为例)
第一步:判断并描述。 “该海域存在海洋锋。” 或 “图示区域为XX暖流与XX寒流交汇处,形成了显著的海洋锋。”
第二步:分析成因。 根据材料信息,点明是洋流交汇、淡水输入还是上升流所致。
第三步:阐述影响。 重点展开对渔业资源的影响(饵料丰富、聚集鱼类),并酌情回答对气候(多雾)、环境(污染物聚集)、航运(海况复杂)的影响。
真题演练思路(示例)
1。题目: 分析日本北海道东部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自然原因。
2.答案要点
(1)位于海洋锋区: 该海域是日本暖流(黑潮分支)与千岛寒流(亲潮)的交汇处,形成了显著的海洋锋。
(2)营养盐丰富: 寒暖流交汇引起海水剧烈扰动,将海底营养盐带至表层,同时两种洋流也带来了不同的营养物质。
(3)浮游生物繁盛: 丰富的营养盐和适宜的光照条件促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进而为浮游动物和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4)聚集鱼类: 海洋锋作为天然屏障,将喜暖性和喜冷性的鱼类都聚集在此,鱼类资源丰富。
记忆口诀: “水温盐度密度差,交汇辐聚渔业佳”。
五、高考真题
(2025年高考湖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海洋温度锋是指海水温度呈极大水平梯度的现象,全年广泛分布在大陆架海域。它的存在会阻挡海岸陆源物质向外陆架海域输送。研究表明,山东半岛附近海域沿岸流短期性显著加强时,局地的海洋温度锋会被破坏,这是海岸陆源物质输送到外陆架海域的主要时期。图1示意我国部分海域冬季海水表层温度水平梯度的空间分布。图2示意2019年冬季某日甲区域海水悬浮物浓度的空间分布。
(1)简述图1中甲区域冬季海洋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并分析该季节海洋温度锋显著的原因。(6分)
(2)分析图2中A、B海域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6分)
(3)判断山东半岛附近海域陆源物质向外陆架海域输送的主要季节,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空间分布:①分布不均:②靠近海岸,沿海岸分布(延伸方向大致与海岸一致);③甲区域的东北部及西南近岸海域显著④呈条带状分布;
原因:①冬季陆地降温快,近岸水域受陆地影响,冷却速度更快;海洋降温慢,远海水域受海洋影响温度高。②沿岸寒流与黄海暖流交汇,加剧温差;③大陆架边缘水深骤变,抑制水体混合;④冬季北风推动沿岸流,扩大与暖流温差。
(2)①A海域靠近陆地,受陆地径流影响悬浮物多,浓度高;
②冬季,山东半岛海洋温度锋显著,阻挡海岸陆源物质向外陆架海域输送,B海域悬浮物少,浓度低;
③受海岸线形态约束,沿岸流挟带陆源物质南下并在 A处聚集。
(3)冬季。
①冬季该地受西北季风影响;
②冬季风不断增强,黄海暖流及环山东半岛沿岸流的流速都得到增强;
③局地的海洋温度锋会被破坏,海岸陆源物质输送到外陆架海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