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秋分时节,天高云淡,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芳香。
“这幅张之洞《半山亭记》的蜡染作品太精彩了,简直就是民族非遗的经典之作!”一群游客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春潭街道双龙社区“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厅,对着一幅蜡染字画赞不绝口。
![]()
蓝布谣展厅。
这幅蜡染的作者,正是贵州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韦光芬,一位用蜡染技艺传承民族文化、用产业赋能凝聚民族深情的布依女儿。前不久,在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韦光芬获得“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
韦光芬从小就跟着母亲穿针引线,学习蜡染、刺绣技艺,长大后为了生计,她到广东省中山市服装厂打工。异乡的灯火从未熄灭她心底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家乡民族非遗始终在她心中魂牵梦萦,她毅然返乡创业。在春潭街道办的支持下,2020年,韦光芬在安龙县春潭街道双龙社区成立了“贵州蓝布谣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着3名县级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散落在山间的民族技艺汇聚起来,重新绽放光彩。
![]()
描绘蓝图。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会常开常盛。”韦光芬经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园,民族团结一家亲。双龙社区居住着来自安龙县各乡镇的布依族、苗族、彝族群众。公司的成立让社区46名各族绣娘团聚在一起,实现就近就业;155名有一技之长的妇女通过“居家接单”模式,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每月也有2000-3000元的收入。一根根丝线,把各族绣娘的心连在一起,共同描绘着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
民族绣娘,居家接单。
“我把以前学会的老手艺拾起来,就在家门口教年轻人刺绣,有事情做还有收入,很满意了。”72岁的韦屯芬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开心地笑着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守住文化就是守住民族之魂。
韦光芬深知,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堂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田。她带着绣娘们走进安龙一中、六中、安龙四小、春潭二小、七小等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进校园”公益课堂。孩子们通过亲手体验,看着白布从靛蓝染缸中拿出来,慢慢变成美丽图案,用稚嫩的小手描画着民族的希望,心中乐开了花。中华文化认同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近年来,蓝布谣在学校、社区开展蜡染、刺绣培训活动30余场,参加活动的学生、群众达5000余人次。
![]()
文创产品。
如果说传承是守护根脉,那么创新就是赋予新生。
“我们不断推陈出新,让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使人们从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公司总经理黎堂剑说。
韦光芬没有止步于作坊式生产,她主动联系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共同携手开发民族非遗,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蜡染、扎染、刺绣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兼具民族韵味与时尚气息的产品。2024年,韦光芬带着“民族风”时装参加成都国际非遗展,文化衫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爆款”,老虎、兔子、贵州龙等文创玩偶萌翻全场,有融入吉祥纹样的伴手礼盒,成为游客的热门选购产品。
![]()
交流推介。
2024年,蓝布谣营销产品3.5万单,实现产值150余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韦光芬和她的绣娘们,用一针一线描绘着最美的民族团结故事,用一份对民族文化的热忱,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图 陈湘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