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强调:世界不是由孤立、静态的 “实体”(事物)构成,而是由 “实体之间的关联结构”(事实)构成。关键在于“关联方式(行动、关系、状态等)”,关联方式不同,构成了不同的“事实”,从而决定了世界的样貌。例如:
同样的一幅拼图,拼图块(事物)按不同的方式拼接(形成关联)后,就构成了不同的画面(事实的总和,即世界)。
比如,“我耐心地对待问路的人”是一个事实;“我不理会问路的人”是另一个事实。同样的“事物”(我和问路的人),由于关联方式不同,构成了不同的“事实”。
![]()
世界的意义藏在 “关系” 里,而非 “个体” 里。要理解任何事物,重点要关注 “关联的事实”,而非孤立地看待事物。
例如,人际关系也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曾经的陌生人,或许会成为你的挚友,曾经的发小,或会变成路人。
仍然是同样的事物(我和陌生人、我和发小),但关系已不同(事实不同)。
我们要警惕 “关系实体化” 与 “标签固化”,不要活在关系中,而是要活在缘分里。
![]()
维特根斯坦这种对 “世界本质” 的认知革命,为我们破除对 “自我” 的固化认知(我执)、对 “情境” 的绝对化理解(情境执着)、超越自我提供了底层的思维工具。
维特根斯坦用逻辑分析的方式解析了世界的本质,这一理念与《金刚经》中的“我相即是非相” 在反对 “实体化认知”、破除 “固定本质执念” 这一点上存在深刻共鸣。两者都拒绝把 “世界 / 现象” 理解为 “固定实体的集合”,都主张 “存在的本质是动态的关联或过程”。
![]()
一、破除“我执”:“我”是无数发生的事件的集合
“我执”的核心是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独立自存的“我”作为主体和中心。
事物的视角:如果将“我”看成一个孤立的“事物”、拥有固定的内在属性,并以它为坐标。我们就会被过去、被“自我”定义和束缚,紧抓住这个“自我”的定义,不断地强化我执。
例如,“我和他关系不错”、“我是失败者”。
事实的视角:维特根斯坦、佛道等东方哲学的视角告诉我们,不存在一个孤立和固定不变的“我”。“我”总是在具体的事实和关系中显现。
![]()
“我正在为挫折而懊悔”是一个事实。
“我终于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是另一个事实。
“我和他人在激烈地争执”是一个事实。
“我和这个人和解了”是另一个事实。
“我过去的认知和能力”是一个事实。
“我现在和未来的认知和能力”是另一个事实。
所谓的“我”,其实是这无数流动的、变化的事实(行动、关系、状态)的总和,而不是一个藏在背后的实体。
![]()
“我”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无数发生的事件的集合。
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也非将来的”我“。
因为行动、关系、状态和认知等已经不同。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再执着于一个僵化的“自我”,而是更灵活地投入每一个当下的事实和关系之中,消解我执,超越自我束缚。
![]()
二、看清事实的流动性和相互关联性,破除“对情境的执着”
对情境的执着,源于我们将某个情境看作一个孤立、固化的“事物”,以二元对立的思维赋予它“好坏、顺逆、得失和善恶”等标签、并赋予其绝对的价值(“这是顺境”或“这是逆境”)。
我们时常将这些事物和标签当成了“固定不变的属性“,而深陷于对它们的执着、追逐或逃避当中。
事物的视角:当把“失业”、“挫折”、“成功”等情境看作是一个个孤立的、具有内在固定坏或好属性的“事物”。我们就会想紧抓住“好”的事物、排斥或逃避“坏”的事物,强化情境执着。
事实的视角:维特根斯坦的视角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情境(事实)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在更广阔的事实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即它与其他事实的逻辑联系。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
世界的本质是整体和流动的,与情境关联的事实也是流动的:“自我“的能力、认知和解读会变化;外部环境等也在变化。
![]()
当我们认清情境的本质时,便能消解对情境执着。
“挫折”这个事实,本身无所谓绝对的好坏。它的意义取决于它之后连接了什么事实:是关联上“一蹶不振”或“放弃“,还是关联上“吸取经验和教训”和“永不放弃”?的事实;是关联上旧有的解读和认知,还是关联上新的解读和认知的事实。
情境如何,不在情境本身,而在于自己的解读和应对。
一个“反对”的事实,其意义取决于它处于“观点和角度不同”,还是“刻意针对”的关系网络中。
![]()
三、从根源上破除自我束缚
自我束缚的根源,在于把“自我”、“他人”和“世界·” 当作 “孤立不变的事物”(如 “我不擅长社交”、“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的大环境对我不利”),从而被困在自己的固化认知里。
而维特根斯坦的这句箴言,提醒我们:“自我”、“他人”和“世界”并非固定的 “事物”,而是 “所有行为事实的集合”,我们应:
从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世界是流动的,如同一部不停地放映的电影,我们不要执着于某一帧画面,让自己流动起来,瓦解“不变”的幻象。
从孤立思维转向关系思维:世界是整体的,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我们不要用事物的视角看待世界,要意识到一切的意义都在关系中生成和变化,从“执着”到“参与与联结”。
![]()
从名词思维转向动词思维:世界只有 “正在发生的事件”,而没有 “被永恒定义的属性”。我们不要继续执着于作为名词的“自我”和“情境”,而是观察作为动词的“正在发生”。
在当下重构,超越过去与未来的束缚。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总和,“过去”仅是当下不断被重新诠释的“事实”,只是 “过去行动的暂时总结”。“未来”是由你此刻投入的行为(事实)所塑造,没有“静态固定的自我”,只有 “行为堆叠的自我”和“动态生成的自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