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阿姨今年52岁,每到夏天傍晚,总喜欢端着一小把花生,坐在小区凉亭里边聊天边“嘎嘣嘎嘣”地嗑。她的儿子却时常劝她:“妈,花生那么油,会不会吃多了反而不健康?”然而,两年后例行体检,她的血脂和心脏检查各项指标竟然比之前还稳当。连体检医生都赞了一句:“饮食习惯有门道!”邱阿姨也好奇:吃花生真能养血管?花生到底咋吃最好?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惑,不妨继续往下看,这背后其实有一项7.5万人参与的权威大规模研究,为爱吃花生的人解开了谜底。而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甚至找到了“最佳花生用量”,一不小心吃多吃少都可能影响健康。每日一小把,竟然比你想象的要管用得多!到底怎么吃最养血管?第3个细节,90%的人都忽略了。
![]()
吃花生养生:科学背后到底有多少真相?
市面上关于“吃坚果好”“花生太油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过。有人说花生脂肪多,吃多了等于添负担;也有人坚称“花生素有长寿果美誉,是养心护血管的宝贝”。事实到底如何?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针对7.5万人进行了为期15年的随访研究。研究发现,每天适量食用花生的人,其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了27.7%。为什么呢?
首先,花生中富含亚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坏胆固醇”(LDL),增加“好胆固醇”(HDL)。简单说,有点像给血管“清污排垢”。
其次,花生含有花生醇、白藜芦醇等植物活性成分,这些物质在多项动物实验与流行病学调查中被证实能抑制血小板黏附,减少血栓,保护心脑血管健康。花生的膳食纤维与丰富矿物元素(钾、镁、锌)也参与了稳定血压和修复受损血管壁的过程。
![]()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发现“最佳花生用量”为每日20-30克(大约一小把)。低于10克效果不明显,超过40克反而可能增加能量摄入,影响体重和血脂水平。这就解释了为啥邱阿姨健康指数能年年在线。
长期坚持吃花生,血管和身体能发生哪些变化?
回顾研究团队的随访数据,数万受试者经历了不同的身体变化。坚持每日“最佳量”花生超过三个月,他们普遍出现以下三方面积极变化:
![]()
心血管弹性提升
受试者在血管弹性测试(PWV)中,指标平均改善超16%,血液循环更顺畅,如同为水管定期“疏通”,减少“管道堵塞”的几率。部分中老年人反映,头昏、乏力等循环障碍症状缓解速度更快。
血脂、血糖双控制
血液检测数据显示,HDL(好胆固醇)上升9.1%,LDL(坏胆固醇)下降11.3%,三酰甘油降低近10%,同时空腹血糖也在3个月后下降到更理想区间。这对于有高血脂、高血糖风险的中老年人尤为关键。
![]()
体重基本不变、饱腹感更强
有人担心花生高热量,长期吃会不会胖?数据显示在优化饮食结构、每日限量20-30克前提下,体重反而更稳定,餐间饱腹感增强,有助于减少不健康零食摄入。尤其中老年女性,腰围平均缩小了1.2厘米。
不过,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油炸、咸味花生不降反升。过度加工会带来过量钠和反式脂肪,正面作用大打折扣。炒制、带壳、低盐甚至生花生才是更优选择。这个常被忽视的小误区,建议大家特别留意。
三步实用指南:科学吃花生
读到这里,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不过,吃花生也有讲究。根据上述权威研究和国内“膳食宝塔”指南,推荐这样吃更科学、更安全:
控制每日摄入量,每次一小把,约20-30克为宜。用手抓一小把、或称量,远比“没数地吃”要靠谱。
优选方式:带壳、低盐、不过度油炸。清水煮、微焙、炒制即可,严禁摄入市面常见的咸花生、炸花生米。口味趋淡、加工越少更有益健康。
注意搭配和平衡饮食结构。坚果不能代替主食或蔬果。每天花生+核桃+腰果混吃也要记得不要超量,以免热量积聚。三高人群、消化功能较弱者,建议饭后或加餐时分食,避免肠胃负担。
![]()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合理搭配、科学适量的花生摄入能帮助中老年人维稳血糖、养护血管,前提是“不过量、选低盐”,更得配合均衡膳食与适量运动。不是花生越多越好,而是持之以恒的小坚持,让健康长伴左右。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上述建议并不能完全替代个性化诊疗。具体健康状况和最佳饮食方案,请务必前往本地正规医院营养科面诊,在专业指导下科学调整。期待你从今天开始,尝试科学“吃花生养生”,让健康悄悄“花”上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