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汉赋,我们总能想起汉武帝、司马相如、《上林赋》等关键词。
9月27日下午,凤凰出版社举办“读汉赋,作好文——《大汉天声:赋与中国文化》新书分享会。”现场,《大汉天声》的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辞赋学会会长、江苏古代文学学会会长许结和著名作家刘勃,带领听众品读汉赋,感受汉代的文化与精神。
![]()
只有汉代的文学作品能称“天声”
谈到汉代的社会气象,许结表示:“只有汉代的文学作品才能称作‘天声’。”不同于后世的王朝,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所以才能称“天声”,这是强大的国家自信。
作家刘勃认为,汉朝的帝王们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着强大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心促使了张骞凿通西域,向朝鲜半岛探索。这也是民众的探索好奇心与国家统治者的探索好奇心重合的一个时代,这本身就是国力强大、社会自信的表现。
![]()
汉赋是汉人创作的集中表现
王国维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代的代表性文体即汉赋。关于这个结论,许结认为:汉赋的发展符合汉帝国的发展脉络,是历史进程的一个侧面反映,这体现在两点——从南方到北方,从地方到中央。同时,与中国文学的拟古风潮不同,赋的创作观念里代表着一种“超越”,作赋的作家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比前人更优秀。
刘勃谈到汉赋的创作时强调,今人遇到新事物喜欢造词,而汉人喜欢造字,汉赋就是汉人创造力的集中表现。因为汉赋的大量创作,汉代字的数量也大量增加,成为汉代文化的一本字典。
![]()
读汉赋,要大中见小
汉赋的内容丰富,巨著长篇,许结认为读汉赋需要做到“大中见小”。汉赋中的一些场面描写非常精致,比如狩猎的场景,时间分白天晚上,猎物分天下地下,这样细致的描写,本身就是对于现场的写实记忆,描摹出汉代的真实场景。
刘勃认为,做事不需要太多的目的性,在忙碌的工作八小时之外,我们应当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而阅读汉赋这一类型的作品,本身的阅读体验和文学享受,就是一种价值。
![]()
活动最后,许结为现场购书的读者朋友们进行签售,从小练习书法、精研六十年的许结教授一下笔便足见功力,配合篆刻的钤印,为这本书增加了新的艺术气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胡玉梅
(图片由凤凰出版社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