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不再单打独斗,转而拉拢盟友,美国联合欧盟27国,准备对中国出手。急先锋抢先“表忠心”,二十多项反倾销调查已经准备好,特朗普打法彻底变了。
然而,中方早已做好万全准备,就等着28国设下包围圈,看最后损失最大的会是谁。
![]()
“急先锋”已经出现
西方国家的这次“围堵”,不是简单的一锅乱炖,而是分了三层:核心驱动、区域枢纽,再加上外围胁迫。美国,自然是那个手握纺锤的核心驱动者。它抛出了《全球供应链安全框架》,给整个行动定下了调子。
目标很明确,限制对华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尖端领域的投资,还要求在10月前拿出一份统一的关税清单。为了让大家动起来,威胁的大棒也时刻举着,比如直接警告墨西哥:如果不配合限制中国产品,你们卖到美国的商品就准备迎接30%的关税。
![]()
目前来看,欧盟显得尤其积极,委员会直接宣布计划对中国钢铁产品征收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在政府采购里也悄悄加上了本地优先的条款。甚至在对俄的第19轮制裁中,把12家中国公司也塞了进去。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压根就没有成员国的企业提出申诉,政治意味不言而喻。9月15日,一份《对华贸易政策评估草案》出炉,新能源车和半导体设备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欧盟的先锋角色坐得更稳了。
![]()
而墨西哥,则成了欧盟妥协之前的“急先锋”。它宣布对那些没跟自己签自贸协定的国家,主要是冲着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关税最高加到50%。这招很狠,就是要切断中国产品借道墨西哥进入北美产业链的路。
![]()
最外围,则是G7和北约成员国,通过营造集体行动的氛围和安全捆绑来施加压力。G7内部,日本和加拿大率先表态,说要在11月实施首轮加税,做出“跟进”的姿态。特朗普更是直接通过社交媒体喊话,把对华加征50%到100%的关税,和结束俄乌冲突挂上了钩。
这种捆绑居然还真有市场,18个北约国家表示愿意考虑这个提议。英国态度尤其积极,宣布计划10月就对中国钢铁加税60%。亚太方向,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传统盟友也被囊括其中。
![]()
貌合神离的盟友
然而,这张看似“众志成城”的大网,只要凑近了看,就能发现里面的线头有多么混乱,充满了离心力。政治上的粘合剂,根本盖不住成员国之间深刻的经济利益矛盾。
产业界的反弹声最大,德国的汽车巨头们,比如大众和宝马,简直是坐立不安,它们的生存严重依赖中国市场,非常担心反制措施会砸到自己头上。德国财政部长更是直接站出来,公开表达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
![]()
意大利那边,中小企业协会也急了,他们担心本国的化工和机械行业会受到重创,公开抗议欧盟的关税政策,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了高层决策。在G7会议上,法国和意大利就明确要求,设置一个3到6个月的关税过渡期,好让本国企业有个缓冲。
除了产业利益,还有更现实的能源问题。当美国试图将能源安全也政治化时,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立刻公开反对,强调这事关乎国计民生,不能当成地缘政治的筹码。这直接暴露了美国那种安全捆绑策略的局限性。
![]()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被动遵从”和“机会主义”者,墨西哥表面上言听计从,对中国汽车加了重税,但私下里,今年上半年通过第三方渠道转口的中国商品比例不降反升,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灰色通道”。
韩国近期对中国热轧钢板征收的临时反倾销税,也被普遍看作是在美韩谈判压力下做出的姿态,而非真心想要围堵。而像越南这些国家,因为和中国的供应链绑得太紧,干脆选择了深化合作,根本没打算完全跟随美国的步调。
![]()
中国的系统性破局
面对这个来势汹汹的“包围圈”,中国的应对策略,远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它更像是一个立体的工具箱,从法律、经济和外交三个维度,展开了一场精准、非对称的系统性反制与战略外拓。
首先是祭出“规则之剑”。对内,提交了《对外贸易法》的修订草案,这等于是在给自己打造更坚实的法律盾牌,授权政府可以对那些危害国家利益的外国实体和个人进行反制,也顺便震慑了那些想帮忙“钻空子”的第三方。
![]()
对外,则是在WTO就欧盟的电动车反补贴案正式提起申-诉。这一手,是把争端从纯粹的实力对抗,拉回到多边规则的框架下解决。你讲政治,我讲规则。
其次是亮出“精准之矛”。中国的经济杠杆用得极为刁钻,专打七寸。比如4月宣布对钐、钆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直接掐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脖子,据说连F-47战机项目都受到了影响。
![]()
而在政治层面,自5月起,中国连续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这看似只是普通的贸易行为,但拳拳都打在了特朗普政府的农业州票仓上,杀伤力十足。商务部在9月25日将萨罗尼克科技等6家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其在华贸易投资,也是一次精准的点穴。
针对欧盟,启动了对猪肉的临时反倾销措施;针对墨西哥,则启动贸易投资壁垒调查,还对美墨产的碧根果进行反倾销立案。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实现了对特定国家和产业的精准打击,避免了全面开战。
![]()
最后,是“破圈之策”的战略外拓。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波兰时,那句“妥协没有出路”掷地有声,同时呼吁欧盟保持战略自主,这无疑是在分化联盟内部的共识。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主动构建一个平行于“包围圈”的合作网络。
通过“一带一路”、不断升级的自贸协定网络和货币互换机制,中国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与东盟的贸易额突破万亿,与非洲、拉美的合作日益深化,这些都在对冲外部压力,为自己拓展出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
结语
回过头来看,特朗普政府今年精心编织的这张“压力之网”,因其内部深刻且无法调和的利益矛盾,显得结构脆弱,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很难形成持久的合力。
而中国,则凭借着巨大的经济韧性和一套系统性的多维应对策略,展现出了强大的破局能力。它没有陷入对方设定的对抗节奏,而是沉着地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
这场博弈的胜负手,早已不在于短期内谁能拉拢更多盟友,或者谁施加的压力更大。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更好地管控国内经济的颠簸,谁能构建起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全球经济关系网络。
说到底,能稳得住、走得远的,才能主导未来的秩序。
![]()
观察者网2025-09-26《警惕!欧盟被曝正准备对中国发起针对不同领域的20项“调查”》
观察者网2025-09-27《中国对墨西哥发起贸易调查,“警告其不得屈服美国压力”》
看看新闻Knews2025-09-27《如何应对他国跟风美国对华加征关税?》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