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张首芳变卖母亲留下的唯一金簪,为被幽禁的张学良买了一套《明史》。
此时于凤至正在美国过着富裕的生活。
为什么有钱的于凤至,不帮这个困顿的大姑姐?
![]()
护弟如命的大小姐
张首芳1898年出生,也叫张冠英,在张作霖14个儿女中是老大。
她比老二张学良大两岁,是张作霖的发妻赵春桂所生,可谓是张作霖的嫡长女。
赵春桂生有3个孩子:张首芳、张学良、张学铭。
在张学良11岁前,他们姐弟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因为起初张作霖还是个不名一文的乡下兽医。
后来,张作霖虽然官越做越大,但如夫人也越来越多,无暇顾及在乡下老家的他们。
赵春桂当时住在一个四面漏风、黑暗狭小的土屋里。
![]()
小时候的张学良因为父亲不在身边,总被欺负。
都是张首芳为他平事出头,逐渐养成了泼辣刚强的性格。
一次,张学良因为淘气闯了祸,张作霖打了张学良。
张首芳直接提着菜刀跟父亲张作霖说:"张胡子,你要再敢打我弟,我就砍了你。"
张作霖因为对赵春桂有愧,知道张首芳恨他,只好默不作声地离开。
也就是这次,帅府里的人谁也不敢招惹这位大小姐。
![]()
从豪门千金到被逐妇人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帅府里没有人敢惹的大小姐,也没有逃过包办婚姻的命运。
她在父亲张作霖的作主下,嫁给了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的儿子鲍英麟。
鲍英麟家原来靠做房地产发迹,家底虽然殷实,可鲍英麟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他经常混迹于各大舞厅,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
鲍英麟与张学良是东北讲武堂的同学,就是个花花少爷,常年混迹于各大舞厅。
张学良曾跟他在东北讲武堂一起学习过,对他有了解,张学良不喜欢他,他也无法说服父亲张作霖。
![]()
张首芳嫁给鲍英麟后,生下三女二子,可鲍英麟照常醉生梦死不回家。
张首芳依然保持着帅府的脾气,每次教训鲍英麟,他态度非常好,也不还嘴,在那里倾听。
因为他知道张作霖的实力,只能仰人鼻息。
1928年,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再没有束缚鲍英麟的人了,他不但还嘴,还动手了。
对待张首芳非打即骂。
![]()
有一次,张首芳被打得是鼻青脸肿,跑回帅府偷着哭,被张学良看到。
张学良问:"你这脸是鲍英麟打的?"张首芳说是自己不小姐摔倒了。
张学良二话不说,带着自己的两个卫队,找到鲍英麟。
鲍英麟被迫向张首芳低头认错。
从那以后,鲍英麟老实了一段时间。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从此被幽禁了54年之久。
![]()
失去了张学良的保护,鲍英麟直接将张首芳轰出家门。
张首芳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她除了大小姐的脾气,再无一技之长。
先是在天津生活,后又迁到北京。
好在张首芳出嫁时,张作霖送给她一大笔陪嫁,这些年,张首芳与儿子一直靠变卖首饰维持生计。
到了五十年代初,家里只剩下母亲赵春桂留下的一支金簪。
这是赵春桂临终前留给她的遗物,无论家中多么困难,她都舍不得卖。
![]()
一支金簪换一部明史
再看看于凤至的情况。
于凤至是富商于文斗之女。
1940年于凤至患乳腺癌,医院告知国内无法医治。
且他们有一个儿子于伦敦轰炸中脑部受损,需亲人照顾。
经张学良劝导、蒋介石同意,于3月去美国,同时将子女接至美国照顾。
于凤至在朋友的帮助之下,通过炒股小赚一笔,然后她又利用这笔钱投资房产,短短几年,于凤至就赚得盆满钵满。
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不仅外国人看了眼红,就连蒋介石也都唏嘘不已。
![]()
同一时期,两个女人的生活境况天差地别。
1953年的一天,张首芳接到了张学良的来信。
此时的张学良正在新竹幽禁。
看到近20年没有消息的弟弟的来信,张首芳失声痛哭,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张学良在信中说:大姐多年不见,你还好吗?我什么都帮不了你。我现在过得很不好,他们把我像看犯人一样地看着。
姐姐家里近况如何,告知我……大姐,你能否买一套《明史》给我?我向他们要了他们却不给我。
大姐,倘若你肯买一本《明史》给我,一定要买字迹大一些的,这样我才能看得清楚。
![]()
想到弟弟才50就花眼了,张首芳一阵伤心。
一套《明史》很贵,如果是大字版的更要贵。
张首芳拿出母亲留给她的金簪,还像当年护着弟弟的豪气,变卖了金簪,给张学良买了一套珍贵的《明史》,寄给他。
在张冠英的翘首盼望中,1947年5月底,莫德惠终于将张学良致她的第二封信带到西安。
在信中,张学良托她买一部《明史》,张冠英收到信后,立即到西安城两家古旧书店去寻找,可惜的是没有张学良需要的那种。
![]()
张冠英又专程前往北平,终在北平买到了一部商务印书馆所出的精装本《明史》。
然后,按照莫德惠提供的地址,将那部用油纸包装好的《明史》发寄台湾。
1954年,56岁的张首芳病逝。
几个月后,张学良才收到姐姐去世的消息,痛哭不止。
世界上那个对他最好的姐姐离开了他。
![]()
时代洪流中的无奈选择
人们常问,于凤至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帮帮张首芳?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复杂。
首先,于凤至此时已在美国多年,两人处于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
当时两岸隔绝,通信极不便利,于凤至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张首芳在大陆的具体困难。
其次,于凤至面临着与台湾方面的复杂政治关系。
1964年为断绝张学良远走美国这一退路,蒋介石借张学良入基督教,按教义一名男子不能同时与两名女子保持夫妻关系,逼迫张与于凤至离婚。
![]()
任何与大陆方面的联系都可能影响张学良的处境,于凤至必须小心谨慎。
再次,于凤至自己也面临着子女教育和生活的责任。
于凤至的身体经过手术治疗以后痊愈了,医药费花了不少钱,再加上孩子们也渐渐长大,张学良解除软禁以后还要上下打点,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张首芳和于凤至之间并没有特别亲密的个人关系。
张首芳一直生活在大陆,而于凤至1940年就去了美国,两人实际上分离了十多年。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维持远距离的联系本身就很困难。
离开沈阳前,寿夫人曾委托张学良的大姐张首芳代为掌管张三义堂。
![]()
"九一八"事变后,张首芳和张家人一起逃到了天津。
直到抗战胜利后,张家人才返回沈阳查找张三义堂与张家产业的去向,才知基本已被日本人搜刮殆尽。
张家的财富在战乱中消失殆尽,张首芳本身也成了受害者。
后来,周总理知道后,特意调拨了一处住房,并给张首芳发放一定的补助,才解了张首芳一家的困难。
政治制度和时代环境的制约,让两个同样命运坎坷的女人无法互相帮助。
张首芳用最后的金簪为弟弟买书,体现了姐弟深情。
![]()
于凤至在美国的富裕生活,则反映了时代和政治环境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两个女人都爱着同一个男人,但各自的处境和选择注定了她们无法成为彼此的依靠。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善意和情感往往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有时候敌不过现实的残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