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当城市的写字楼里白领们纠结着点什么外卖时,另一群消费者却毫无选择,他们就是坐在中小学教室里的孩子们。统一的餐盒,统一的菜式,甚至统一的味道。
最近,上海绿捷食品公司因虾仁中发现虫子被推上风口浪尖,但这不过是长期积怨的一次爆发。
校园餐问题,远比一只虫子复杂。
![]()
校园餐为何成了现在这样?
记得我们上学时,学校还有自己的食堂。大铁锅、戴着白帽子的厨师、热气腾腾的现炒菜。如今,绝大多数中小学和幼儿园都采用了供应商统一配送模式。为什么?
道理不复杂。一所普通中小学只有几百名学生,养一个食堂团队成本太高。厨师、帮工、采购、卫生管理,这些都是钱。更麻烦的是食品安全责任,如果食堂承包给校领导亲戚,吃回扣用劣质食材,一出事校长可能职位不保甚至坐牢。
大学为什么能保持食堂?因为大学规模大,一所大学动辄上万人,足以支撑一个餐饮部门。而且大学生是成年人,校园周边多有餐饮街,难吃了可以出去吃。中小学则完全不同,孩子们被“封闭”在校园里,不吃只能饿肚子。
所以,校园餐走向集中配送,最初动机很实际: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便于监管。
上海有20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如果每所都自建食堂,监管难度确实太大。
![]()
很多人认为校园餐是暴利生意,毕竟十几块钱的饭,食材成本可能只有四五块。但账不能这么算。
餐饮业最大成本从来不是食材,而是人工、场地、运输。绿捷这样的公司,每天要配送几十万份餐,需要大量车辆和司机。现在劳动力成本年年涨,重体力活越来越难招人。上海街边一碗面都要十几块,校园餐的价格确实不高。
更特殊的是,校园餐只有中午一顿,而且只做上学日。一年365天,普通餐馆有700多个供餐时段分摊成本,校园餐只有不到200天。寒暑假三个月完全停摆,但员工工资、场地租金、设备折旧一样不能少。
这样算下来,一顿十几块的校园餐,净利润可能就一两块钱。全靠量大稳定,一年才能有可观利润。为了中标还要打点关系,实际利润更薄。
在招投标圈有一句行话:如果在投标前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中标,那么结果你一定不会中标。
问题出在哪里?
利润薄,就想办法抠成本。最容易动手脚的,就是食材。
像这次出事的虾仁,很可能是临近保质期的折扣品。预制菜的保质期本来就很长,虾仁、鱼肉、牛羊肉的保质期动辄一年以上。买临保产品不违法,算是打擦边球。但九月的上海还很热,冷链运输稍有不慎,食材就容易变质。
绿捷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新希望集团刘永好。这位企业家口碑不错,曾在民生银行坚持原则反对关联交易。但企业大了,管理难免有漏洞。
新希望本是做饲料的,现在把业务拓展到学生餐,本质上还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
问题在于,校园餐供应商与普通餐馆不同,它们面对的不是自由选择的消费者,而是“ captive audience”(被俘获的观众)。学生没有选择权,学校为了省事往往长期合作一家供应商。缺乏竞争,改进的动力自然不足。
监管的困境与希望
每次出事,家长们都呼吁换掉供应商,让国企接手。但国企也不是慈善机构。光明集团如果接盘,同样要考虑成本利润。结果很可能只是保证了安全底线,口味依旧难吃。
根本问题在于监管。目前对校园餐的监管重点在不出大事,对食材新鲜度、运输环节监控不够细致。比如预制菜保质期是否过长?冷链温度是否全程达标?这些都需要更明确的规定。
孩子们值得更好
都2025年了,我们还在讨论校园餐的基本安全问题。这让人无奈。
每个家长都懂,学校有学校的难处。完全回到过去每校一食堂不现实,但现状显然也有改进空间。是不是可以引入更多竞争?是不是可以建立更透明的监督机制?
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不该成为成本控制的牺牲品。他们正在长身体,味蕾也在发育。这不仅是吃饱的问题,更是关于健康、关于对生活品质的认知。
想起小时候,食堂阿姨总会给瘦小的孩子多打一勺菜。那种温度,是工业化配送无法替代的。我们也许回不到那个时代,但至少应该让今天的孩子们吃得安全、吃得像样。
夜深了,想想明天又要吃校园餐的孩子们,心里不是滋味。他们沉默地接受着一切,就像我们曾经那样。但沉默不代表满意,更不代表正确。
如果你也是家长,或者只是关心下一代的大人,请一起关注这个问题。改变可能缓慢,但每一次关注都是推动。为了孩子们能真正吃上一顿好饭,这个简单的愿望,值得我们较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