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蹲在阳台找星星,总觉得那颗最亮的好像在等我,我刚把手机揣回兜里,它就刚好从楼顶上冒出来,亮得特别及时。可其实不是这样,那束光说不定在人类还没学会在岩壁上画野牛、没弄明白火能烤熟肉的时候就已经出发了,走了几千、几万,甚至好几百万年,才刚好在我抬头的这一秒,轻轻落在我的眼睛里。
我们以为的当下的夜空,早就是宇宙翻过去的旧页。这片天其实摆着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每道星光都是带故事的展品,不是我们凑过去看它们,是它们走了太久才终于寻到我们。原来我此刻望见的,是它很多年前的模样,刚传到我这儿呢。
![]()
光速大概是每秒30万公里,快到能绕地球7圈多,但再快也不是无限的。光线从一处到另一处,总得花点时间。好比我们清晨晒到的太阳,其实是8分钟前的过去版太阳,要是此刻太阳突然熄灭,我们得等8分钟才会发现天暗下来。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它的星光要走4.2年才能抵达地球,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瞧见的比邻星,是它4年前的样子。更远的仙女座星系,它的光出发时,人类的祖先还在非洲草原上寻觅食物,算下来已经走了250万年。所以每次我们望见的不是同一时刻的宇宙,是不同年代的画面拼起来的画卷,近的是近期,远的是远古,格外奇妙。
天文学家特别依赖这些过去的光线做研究。譬如想弄清恒星怎么从一团气体变成发光体,又怎么慢慢变老、最后可能变成超新星炸开,不用等上几百万年观察,只要对着不同距离的恒星瞧就行,近的恒星是成年版,远的可能是幼年版,把这些光线里的信息拼起来,就能摸清楚恒星一生的轨迹。像博物馆里摆着同一类文物的不同阶段,看一遍就能明白它是怎么造出来、怎么用、最后怎么留存下来的。
![]()
后来科学家观测类星体时,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类星体是宇宙早期特别亮的天体,离我们格外远,它们的光要走几十亿年才能到地球。观测那些诞生于宇宙10亿岁左右的类星体时,发现它们的亮度变化节奏比现在的天体慢了五倍,像被按下了慢放键。这不是说早期宇宙的时间真的变慢了,要是当时有个宇宙居民待在类星体旁边,他感受的一秒还是正常的一秒。关键在宇宙膨胀,空间一直在变大,光在穿越这些膨胀的空间时,波长会被拉长,连带着光的节奏也被拉慢了。我们在路边看一辆远离的车,它的喇叭声会变低、节奏变缓,不是喇叭本身有问题,是距离和运动让声音的频率变了,宇宙里的光也是这个道理,是膨胀让我们看到了慢动作的过往。
不过我们也没法把整个宇宙的历史都看完,能望见的只有可观测宇宙,以地球为中心,半径大概465亿光年的一个球。这界限不是人为划定的,是由两件事决定的,一是宇宙的年龄,大概138亿岁,光最多只能跑138亿光年,再远的光还没来得及到地球,二是宇宙在膨胀,有些遥远的天体退得比光还快,它们的光永远到不了我们这儿。
![]()
这个博物馆的展区有边界,不是所有文物都能摆出来。离我们近的星系是近现代展区,比如银河系里的星星,我们看的是它们几百年、几千年内的模样,再远一点的是中世纪展区,能望见宇宙几十亿岁时的星系,那时的星系还没现在这么成熟,最远的那些天体,比如刚形成的星系和类星体,就是远古展区,能让我们窥见宇宙刚生下来没多久的状态。
这片能望见过去的星空,不只是好看的风景,其实是科学家手里最珍贵的研究素材。比如观测到早期类星体的慢动作光,就帮我们证实了宇宙膨胀是真的,这不是理论猜想,是光带回来的证据,让宇宙大爆炸的模型更站得住脚。还有宇宙里的第一缕光残余,也就是微波背景辐射,它是宇宙诞生后大概38万年时发出的光,现在还在宇宙里飘荡。
![]()
研究员分析它的温度、波动,就能推测出宇宙刚诞生时是冷是热,有没有小疙瘩,这些小疙瘩后来又怎么变成了星系和恒星。更特别的是我们的观测视角,我们刚好处在这个时间点、这个空间位置,能望见这么多不同时期的光。要是我们住在另一个星系,看到的宇宙过往就不一样了,可能有些我们能望见的星星,他们永远看不到,有些他们能瞧见的远古展品,我们也没机会见,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宇宙观景位。
当星星亮起来,想想它的光出发时,地球上有没有人类,有没有长出第一棵树,有没有第一条鱼爬上岸。那些光走了那么久才到我们眼里,不是巧合,是我们刚好站在这个时空节点上,能接住宇宙递过来的历史明信片。这种能回望过往的机会,其实格外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