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硕果飘香。金色稻浪随风起伏,一列复兴号沿着新建的沈白高铁飞驰而过,与周边风景交融,形成美好的丰收画卷。
9月28日,沈白高铁开通运营,有力推动长白山风景区、松江河国家森林公园等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用匠心交付“民生答卷”
作为全线第一长桥——浑河特大桥跨越居民生活区和农田,一路延展通向远方。
面临高寒地区长大桥梁施工的技术难题,中铁九局建设者定期对气温、箱梁结构温度、悬臂端梁体标高和轴线等重要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选定与设计温度接近且恒定时段,有效克服温差引起梁体相对位移等不利因素,圆满完成架梁作业。
施工中,项目团队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将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跨越浑河施工时,我们用钢围堰将施工区域整体包围,外侧设置防污帘,实现施工与浑河水的物理隔离,确保物料流通避开河道,保障浑河的水质和水生生态安全。”中铁九局七公司沈白项目党支部书记牛哲说。
在桥两侧的居民生活区,项目团队在“安静”和“干净”上下足了功夫。通过选用了噪音小的“低分贝”设备,竖立隔音屏障,给施工现场装上了“静音罩”。科学安排作业时间,缩短大型机械运转时长,让周边居民安心生活。项目团队还采用洒水车和雾炮车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压制了粉尘,守护着周边的空气质量和土壤清洁。
如今,高铁桥梁绵延,下方河水清澈流淌、河岸蔬果飘香,交织形成祥和的生态画卷。
![]()
与大山的“温柔对话”
在关口隧道上方,一片生长半个世纪的油松林,沐浴阳光、苍翠依旧。
2023年,建设者在施工时遇到了绿色考题——线路施工需要通过一座跨度314米的小山。按照传统施工方案,开山铺路最为简洁高效,但上方1500余株树龄50余年的油松就要受到破坏。建设单位京哈高铁公司和施工单位中铁九局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隧道施工的方式,保护这片国家二级公益林。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关口隧道属于地形起伏、地质脆弱的浅埋隧道。面对破碎的五级围岩和环保的高标准,“护拱暗挖”技术成为解题关键。这一决策并非易事,意味着主动减短明洞施工长度,如同在坚硬的岩层中“绣花”,施工也成为了与大山的“温柔对话”。
为了保留了原生植被,建设者采取“短进尺、弱爆破”的作业策略,通过用电子雷管分段爆破、实时振速监测、不断优化的装药量……确保将震动对山体和树木的影响降到最低。
地表上,项目团队引入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融合GNSS接收机,精准呈现地图监测、站点管理、预警管理、数据管理全过程,如同敏锐的眼睛,守护山体的稳定。地表下,钢拱架、系统锚杆等组成的联合支护结构,稳稳托起隧道,确保了贯通精度误差以厘米级控制。
守护,不仅体现在结构上,更融入细节。项目团队精心编制施工方案,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少开挖就少开挖,让“绿意”无处不在。长达200米的自动喷淋系统,如同“森林卫士”,不仅有效抑制了施工扬尘,也浸润了周边植被。
如今,关口隧道地表绿意盎然。油松树叶临风婆娑,似在轻声低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智能建造赋能“中国速度”
列车飞驰,车内“杯水不洒”,其纵向、横向、垂直三项稳定指标必须达到极高的水平。这对铁轨下轨道板的平整度、精准度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均有极高的要求。
作为沈白高铁轨道板的建造基地之一,中铁九局智能建造基地承担了87100余块轨道板预制任务。首创研发的流水机组法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制造工序,实现了智能制造与施工性能的结合,保证了成品轨道板平整度高差控制在毫米以内,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整个8000余平方米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仅需20余人即可完成生产任务。”智能建造基地党支部书记杨振华说。“每个轨道板均有RFID‘智慧芯’,用户通过手持终端识别,即可追溯轨道板全生命周期生产过程。”
如今,轨道板静卧高铁,迎接时代赋予它们的使命。
碧空万里,凉风习习。列车飞驰、秋意盈瞳。
列车里,乘客透过车窗,欣赏沿途的秋季盛景。
高铁下,稻香怡人,居民满怀丰收喜悦,眺望列车驶向的远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