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53岁的李明远提着150万元的补偿金,平静地迈出了恒泰精工科技公司的大门。
他在公司奋斗了整整20年,带领团队拿下了公司近七成的市场份额,却因为一句轻描淡写的“组织结构调整”被扫地出门。
那天深夜,他冷静地打开手机通讯录,删除了200个前同事和客户的联系方式。
第二天清晨,他的手机被接连不断的来电塞满,屏幕显示超过120个未接来电,绝大多数来自他的前老板。
1
清晨的阳光洒在恒泰精工的大楼上,李明远在停车场停下脚步,抬头凝视大楼顶端的“恒泰精工”四个大字,回想起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厂房的情景。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员工证,上面是他33岁时的青涩模样,那时的他满怀憧憬,觉得自己能在这家公司干一辈子。
李明远今年53岁,穿着一身熨得笔挺的深灰色西装,脚上的黑色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那个陪伴他多年的棕色公文包。
他走进公司大厅,步伐沉稳,仿佛这只是他20年来无数个工作日的普通一天。
“李总,早上好!”前台新来的小姑娘小赵笑容满面地问候。
“早。”李明远微微点头,脸上波澜不惊,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在告别某种深藏的过往。
他走向电梯时,一位老员工老张悄悄凑近,低声提醒:“李总,听说董事会最近拉了个大投资人,裁员可能是他们的主意,公司怕是要大变样了。”
李明远听后只是淡淡一笑,拍了拍老张的肩膀:“谢谢提醒,我心里有数。”
电梯缓缓升到18楼,金属门无声滑开。
市场部的员工几乎同时抬头,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像是在等待某种信号。
几个人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但看到李明远那过于平静的眼神后,又都低下了头,继续手头的工作。
整个部门陷入一种奇怪的安静,只有键盘敲击的清脆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李明远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落地玻璃窗让他能俯瞰整个部门的动态。
这个象征地位和成就的办公室,他坐了整整10年。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销售员,到如今执掌市场命脉的营销总监,恒泰精工70%的订单额都与他和他的团队息息相关。
墙上的电子显示屏滚动着业绩数据:过去六年,他的团队每年合同额从没低于9000万。
今年仅前三季度,就已经突破1.2亿元,创下部门历史新高。
这些数字背后,是他20年如一日积累的客户信任,是无数个深夜里反复打磨方案的付出。
李明远走进办公室前,在大厅的荣誉墙前停下脚步,目光落在一块有些褪色的银色奖牌上,那是2005年公司刚起步时,他拿下的“年度市场开拓奖”。
奖牌上刻着他和老搭档周建国的合影,那时的周建国还是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经常拉着他熬夜讨论技术细节,畅想着把中国精密部件推向全球的梦想。
他盯着照片,回忆起那年冬天,他们挤在漏风的仓库里,分享一碗热腾腾的拉面,笑谈未来的情景。
一个实习生路过,好奇地打量着奖牌,李明远对他温和一笑,像是缅怀,也像是告别。
他转身走向电梯,清晰地感到,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正在被一股冰冷的新潮流无情覆盖。
2
上午九点半,李明远的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康华医疗的采购总监张强。
“李总,我听说您要离开恒泰了?这消息是真的吗?”张强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担忧和试探。
![]()
“正在办交接,还没完全定下来。”李明远回答得小心翼翼,不想引起过多猜测。
“李总,咱们合作了快15年,您要是走了,我们后续的合作真有点没底。”张强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严肃。
“放心,业务会有专人接手,供货不会受影响。”李明远尽量让声音听起来沉稳可靠。
“这不是流程的问题,是信任的问题!”张强的声音陡然提高,“李总,您比谁都清楚,我们康华医疗选恒泰,靠的是您对技术和服务的高标准,不是那块‘恒泰精工’的招牌。”
张强还提到,最近恒泰推送了一个新数字化采购平台,界面复杂,操作麻烦,内部员工抱怨连连,觉得不如以前您亲自对接来得放心。
李明远听后,回忆起半年前他曾向管理层建议优化客户沟通流程,而不是盲目推数字化系统,可惜没人听进去。
挂断电话后,李明远靠在宽大的办公椅上,目光投向窗外的城市高楼,陷入沉思。
从上周开始,类似张强的电话就没停过。
泰瑞科技的刘总、华星诊断的王工,还有几家中小型医疗设备商,都通过各种渠道打探他离职的消息。
就在这时,他的微信收到一条行业协会老友的信息:“老李,听说你的事后,客户圈都炸了,好几家竞争对手已经开始联系你的客户了。”
这些客户的担忧,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在行业里的个人影响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
这时,邮箱弹出一封新邮件,是华星诊断的首席工程师王工发来的。
邮件很长,王工回忆了四年前恒泰一批部件出现微小瑕疵,可能影响设备精度的事。
是李明远第一时间调动技术团队,连夜排查和更换部件,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误诊的危机。
王工写道:“李总,您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供应商,更是能托付后背的伙伴。如果您真要走,我们得当面敬您一杯。”
王工还提到,那次危机后,他曾邀请李明远参加华星诊断的内部技术研讨会,分享经验,奠定了双方更深的信任。
李明远读完邮件,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动作。
他清楚记得,那次危机解决后,他和王工在路边摊吃烧烤,两个快50岁的男人,喝着啤酒,聊起在技术领域的坚持和不易,直到夜深。
他还想起,那晚王工醉醺醺地说:“老李,你要是哪天自己干,我一定第一个支持你!”
他敲下回复:“王工,谢谢你的信任,改天一定聚聚。”
但他心里清楚,这次离职,可能不只是换个工作,而是整个人生轨迹的巨大转折。
3
上午十点,办公室门被推开,总经理周建国走了进来。
47岁的周建国脸上带着复杂的神情,既有愧疚,又像是卸下了某种重担。
他刚从董事会的紧急会议回来,董事会对客户流失的担忧让他倍感压力,额头隐隐冒汗。
“明远,我们聊聊吧。”周建国没走向办公桌,而是坐在待客沙发上,点燃了一支烟。
“我在等你。”李明远平静地起身,坐在他对面。
20年的并肩作战,让两人之间有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即便此刻气氛压抑。
“公司最近的情况,你应该也听说了。”周建国吐出一口烟雾,“董事会压力很大,新来的副总王浩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思路。”
“我听说他们还收到一封董事会的邮件,要求我离职的交接不能影响客户关系,不然要追究我的责任。”周建国苦笑了一下,补充道。
“我听过一些,全面数字化管理,客户资源共享,听起来挺符合潮流。”李明远的语气平静,但眼神里闪过一丝嘲讽。
“明远,你别误会,这不是针对你,是公司为了长远发展必须做的改变。”周建国深吸一口烟,试图让语气更坚定,“我们不能总靠个人能力,企业得有自己的体系。”
“我什么时候走?”李明远没争辩,直接问到核心。
“下周一办手续。”周建国眼神有些闪躲,“补偿我争取了150万,一次性支付,按你20年工龄,这是法律能给的最高标准了。”
他顿了顿,又说:“还有,董事会加了一份竞业限制协议,你应该能理解。”
李明远沉默了,办公室里安静得只剩空调的轻微送风声。
窗外是金海市繁忙的商务区,车流不息,20年来,这片景色是他奋斗的背景。
他想起2004年刚进公司时,恒泰还是个小厂房,十几个人挤在冬冷夏热的铁皮屋里。
作为公司第一个技术销售,他拿着粗糙的产品图纸跑医院和研究所,被拒是常事。
那时的周建国还是个技术狂人,常拉着他熬夜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对手。
他还记得,有次为了争取一个大客户,两人彻夜修改方案,周建国激动地拍桌子:“明远,我们一定能让恒泰成为行业龙头!”
20年过去,小厂房成了年产值数亿的行业巨头,周建国也从热血青年变成了深谋远虑的企业家。
而李明远,从一个懵懂的技术员,成长为行业里响当当的营销专家。
现在,这一切辉煌,都要画上句号。
“我需要一周时间交接。”李明远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有力。
“没问题,客户那边……”周建国立刻点头,像抓住救命稻草。
“我会处理好。”李明远起身,结束了这场谈话,“周总,没别的事,我先去整理工作了。”
周建国也站起身,想说些什么,却只沉重地拍了拍李明远的肩膀。
他本想说句“保重”,但看到李明远冷淡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4
走到门口,周建国回头看了一眼,李明远已低头审阅文件,专注得像什么都没发生。
这一幕让周建国心里泛起酸楚,20年来,李明远一直是公司的定海神针,从未抱怨。
他想起八年前那场供应链危机,原材料断供差点让公司停产,是李明远飞到日本,靠私人关系说服客户延期交付,救公司于水火。
那次危机后,李明远拍着他的肩膀说:“建国,咱们是一条船上的,船翻了,谁都跑不了。”
现在,他却要亲手把这位功臣推下船。
谈话中,周建国点烟的手微微颤抖,烟灰落在他的高档西裤上。
他自嘲一笑:“明远,还记得2008年那次行业低谷吗?市场萎缩,咱们账上现金撑不过俩月,是咱俩穿着不合身的西装,挨家拜访客户求预付款,才保住康华医疗的大订单。”
李明远点点头,那段记忆刻骨铭心,寒冷的冬天,他和周建国挤在廉价旅馆,分吃一碗泡面。
他还记得,那次拜访后,康华的张总被他们的诚意打动,破例签了三年长期合同,帮公司渡过难关。
周建国叹了口气:“那时候我们多齐心,现在却要让你走,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周总,时代变了,咱脚下的船,也不是当年的船了。”李明远低声说。
这句话像刀子,刺进周建国心里,他眼神黯淡,再也说不出话。
他想起多年前李明远曾劝他不要过分扩张生产线,担心质量失控,可他没听,如今新管理层的激进策略,让他隐隐后悔当初的决定。
两人都清楚,20年的友情和信任,已被现实撕开一道巨大的裂缝。
下午一点,人事总监张丽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
“李总,这是您的离职协议,请您过目,看看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张丽小心翼翼地把文件放在桌上。
李明远戴上老花镜,一页页仔细翻看,竞业限制协议、保密协议、财务清单,每个字他都看得认真。
他发现协议里藏了一条附加条款,要求他两年内不得联系现有客户,他皱眉指出,这违反行业惯例,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这一条有问题。”他指着竞业条款,“限制范围太笼统,时间三年太长,不合理。”
张丽凑近看了看,试探问:“李总,您觉得该怎么改?”
“限定在‘医疗设备核心部件’的研发和销售,时间改成一年。”李明远语速缓慢,像在掂量每个字的份量。
他摘下眼镜,擦拭镜片,继续说:“我53岁了,职业生涯没几年了,三年限制,等于让我退出这个行业。”
他回忆起一位前辈因苛刻的竞业条款被迫转行,生活落魄的往事,语气更坚定:“我不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被不合理条款毁掉。”
张丽一时无言,她知道,三年对一个53岁的人,可能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我得跟法务再确认一下。”张丽低声说。
“不急,周五前给我答复。”李明远重新戴上眼镜,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5
张丽离开后,李明远走到窗前,俯瞰楼下繁华的金融区。
20年前,这里还是荒地,他见证了它从荒芜到寸土寸金,也见证了恒泰从十几人的小厂,成长为拥有300多员工的行业龙头。
他还记得,早期公司资金紧张,他曾自掏腰包垫付差旅费,只为赶在竞争对手前签下客户。
公司的每条产品线,他都烂熟于心;每项工艺改进,他都深度参与。
这些,是他半生心血的结晶。
可下周起,这些心血将与他无关。
翻协议时,他发现公司要求归还所有资产,包括他用了八年的工作笔记本,里面不仅有客户邮件,还有女儿小时候用画图软件做的生日贺卡。
他对张丽说:“这台电脑,我想按折旧价买下来,转成我的私人财产。”
张丽愣了一下,惊讶他对一台旧电脑的执着,但还是点头同意。
李明远心里清楚,这台电脑不仅是工作记录和回忆,更是未来可能用到的“底牌”。
下午两点,执行副总王浩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38岁的王浩是名校MBA,三年前被高薪挖来,带来先进的管理理论,但也引发了与公司文化的冲突。
“李总,有空聊几句吗?”王浩态度礼貌,眼神却透着年轻精英的自信。
“请坐。”李明远指了指沙发,起身给他倒了杯茶。
“我知道您对公司的新改革可能有不同看法。”王浩开门见山,“但这是市场发展的趋势。”
“我明白,企业不变革就没活路。”李明远语气温和,但话锋一转,“王总,我想问,客户关系的核心是什么?”
“是商业合作,靠的是产品质量、价格优势和标准化流程。”王浩回答得很快,像背教科书。
“那康华医疗为什么15年只选我们?”李明远吹了吹茶沫,慢条斯理问,“我们的质量,在国际品牌里能排第几?价格比新兴厂商有优势吗?”
他翻开王浩带来的市场分析报告,指出报告忽略了医疗行业对稳定性的高要求,数据无法反映客户信任的复杂性。
王浩被问住了,张了张嘴,却答不上来。
“我告诉你。”李明远放下茶杯,“我们的质量在国内顶尖,但在国际上只是中上,价格也没绝对优势。康华选我们,是因为信任我李明远。”
他目光锐利:“康华的张总相信我推荐的方案最适合他们,相信我承诺的交期不会有差错,相信出了问题我会第一时间解决。”
他提到多年前一次交货失误,险些丢了康华的订单,是他亲自登门道歉,挽回局面。
“这种信任,是20年一点点攒起来的,不是数据模型能复制的。”他继续说。
“信任可以用制度来保障。”王浩试图反驳。
“你错了。”李明远摇头,“信任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制度只能锦上添花,永远代替不了人。”
他看着王浩,语气缓和:“王总,你的理念没错,但推行得太急。应该先完善内部体系,再用两三年平稳过渡客户关系。”
“可董事会等不了那么久。”王浩叹气,说出实话。
“那只能祝你们好运。”李明远耸肩,语气带着无奈。
王浩离开前,递上一份装订精美的报告:“李总,这是快消行业的成功案例,数据化管理很有效,您看看。”
6
李明远翻了几页,平静放回桌上:“王总,这报告是快消行业的案例,我们做医疗设备,人命关天,客户决策复杂,信任比数据重要。”
他想起多年前公司盲目降成本导致质量问题,差点毁掉欧洲市场,是他连夜飞去谈判才保住声誉。
王浩无言以对,悻悻地说:“您有空再看看吧,能帮您理解公司未来的方向。”
李明远将报告塞进抽屉,没再多看一眼。
下午三点,市场部的几位骨干陆续敲门进来。
“李总,您真要走?”市场一部经理老徐坐下,语气满是不舍。
老徐45岁,在恒泰干了13年,是李明远一手提拔的,关系像师徒。
“是啊,公司要换新方向,我这把老骨头该让位了。”李明远给他倒了杯茶,语气轻松。
老徐透露,市场部最近因新考核指标太严,士气低迷,好几个人都动了跳槽的念头。
“那些大客户怎么办?”业务主管小周急切问,他30多岁,是李明远的得意门生。
小周私下说,他曾向王浩汇报客户对新系统的抵触,但被指责“没大局观”,让他对未来很迷茫。
“公司会安排人接手。”李明远拍拍小周肩膀,“你们都能独当一面了,拿出信心好好干。”
他鼓励小周:“记住,坚持初心,客户看的是你的诚意和能力。”
“李总,我们担心的不是能力,是客户那边……”老徐皱眉,欲言又止。
“短期可能有点波动,但不会太大。”李明远安抚,“只要产品质量稳,服务跟得上,客户不会轻易换供应商。”
但他心里清楚,事情远没他说的那么简单。
他想起多年前带小周跑客户时,小周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是他耐心教导,才让小周成长为业务骨干。
“李总,您接下来干啥?”小周抬头,眼中带着期待。
“还没想好,先休息一阵,陪陪在国外读博的女儿。”李明远微笑说。
他提到,女儿前几天还发视频问他工作累不累,让他想多花时间陪家人。
几人聊了很久,办公室气氛始终沉重。
“李总,您教了我们太多,我们真舍不得您。”小周眼眶泛红。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明远拍拍小周后背,“你们都成长起来了,路要自己走。”
老徐离开前,塞给李明远一本旧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李总销售心得”。
“李总,这是我刚进公司时,您教我怎么跟客户打交道,我全记下来了。”老徐不好意思地挠头。
李明远翻开,扉页写着他当年的话:“以诚待人,以技服人。”后面是老徐记录的销售技巧,比如“客户质疑时,先听后引导,别急着反驳”。
他眼眶微热,笑着说:“你留着吧,带新人时用得上。”
老徐走后,李明远握着笔记本,思绪万千。
7
他仿佛又看到当年,开着破旧面包车,带着年轻的老徐四处跑客户的日子。
他还想起,有次客户临时改需求,他和老徐连夜赶工方案,困得趴在桌上睡着,醒来时客户感动得握着他的手说:“李总,有您在,我们放心。”
他突然意识到,离开恒泰,不仅是告别公司,更是告别一段燃烧青春的岁月。
晚上六点,员工都走得差不多了,大楼安静下来。
李明远还在办公室,慢条斯理地收拾东西。
他打开保险柜,取出厚厚一摞文件。
这些是他20年积累的财富:客户需求档案、合同副本,还有一些从没对外公开的敏感资料。
他发现一份未公开的研发计划草稿,涉及公司曾考虑的低成本材料方案,他当年强烈反对,担心质量隐患。
他将文件分成三堆:常规资料装进文件袋移交;无关紧要的草稿送进碎纸机;关键资料迟疑片刻后,装进公文包。
他还翻到一封多年前小客户寄来的感谢信,感谢他为对方初创公司提供的灵活付款支持,让他决定将信收进公文包,作为信念的象征。
这些资料,他原本以为永远用不上。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碎纸机嗡嗡作响时,他翻到一份2009年的传真件影印本。
那是与一家美国供应商的技术沟通记录,当时公司为降成本用了低标准部件,差点导致出口设备质量事故。
是李明远连夜与客户沟通,坦诚问题并承诺召回,才保住订单和公司声誉。
传真件背面,他写下:“责任重于泰山,诚信胜于利润。”
他盯着这句话,回忆起那次危机后,客户特意送来一瓶红酒,感谢他的担当。
他将传真件收进公文包,意识到这些原则,是他未来翻身的筹码。
晚上八点,他锁上办公室门,最后一次走过空荡的市场部。
应急灯拉长了他的影子,脚步声在走廊回响,格外刺耳。
他想起女儿小时候来公司,指着大楼问:“爸爸,这房子是你盖的吗?”他笑着说:“是爸爸和很多叔叔阿姨一起撑起来的。”
走到电梯口,他回头看了一眼“市场部”的牌子,在昏暗灯光下泛着冷光。
电梯门合上,映出他平静又疲惫的面容。
他按下通往地下的按钮,心里像被什么堵住,沉重得喘不过气。
周六早上,李明远难得没早起。
他悠闲地做好早餐,坐在洒满阳光的餐桌前慢慢吃。
家里安静得过分,女儿去英国读博后,房子里只剩他一人。
他看着女儿留下的照片,回忆起她小时候总缠着他讲公司里的故事,说长大要当“爸爸那样的厉害经理”。
上午十点,手机铃声打破宁静,是康华医疗的张强。
“李总,离职手续办完了?”张强的声音比上次更直接。
“是,下周一正式生效。”李明远没隐瞒。
“太可惜了,咱合作这么多年,换人我们真没底。”张强叹气。
“新负责人会尽快联系,不会影响业务。”李明远官方回应。
8
张强提到,最近收到竞争对手的报价,价格低但技术细节模糊,他请教李明远如何评估,李明远建议优先验证供应链稳定性。
电话沉默几秒,张强话锋一转:“李总,方便见一面吗?我觉得恒泰最近是不是有啥大变动?”
李明远心头一动,想到张强的行业嗅觉一向敏锐,他可能从这次人事变动中闻到了不寻常的味道。
“没啥大问题,只是正常调整。”李明远谨慎回答。
“李总,咱15年的交情,别跟我打官腔。”张强压低声音,“恒泰是不是有麻烦?”
李明远沉默了,他可以继续敷衍,但张强的话提醒他,康华是最大客户,有权知道部分真相。
“张总,电话里不方便,下午咱见一面吧。”李明远主动说。
“好,老地方见。”张强爽快答应。
挂断电话后,泰瑞科技的刘总发来微信,附上一份行业论坛邀请,暗示希望李明远以个人身份参会,分享经验,暗藏拉拢之意。
李明远婉拒,但留下一句:“有机会再合作。”
整个上午,他接了十几个类似电话,客户都担忧恒泰的稳定性,言语间充满对他个人的信任。
中午,华星诊断的王工发来语音:“老李,听说你约了康华的张总见面,恒泰是不是真出大事了?”
李明远平静回复:“王工,只是老朋友叙旧。”
不到十分钟,王工发来竞争对手的报价单,附言:“老李,你要是有新路子,带兄弟一把。”
李明远看着报价单,嘴角浮现复杂笑容,没回复。
他清楚,这些客户已经开始为自己找后路了。
9
下午两点,李明远开车来到市郊一家茶馆。
包厢里,52岁的张强已提前到,正在冲泡一壶龙井,穿着一件深蓝色中式衬衫,气质沉稳。
“明远,总算见着你了。”张强起身相迎,“一听你离职的消息,我就觉得不对劲,恒泰咋回事?”
“老张,你消息还是这么灵。”李明远坐下,给自己斟了杯茶。
![]()
“咱们这圈子就这么大,啥动静都瞒不住。”张强目光锐利,“恒泰是不是有啥我们不知道的情况?”
李明远喝了口茶,没急着回答。
“明远,15年的交情,别藏着掖着。”张强压低声音,“昨晚我跟泰瑞的刘总、华星的王工通了电话,大家都慌了。”
“慌啥?”李明远平静反问。
“慌恒泰这公司还能不能靠得住!”张强的语气很直接。
李明远放下茶杯,静静注视这位老朋友。
“老张,如果我说,恒泰未来可能有大的管理变动和潜在的质量风险,你会咋办?”李明远试探问。
“质量风险?”张强声音拔高,身体前倾,“这可不是小事!我们做医疗设备的!”
“我是说可能。”李明远强调,“新管理层为了降成本、提利润,可能在原材料和工艺上做妥协。”
他提到,半年前他曾发现新采购的部件有微小偏差,提出整改却被管理层忽视,这让他对公司方向更担忧。
这句话像重锤,砸在张强心上,他眉头紧锁。
作为采购负责人,他最怕供应商出质量问题,尤其在医疗行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张强拿出恒泰近期的供货数据,指着几次小延误说:“明远,这几个月你们交货总有点小问题,是不是管理已经乱了?”
李明远叹气:“老张,这些问题我早书面报告过,但新团队只盯着财务报表,看不到细节的风险。”
“明远,你接下来有啥打算?”张强换了话题。
“还没想好,先歇一阵。”李明远微笑回答。
“如果你有新方向,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张强意味深长地说,“靠谱的合作伙伴,太难找了。”
张强还说,康华最近在评估新供应商,但都觉得不如李明远在时的服务可靠。
李明远点点头,没多说。
包厢里安静下来,只有茶壶的咕嘟声。
“明远,你手里那些客户资源,还能用吗?”张强试探问。
李明远笑了笑:“资源跟着人走,不跟着公司招牌。”
张强眼睛一亮,拍了拍他肩膀:“明远,你要干大事,我第一个支持!”
10
晚上七点,李明远回到家,简单吃了晚饭,独自坐在书房。
他打开那台从公司买回的笔记本电脑,登录个人通讯软件。
屏幕上,200个联系人,多数是同事、客户、供应商和行业专家。
这20年积累的人脉,像一张无形的巨网,静静呈现在他面前。
他收到一条小客户经理的深夜消息,感谢他多年前给予的灵活付款支持,让他回忆起曾为对方争取资源与财务争执的场景。
他还发现一位供应商老友的未读消息,询问是否需要介绍新机会,他记下但没回复。
他手指停在鼠标上,想起下午与张强的对话。
张强已明确要找备选供应商,其他客户估计也会跟进。
这就是连锁反应,而他,可能是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的人。
在删周建国的联系方式前,他点开聊天记录,看到四年前周建国发的一张团建照片,他们在海边钓鱼,夕阳拉长影子,周建国写道:“明远,退休后咱天天这样钓鱼。”
他盯着照片,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最终保留了周建国的联系方式,有些东西比利益更珍贵。
晚上九点,他开始清理工作网络。
他退出市场部的内部群,200多人的大群,他是创建者。
退出前,他在群里发了句:“大家,前程似锦。”
然后是客户对接群、供应商联络群、管理层群,他一个个退出或解散。
接着是个人好友列表,从A到Z,他逐个删除。
老徐,合作13年的得力助手;小周,倾囊相授的门生;周建国,20年的老搭档。
删除小周时,他想起小周刚入行时,紧张得连名片都递反了,是他耐心教导,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删除周建国时,他再次犹豫,最终按下删除键。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小时。
到深夜十一点,他的通讯录只剩不到20人,大多是亲戚和老同学。
所有工作相关的联系,都被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