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有没有发现,中东的新闻最近都像“连环套”?
内塔尼亚胡刚在飞机上点了头,几十架以色列战机立刻轰炸了萨那。表面上是“报复胡塞的无人机袭击”,实际上,这是以色列把火烧到红海,把整个“抵抗之弧”逼到墙角的一步大棋。
问题来了:这一炸,到底炸出了谁的机会,又炸出了谁的困境?
![]()
以色列的算盘
别被“报复”两个字糊弄了。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以色列的军事目标早就不止是加沙。真正的大背景是:趁机清理伊朗的外围代理人网络——“抵抗之弧”。
哈马斯被打到群龙无首;真主党在纳斯鲁拉身亡后偃旗息鼓;阿萨德政权轰然倒塌;伊朗本土挨了几波精准打击,气势大不如前。
换句话说,胡塞几乎成了这条弧线上唯一“还敢硬刚”的角色。以色列盯上他们,不只是出气,而是要彻底打通红海—亚丁湾航运线。别忘了,胡塞去年就宣布:凡是和以色列沾边的船,都算打击目标。以色列不出手,国际贸易就要天天提心吊胆。
![]()
胡塞的逻辑
看起来胡塞被炸得很惨,但请注意,他们的口号是“越打越强”。对胡塞来说,被以色列空袭,反而是政治红利:
在国内,他们不再只是“也门内战的武装”,而是“阿拉伯世界唯一敢对以色列开火的英雄”;在地区,他们摆脱了和沙特、阿联酋的死磕,顺势挤进反以核心牌桌;在国际舆论上,只要还能往以色列扔几枚导弹,他们就能宣称自己“屹立不倒”。
说白了,挨炸不等于失败,有时挨炸恰恰是存在感。
![]()
批判性视角
问题的关键是:以色列和胡塞都拿不出“终结对手”的能力。
以色列空军可以一茬茬拔掉胡塞的目标,但没法派地面部队长驱直入,也没法把他们从也门彻底铲掉;
胡塞虽然缺乏大规模作战能力,却足以靠“低成本骚扰”让以色列和国际航运寝食难安。这就出现了一个吊诡的局面:以色列在战术上狂胜,战略上却可能深陷泥潭;胡塞在战场上频频挨打,政治上却收割声望。
![]()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想借清理“抵抗之弧”来换取安全,但实际上,它自己可能正在被拖入一场“持久消耗战”。
外部力量缺位的风险
别忘了,美国才是这里的“隐形玩家”。没有美军情报和后勤支持,以色列跨国空袭也门的行动根本难以持久;沙特和阿联酋的沉默同样意味深长——他们原本是胡塞的死敌,但此刻选择了观望,因为没人愿意被拉进以色列的火堆。
换句话说,这不是以色列和胡塞的“二人转”,而是大国、中东强权、地区代理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棋局。
![]()
未来,最可能的结果不是“以色列大获全胜”,而是:胡塞武装继续通过零星袭击维持存在感;以色列继续空袭,但收效有限;“抵抗之弧”虽被削弱,却永远不会彻底消失。
真正的输家,或许正是内塔尼亚胡:他想彻底改写中东棋局,却可能把以色列拖进一场无休止的地缘持久战。胜利不在炮火,而在合法性。胡塞越挨炸越能证明“我还活着”;而以色列越炸,越像是在替胡塞“制造英雄叙事”。
所以,这场红海硝烟,可能最后证明了一点:在中东,炸弹能摧毁建筑,却摧毁不了叙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