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悉尼法庭又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23岁华裔女生杨兰兰,酒驾撞人案第二次开庭,
她本人依旧没来——
不是生病,不是失联,而是法院准许她不来。
![]()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云缺席”了。
律师独自到场,法官宣布下次开庭时间,
全程不到十分钟,像极了你让室友帮忙代签到,
结果真就混过去了。
可这回不是点名,是酒驾致人重伤。
被撞的奔驰司机52岁,至今躺在医院,伤情严重。
换作普通人,这时候早该战战兢兢站上被告席,
道歉、认错、求轻判,态度拉满。
可杨兰兰呢?
豪车照开,豪宅照住,法庭照缺席。
网友直接炸了:
“她凭什么可以两次不来?”
![]()
这问题问得好。
不是嫉妒她有律师,而是疑惑:
法律面前,真能“人不到,事照办”吗?
先说结论:从程序上讲,她确实可以。
澳大利亚的司法体系里,初期庭审,尤其是案件还在调查阶段,
被告本人不出庭,是允许的。
只要律师资质够硬、手续齐全,
完全可以“代为出席”,走流程、交材料、听进展。
这不是“特权”,是制度设计的一部分,
为的是避免被告过早暴露在舆论风暴中,影响审判公正。
![]()
但问题是——
制度本无错,可当它被用在一辆劳斯莱斯车主身上,味道就变了。
想想看:
凌晨三点,蒂芙尼蓝的库里南撞上奔驰,
司机重伤,她却转身就走,
面对警察,一句“我不告诉你我是谁”,
然后全程沉默,连呼吸测试都拒绝。
这操作,像极了电影里“背景深厚”的角色——
不是不懂法,是觉得法奈何不了她。
![]()
第一次开庭,法庭外挤满人,
华人留学生、本地记者、吃瓜群众,
都想看看这位“神秘女司机”长什么样。
结果,她没来。
大家以为是临时安排,
没想到,第二次,她又没来。
这下,怀疑的种子种下了:
她是不是在“拖”?
拖到舆论降温,拖到公众遗忘,
然后等风头一过,再轻飘飘出庭,
赔点钱,认个错,事儿就翻篇?
更扎心的是,她的律师团队,可不是普通配置。
代理律师叫John Korn,
名字一搜,好家伙,几年前高云翔案的辩护律师,也是他。
那场官司,全球关注,最终高云翔脱罪。
现在他接手杨兰兰案,
明眼人都懂:这团队,专治“大麻烦”。
![]()
而她的生活状态,也让人难以平静。
23岁,住悉尼顶级豪宅,开双劳斯莱斯,
财富来源成谜,身份信息成谜,
连她是不是“真有钱”都成谜。
但唯一不迷的,是她撞了人,还拒不说实话。
于是,一个荒诞的局面出现了:
法律允许她“隐身”,但公众不买账。
我们不怕程序正义,怕的是程序被“用得太过丝滑”。
你可以请顶级律师,可以走合法流程,
但当你一次次选择“不出庭”,
而受害者还在医院挣扎时,
这种“合法操作”,就容易被看成“特权游戏”。
![]()
就像你考试作弊被抓,
老师说:“按校规,你可以申诉。”
你立刻请个律师团,说“我要走程序”,
然后三个月不露面,
等大家忘了这事,你再轻描淡写说:“我没错。”
这合理吗?程序上是。
但人心,会服吗?
![]()
更何况,她的辩护已经“见效”了。
原本五项指控,现在砍掉一项——“不当驾驶造成人身伤害”被撤销。
这说明,她的律师团队确实在发力。
剩下的四项,尤其是“危险驾驶致人重伤”,
一旦成立,坐牢是大概率。
但她可能觉得:
“大不了赔钱、做社区服务,不一定真关进去。”
这种心态,让她更敢“淡定”。
![]()
但别忘了,10月17日,她必须亲自出庭。
法官已经发话:“下次,你得来。”
那一天,才是真正的“审判日”。
不是法律的,是舆论的。
她得走进法庭,面对镜头,面对公众的注视,
也面对那个被她撞伤的司机。
她的表情、语气、态度,
每一秒都在被解读:
是诚恳道歉,还是冷漠敷衍?
是真心悔过,还是例行公事?
![]()
到那时,
她可以请再贵的律师,
也挡不住全世界的眼睛。
法律或许允许她“迟到”,
但人心,从不接受“缺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