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军医学校毕业,我被分配到偏远山村当村医。
条件艰苦,但我不后悔,每天为村民看病治疗。
一年后,村里突然来了三辆京牌轿车,下来一个气质不凡的中年男人:
“请问哪位是沈墨轩同志?”
“我就是,请问您是?”“我叫方国庆,卫生部的。”
我愣住了,卫生部部长!他还带着一个清秀的女孩:
“我女儿方若瑜,刚从医科大学毕业。”
没想到一顿农家饭,竟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
01
1985年7月,炎炎夏日。沈墨轩背着一个军绿色的帆布包,手里提着一个医疗器械箱,站在青山村村口,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
“小伙子,你就是新来的沈大夫吧?”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沈墨轩回头,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车后座绑着一蛇皮袋玉米。
“您好,我叫沈墨轩,刚从军医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青山村卫生所工作。”沈墨轩立正,习惯性地敬了个礼。
“好好好,我是陈德贵,村里的支书。”陈德贵从自行车上下来,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听说你是城里来的大学生,还是军校毕业的,真是了不起啊。”
“陈书记客气了,我也是农村出身,能回到农村为乡亲们服务,是我的荣幸。”沈墨轩的话说得很诚恳。
陈德贵听了这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就喜欢你这样实在的年轻人。走,我带你去卫生所看看,刘大夫早就等着你了。”
两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村里走。青山村确实偏僻,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外界。沿途能看到零星的农舍,田地里种着玉米和土豆,一派典型的山区农村景象。
“沈大夫,我先跟你说说咱们村的情况。”陈德贵边走边介绍,“全村三百多户,一千二百多人,主要靠种地为生。最近的县医院在四十里外,村民们看病很不方便。咱们村的卫生所就靠刘大夫一个人撑着,老人家今年都六十了,身体也不如从前。”
“刘大夫是科班出身吗?”沈墨轩问。
“不是,他是解放前跟师傅学的中医,建国后在村里当了几十年的赤脚医生。人品没得说,就是医术...”陈德贵欲言又止,“你到了就知道了。”
很快,两人来到了村卫生所。这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盖着青瓦,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子:“青山村卫生所”。
“刘大夫,人我给你带来了!”陈德贵推门而入。
屋里走出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你就是沈墨轩吧?欢迎欢迎!”刘大夫握住沈墨轩的手,“老头子我等你可等了好久了。”
“刘大夫好,以后请您多多指教。”沈墨轩恭敬地说。
“指教不敢当,你是正规军医学校毕业的,我这个老土医还得跟你学呢。”刘大夫笑呵呵地说,“来来来,我带你看看咱们的卫生所。”
卫生所的条件确实简陋。总共两间房,外间是诊室,摆着一张木桌子当诊台,几个旧木椅子,墙上挂着人体穴位图和几张中医挂图。里间是药房,几个木柜子里零星放着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和西药,大多是治疗感冒发烧的基础药物。
“设备有点简陋,将就着用吧。”刘大夫有些不好意思,“县里答应今年给咱们配一些新设备,但到现在还没有下来。”
沈墨轩仔细查看了一遍,心里有了底。虽然条件艰苦,但基本的诊疗还是能够开展的。
“刘大夫,这些就够了。医术在人不在器械,只要用心为村民服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好!就冲你这句话,我就知道你是个好大夫。”刘大夫拍拍沈墨轩的肩膀,“小沈啊,从明天开始,咱们就一起为村民服务。我先带你熟悉熟悉村里的情况。”
接下来几天,刘大夫带着沈墨轩走访了村里的各家各户,了解每家的人口状况和健康情况。沈墨轩发现,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限制,很多村民有病都是硬扛着,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很常见。
“刘大夫,咱们能不能定期给村民做健康检查?”沈墨轩提议。
“好想法,但是设备不够啊。”刘大夫皱着眉头,“就我们现在这点家当,连个血压计都是坏的。”
“设备的事慢慢想办法,咱们先从能做的开始。”沈墨轩想了想,“我带了一些简单的检查工具,可以给村民做基础体检。”
就这样,沈墨轩开始了在青山村的行医生涯。
来村里的第五天,沈墨轩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挑战。
那天上午,沈墨轩正在整理药房,突然听到外面有人急促地敲门。
“大夫!大夫快救命啊!”
沈墨轩赶紧开门,看到村民李大壮背着一个中年男人,满头大汗地冲了进来。
“怎么回事?”沈墨轩立刻上前查看。
“是我爹李大叔,刚才在地里干活,突然肚子疼得厉害,疼得直在地上打滚。”李大壮喘着粗气说。
沈墨轩赶紧让李大叔躺在诊床上,开始检查。患者脸色苍白,额头冒汗,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阳性。
“发烧吗?什么时候开始疼的?”沈墨轩边检查边问。
“昨天晚上就有点不舒服,以为是吃坏东西了,今天上午突然疼得厉害。”李大叔咬着牙说。
沈墨轩心里有了判断,这是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症状,而且从体征看,很可能已经有穿孔的危险。
这时刘大夫也赶了过来:“小沈,什么情况?”
“刘大夫,我怀疑是急性阑尾炎,而且病情比较严重,需要立即手术。”沈墨轩压低声音说。
“手术?”刘大夫一愣,“那得赶紧送县医院啊。”
“来不及了。”沈墨轩看了看外面,“现在已经下午两点了,从这里到县医院要三个小时,路上再耽搁,很可能出现穿孔导致腹膜炎,那就危险了。”
“可是咱们这里没有手术条件啊。”刘大夫为难地说。
沈墨轩想了想,坚定地说:“刘大夫,我在军医学校学过外科,阑尾切除手术我做过。虽然条件简陋,但总比眼睁睁看着病人出事强。”
“这...”刘大夫犹豫了,“万一出什么问题...”
“请相信我。”沈墨轩的语气很坚决,“我有把握。”
李大壮在一旁听到了对话,急切地说:“沈大夫,求求您救救我爹,我们相信您。”
沈墨轩点点头,立刻开始准备。他让刘大夫协助,把里间的药房临时改成手术室,用酒精和碘酒消毒,准备手术器械。
![]()
“刘大夫,您帮我准备麻醉药,还有生理盐水和消炎药。”沈墨轩一边准备一边指挥。
“小沈,你真的有把握吗?”刘大夫还是有些担心。
“刘大夫,我在学校的时候,阑尾切除手术做过二十多例,从来没有失败过。”沈墨轩认真地说,“再说了,现在不手术,病人肯定有生命危险。手术还有希望。”
听到沈墨轩这么说,刘大夫也下定了决心:“好,我全力配合你。”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沈墨轩的手法娴熟精准,在简陋的条件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成功切除了已经化脓的阑尾。刘大夫在一旁协助,看得目瞪口呆。
“小沈,你这手艺,比县医院的大夫还好啊。”刘大夫由衷地赞叹。
“刘大夫过奖了,主要是运气好,没有出现并发症。”沈墨轩谦虚地说,“不过接下来的护理很重要,需要密切观察。”
手术结束后,李大叔很快苏醒了,疼痛明显减轻。李大壮激动得热泪盈眶:“沈大夫,您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别这么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分。”沈墨轩叮嘱道,“接下来几天要注意休息,按时服药,有什么不舒服立刻来找我。”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村民们都说青山村来了个神医,在卫生所就能做大手术,比县医院的大夫还厉害。
陈德贵当天晚上就来了卫生所:“小沈,今天这事做得好啊。你不知道,李大叔这家人平时就困难,要是送县医院,光路费和住院费就能把他们家拖垮。你这一手术,不仅救了人,还救了一个家庭。”
“陈书记,这是我应该做的。”沈墨轩说,“不过今天的事也提醒我,咱们村的医疗条件确实需要改善。”
“你说得对,我明天就去县里申请,看能不能给咱们配点像样的设备。”陈德贵点头道。
从那天起,沈墨轩在青山村的声望大大提高。村民们有病都愿意来找他,而他也从不推辞,无论多晚多累,只要有病人来,他都会认真诊治。
02
在青山村工作的第三个月,沈墨轩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他不仅医术高明,更重要的是医德高尚,经常免费为贫困村民看病,有时还自掏腰包买药。
“沈大夫,我家老婆子这腰疼毛病,您看看能治不?”村民王大爷带着老伴来看病。
沈墨轩仔细检查后发现,王婆婆患的是腰椎间盘突出,需要长期治疗。
“王大爷,这病需要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大概要两个月才能见效。”沈墨轩说。
“那得花多少钱啊?”王大爷忧心忡忡,“我家今年收成不好,实在拿不出多少钱。”
“钱的事别担心,我先给您治着,等秋收后再说。”沈墨轩安慰道。
“那怎么行呢?医生看病收钱,天经地义的。”王大爷坚持要给钱。
“王大爷,咱们乡里乡亲的,您就别跟我客气了。”沈墨轩笑着说,“您先把病治好,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村民们都知道沈大夫心善,经常免费看病,所以都很尊敬他。但刘大夫私下里却有些担心。
“小沈,你这样下去不行啊。”一天晚上,刘大夫找沈墨轩谈话,“卫生所本来就没什么收入,你老是免费给人看病,药钱都不够。”
“刘大夫,我知道您的担心。”沈墨轩放下手中的医书,“但是您看,咱们这里的村民生活都不容易,有病硬扛着的人太多了。我作为医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
“我理解你的想法,可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刘大夫叹了口气,“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工资都贴进去吧。”
“刘大夫,我有工资,够我自己花的。”沈墨轩认真地说,“再说了,能用自己的医术帮助这些朴实的村民,我觉得很有意义。”
刘大夫看着这个年轻人,心中既感动又担忧。感动的是沈墨轩的医者仁心,担忧的是这样下去,这个好大夫能在山村坚持多久。
沈墨轩的名声很快传到了邻近的几个村子。经常有其他村的村民跋山涉水来找他看病。
“沈大夫,我是隔壁黄石村的,听说您医术高明,特地来找您看病。”一个中年妇女抱着孩子来到卫生所。
“什么病?让我看看。”沈墨轩接过孩子检查。
“孩子总是发烧,咳嗽,在我们村看了好几次都不见好。”妇女焦急地说。
沈墨轩仔细检查后发现,孩子得的是支气管炎,但用药不当,所以反复不愈。
“没什么大问题,换个药就好了。”沈墨轩开了处方,“按时服药,三天就能见效。”
果然,三天后孩子就好了。这位母亲特地带着土鸡蛋来感谢沈墨轩。
“沈大夫,这是我家母鸡下的蛋,您收下吧。”
“大姐,您客气了,看病是我的本职工作。”沈墨轩推辞道。
“那不行,您治好了我孩子的病,这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妇女坚持要留下鸡蛋。
消息传开后,周边村子的村民都知道青山村有个医术高明的年轻大夫,许多人都来找他看病。沈墨轩从不拒绝,无论多远的病人,他都认真对待。
县卫生局很快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村医。局长亲自来青山村了解情况。
“小沈啊,听说你在这里工作得很不错,村民们对你评价很高。”县卫生局长肯定地说。
“谢谢领导的关心,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沈墨轩谦虚地回答。
“你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尽管提。”局长很重视这样的人才。
“领导,我希望能给卫生所配备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比如X光机、心电图机等,这样就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了。”沈墨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要求很合理,我回去就向上级申请。”局长痛快地答应了。
![]()
一个月后,青山村卫生所真的配备了新的医疗设备,沈墨轩的诊疗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1986年春天,沈墨轩在青山村已经工作了近一年。他的名声不仅在当地传开,省里也开始关注这个优秀的基层医生。
“小沈,有个好消息告诉你。”陈德贵兴冲冲地跑进卫生所,“省卫生厅的领导要来咱们村考察,专门是来看你的工作的。”
“考察我?”沈墨轩有些意外,“我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这一年的工作成绩,大家都看在眼里。”刘大夫在一旁说道,“不仅医术好,医德也好,周边几个县的人都知道青山村有个神医。”
“刘大夫言重了,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沈墨轩摆摆手。
这时,村民李大娘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沈大夫,我家小孙子不知道怎么了,突然抽搐起来,您快去看看吧。”
沈墨轩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拿着医疗箱跟着李大娘跑了出去。这是他在青山村养成的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病人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到了李大娘家,沈墨轩看到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在床上抽搐,脸色发青,情况很危急。
“什么时候开始的?之前有发烧吗?”沈墨轩边检查边问。
“昨天晚上有点发烧,以为是感冒,就没在意。今天上午突然就这样了。”孩子的母亲哭着说。
沈墨轩迅速做出判断,这是小儿高热惊厥,需要立即降温和止惊。他从医疗箱里拿出药物,给孩子注射,同时用物理方法降温。
十几分钟后,孩子的抽搐停止了,体温也逐渐下降。
“没事了,孩子已经稳定了。”沈墨轩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是高热引起的惊厥,以后孩子发烧要及时处理,不能拖延。”
“沈大夫,您又救了我们家一条命啊。”李大娘感激涕零。
回到卫生所,省卫生厅的考察团已经到了。领队的是厅长助理,还有几个处长。
“沈同志,我们是省卫生厅的,专门来了解你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厅长助理很和蔼。
“欢迎各位领导,请多指导工作。”沈墨轩恭敬地说。
“我们刚才了解了一下,村民们对你的评价很高,都说你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助理说。
“领导过奖了,我只是在做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接下来,考察团详细了解了沈墨轩的工作情况,查看了病历记录,走访了一些村民。
“小沈啊,你这一年的工作很出色。”临走时,厅长助理对沈墨轩说,“省里正在推广基层医疗改革,你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会向卫生部推荐你的先进事迹。”
“谢谢领导的认可,我会继续努力的。”沈墨轩诚恳地说。
考察团走后,陈德贵激动地说:“小沈,你这是要出名了啊。省里都知道你了。”
“陈书记,名不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村民做点实事。”沈墨轩淡然地说。
刘大夫在一旁感慨:“小沈啊,我行医几十年,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年轻大夫。医术高明不说,品德更是没话说。”
“刘大夫,您才是我的老师,您几十年如一日为村民服务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沈墨轩谦虚地说。
几个月后,《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沈墨轩在农村行医的报道,题目是《扎根山村的年轻军医》。文章详细介绍了沈墨轩在青山村的工作情况,称赞他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楷模。
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都为沈墨轩感到骄傲。
“我们的沈大夫上报纸了!”村民们奔走相告。
“这下全国人民都知道咱们青山村有个好大夫了。”陈德贵高兴地说。
面对这些赞誉,沈墨轩依然保持着平常心:“能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荣幸。这些荣誉属于整个青山村,属于所有支持我工作的乡亲们。”
1986年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青山村的玉米黄了,村民们忙着秋收。沈墨轩也在卫生所里忙碌着,为村民们检查身体,确保大家能健康地投入到农忙中。
这天上午,沈墨轩正在给村民王大爷针灸治疗腰疼,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汽车引擎声。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平时很少有汽车来,更别说还不止一辆。
“小沈,外面来车了,好像是从城里来的。”刘大夫透过窗户往外看。
沈墨轩走到门口,看到三辆黑色的轿车停在卫生所门前,车牌号都是京字开头的。从车上下来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其中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的男人气质不凡,明显是领导。
陈德贵也赶了过来,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沈大夫,这是什么来头啊?京城的车牌。”
正在疑惑间,那个年长的男人走了过来:“请问哪位是沈墨轩同志?”
“我就是,请问您是?”沈墨轩迎上去。
“我叫方国庆,卫生部的。”男人伸出手,“久仰大名了,沈同志。”
沈墨轩愣了一下,卫生部部长!他赶紧握手:“方部长好,欢迎您来青山村指导工作。”
“不是指导,是来学习的。”方国庆笑着说,“我们专门下来考察基层医疗工作,听说青山村有个优秀的年轻医生,特地绕道过来看看。”
这时,从车上下来一个年轻女孩,二十出头的样子,穿着朴素的蓝色外套,扎着马尾辫,看起来很清秀。
“爸,这里风景真好,空气也很清新。”女孩对方国庆说。
“部长,这位是?”沈墨轩问道。
“我女儿方若瑜,刚从医科大学毕业,也想到基层来看看。”方国庆介绍道。
方若瑜大方地伸出手:“沈大夫,您好,我听说了您的很多事迹,很敬佩您。”
“方小姐客气了,我只是在做本职工作。”沈墨轩谦虚地说。
陈德贵这时反应过来,赶紧上前:“方部长,欢迎您来青山村,我是村支书陈德贵。您能来我们这小山村,真是太荣幸了。”
“陈书记客气了,我们是来学习的。”方国庆和蔼地说,“能不能参观一下你们的卫生所?”
“当然可以,沈大夫,你来介绍介绍。”陈德贵说。
沈墨轩带着方国庆一行参观了卫生所。虽然条件还是比较简陋,但比一年前已经好了很多,各种基本的医疗设备都有了。
“这个X光机是什么时候配备的?”方若瑜问道,她对医疗设备很感兴趣。
“今年春天,县里给配备的。”沈墨轩回答,“有了这些设备,诊疗效果好了很多。”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诊疗情况吗?”方国庆问。
沈墨轩拿出登记本,详细介绍了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去年9月到今年9月,我们共接诊患者2800多人次,其中外科手术36例,无一例失败。药费减免和免费诊疗占总收入的30%左右。”
“36例手术?在村卫生所?”方若瑜很惊讶。
“是的,主要是一些常见的外科手术,比如阑尾炎、疝气修补等。”沈墨轩解释道。
方国庆仔细翻看病历记录,越看越惊讶:“小沈,你这个工作做得很扎实啊。病历记录详细,用药合理,而且手术记录也很规范。”
“这些都是在军医学校学的,养成了习惯。”沈墨轩说。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沈大夫,沈大夫!”
一个年轻人急匆匆跑了进来:“沈大夫,不好了,我们村的王婆婆突然昏倒了,怎么叫都不醒,您快去看看吧!”
![]()
沈墨轩立刻站起来:“什么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
“就刚才,老人家在院子里晒玉米,突然就倒了,我们怎么叫都不应。”年轻人急得直跺脚。
“我马上就去。”沈墨轩拿起医疗箱就要走。
“沈大夫,我们也去看看,可以吗?”方国庆问道。
“当然可以,不过山路不好走。”沈墨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