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55年,全军授衔那天,很多人都在盯着名单看。
有的人是等着看谁上了将军榜,有的人则在找一个没出现的名字:孙兰峰。
那一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将军衔。
没人说一个“”字。
他是绥远和平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后来带着第23兵团参加抗美援朝,部队打得很硬气,是志愿军六大兵团中唯一一支由原国民党起义部队组成的兵团。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特别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孙兰峰呢?当年跟董其武在傅作义手下并称“双虎将”,地位不低,资历也够。
按理说,走傅作义这条线的,后来大多都顺利转身,甚至还有人官运亨通。
![]()
可孙兰峰,没了下文。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往前拨几年。1948年底,华北战局吃紧,傅作义在北平,孙兰峰则守在张家口。
当时他是国民党第11兵团司令,手下五万多兵,防守的地方是傅作义西撤的唯一通道。
这位置,谁都知道有多重要。
那会儿傅作义还没决定起义,局势扑朔迷离。
但共产党的三路大军已经压上来了,30万人,三大兵团,目标明确:要堵死傅作义的西逃通道。
孙兰峰顶着巨大的压力坚守张家口,最后还是守不住,只能败退绥远。
![]()
一路撤退,部队损失惨重,可他还是保住了一部分人马,重新盘踞在绥远。
那地方本来就是傅系的老巢,根基深,兵员熟,孙兰峰在那儿还有点底气。
可接下来的事儿就不太一样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傅作义起义,成了大新闻。
可孙兰峰压根不买账。
他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傅作义是被共产党胁迫的,他自己绝不会那样交枪。
他说:“死就死,不能不明不白地投降。
![]()
这不是空话。
他不是那种一看形势不对就换边站的人。
他是真觉得,打仗就要打到底。
但这时候,中央的策略也变了。
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时就说了,要对绥远搞怀柔,不硬打。
解放军主力不越线,先不攻绥远,先做政治工作。
于是,董其武被派去劝孙兰峰。
这事儿很讲究。
![]()
董其武和孙兰峰是老熟人,曾经并肩作战,身份对等,说话有分量。
更重要的是,董其武已经走出去了,成了“新军人”,但还保持着那层老部队的情谊。
当时董其武到绥远时,带了中央的政策、资源,还有一纸又一纸的承诺。
他不是来压人的,是来讲道理、谈未来的。
孙兰峰起初很强硬,连会议都不愿多开。
但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外面的局势越来越明朗,内部也有不少人开始动摇。
绥远的百姓也在看,看谁能真正解决问题。
解放军送来的粮食、药品、布匹,还有教师、医生、工程队,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东西。
![]()
不是口号,是实在的。
孙兰峰最后终于在协议上签了字,但过程并不轻松。
他心里还是不太情愿的。
签完以后,他没再带兵打仗,也没被安排重要岗位。1952年,他主动辞职,退居二线,正式告别军政舞台。
说起来,他也不是被打倒的,也没有被整肃。
但那扇门,就这么关上了。
1955年,军队授衔。
董其武上将,毫无争议。
![]()
孙兰峰,名字没在名单上。
没有特别解释,也没人公开讨论。
那年冬天,有人还在问:“孙将军去哪儿了?”过了一阵子,就没人再提了。
后来他一直低调生活,直到1990年代初去世,享年92岁。
- 参考资料: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 傅作义回忆录编辑组编,《傅作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 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