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58岁,一向不太在意外表。这两年,她发现自己脸上的肤色越来越黄,还常有朋友说她“最近气色变差了,像是没休息好”。她自己觉得没什么大碍,总以为是年龄大了、劳累导致。直到最近一次公司体检,医生看到她的皮肤和眼白明显泛黄,建议她赶紧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后来,B超检查显示她的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检查后发现,竟是肝脏肿瘤惹的祸。
![]()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很多人把面部变化仅仅归咎于“气色差”“上火”,其实,人体某些器官的异常,常常会在脸上悄悄地“泄密”。特别是下面这6种面相警告,如果你最近也悄然出现,不妨引起重视。它们并不一定就是癌症的征兆,但的确可能是疾病甚至肿瘤的早期信号。那么,哪些面部变化需要我们立刻重视?它们背后到底隐藏什么健康风险?究竟是否真能“看脸知健康”?别着急,接下来我们一一揭开这些医学警示,读完后,你会明白哪些“脸色”变化绝不是简单的“气色差”。
面相能看出癌症?专家这样解释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好奇,面部变化真的能反映内脏健康乃至癌症风险吗?现代医学表明,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首先,皮肤、黏膜、眼白等部位的颜色和状态,直接受到内脏器官、血液循环、代谢功能的影响。《中医诊断学》提出“望闻问切”,而现代医学也强调,“病从皮肤见端倪”这种联动机制。例如:
![]()
肝功能异常时,胆红素代谢受阻,皮肤和眼白可能会变黄,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黄疸。血液疾病(如贫血、白血病),常以苍白、蜡黄或出血点等面相为早期信号。甲状腺功能问题,会导致面部浮肿或皮肤干燥、毛发稀疏。胰腺、胃等消化器官问题,有时会让面部灰暗、无光。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癌症报告提示,不少肿瘤起初并无明显疼痛等不适,更多是通过慢慢“变脸”警示主人。不过,需要特别提醒,面部异常仅是疾病信号之一,不能作为单一诊断标准,必须结合医学影像、化验等进一步检查。
出现这6种“面相”,警惕可能的疾病或癌症风险
持续警觉这些面部信号,有助于早发现、早就医、早干预。皮肤和眼白发黄当肝脏出现问题时,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很容易让皮肤和眼白发黄。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都是高危因素。2022年《中华医学杂志》数据显示,新发肝癌患者中,约有64.5%在早期就有皮肤发黄但常被忽视。
面部异常苍白、蜡黄贫血是基础原因,但若长期未明原因的面色苍白,尤其手掌、小腿也出现蜡黄,则要提防白血病、消化道肿瘤等隐疾。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白血病早期患者,回忆都有“脸色蜡白”这类表现。
鼻子、脸部出现顽固性“黑痣”或色素斑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一种)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美国肿瘤协会统计,约60%的黑色素瘤早期通过顽固性色素斑就能被发现。如果痣最近边缘变模糊、面积扩大,不要忽视!
面部血管明显扩张或出现出血点持续不明原因的小出血、淡红色血管条纹(蜘蛛痣)常见于肝硬化、肝癌、血液病、类风湿等异常。某三甲医院数据分析,蜘蛛痣患者中查出肝肿瘤者比例高达18%。
口唇、口腔黏膜持续溃疡且不愈很多消化系统肿瘤都有口腔表现。如口腔癌早期常表现为口腔溃疡反复不愈、局部硬块及色素异常变化。权威研究发现,溃疡持续超过3周,恶性风险显著升高。
面部长期浮肿、皮肤变厚粗糙肾脏、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导致体液异常,都会引起面部浮肿或皮肤质地粗糙。如甲状腺癌、肾癌、鼻咽癌都有类似表现,近期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浮肿者需尽快排查基础疾病。
如何科学识别变化?医生建议这样做
面对这些“危险信号”,我们该如何应对?找专业医生评估。面部异常第一时间建议到医院就诊,寻找病因。别轻信江湖偏方,更不可擅自“食疗”或迷信美容广告。定期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尽量包含肝肾功能、血液检查、肿瘤基础筛查等关键指标。体检数据是评估癌症及疾病风险的重要依据。关注伴随症状。如有乏力、消瘦、腹痛、食欲不振等情况,应及时反映给医生,帮助更全面判断。
![]()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对预防癌症及慢性疾病均大有裨益。自查但不过度焦虑。皮肤、面部状态会受到很多非疾病因素影响,比如压力、紫外线、饮食习惯改变等。勿因一时“脸色变差”就惊慌,但持续异常绝不能掉以轻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