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缺乏真实的情感流动,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疲惫和厌倦

分享至

缺乏真实的情感流动,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疲惫和厌倦。

将人的情感与生命比作水流,是对心理动力运作规律的生动隐喻 —— 水流停滞则成死水,情感阻滞则致生命力耗竭。从心理动力学视角看,“缺乏真实情感流动” 引发的疲惫与厌倦,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心理能量循环断裂、潜意识防御过载、早年客体经验固化与自我功能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一影响随心理机制的层层深入而不断加剧。

一、情感阻滞:心理能量的 “隐性内耗”

弗洛伊德提出的 “心理能量守恒” 理论,为理解这一现象奠定了基础:人的心理能量(力比多)需通过情感表达、人际互动等渠道完成循环,若流动被阻断,能量不会消失,反而会转化为 “内耗性能量”。当人无法真诚自然地表达爱恨、失落与欣喜时,比如因害怕冲突而隐藏对他人的不满,因担心被否定而掩饰对关怀的渴望,这些未被表达的情感便会在潜意识中形成 “能量淤塞”。这种淤塞的消耗是隐性的 —— 人无需经历体力劳作,却要持续承受 “要不要表达” 的内心矛盾、“真实感受是否值得存在” 的自我质疑。就像堵塞的水管,水流无法向外输送,只能在内部不断冲击管壁,最终导致水管承压过载;心理能量的持续内耗,会让人逐渐陷入 “莫名的疲惫”,仿佛身体被无形的力量拖拽,却找不到具体的疲惫源头。

更关键的是,情感流动的中断会切断心理能量的 “滋养通道”。当情感能够真实表达时,人会通过他人的理解与反馈获得 “能量确认”—— 一句 “我懂你的难过”“你的开心很有感染力”,能让心理能量重新被激活并投注到生活中,赋予生命鲜活感。而缺乏这种确认时,心理能量只能在封闭的自我空间中不断消耗,如同缺水的植物逐渐枯萎,生活也会因失去 “情感滋养” 而慢慢失去色彩,厌倦感便随之萌芽。

二、防御代偿:虚假自我的 “持续耗能”

若说情感阻滞是能量内耗的起点,那么潜意识防御机制的启动,则会让这种消耗呈倍数加剧。心理动力学认为,“不敢表达真实情感” 的背后,往往是自我为避免 “被拒绝、被伤害” 的焦虑而启动的防御 —— 压抑、否认、合理化等防御方式,看似能暂时维持心理平衡,实则构建了一个 “虚假自我”,而维持这个虚假自我需要耗费大量心理能量。

有位来访者曾因早年向父母表达 “需要关注” 被斥责 “不懂事”,成年后便用 “否认” 防御掩盖自己的情感需求,总是对他人说 “我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表面上,他避开了 “被忽视” 的焦虑,却要持续耗费心力扮演 “独立坚强” 的角色:在感到孤独时强迫自己专注工作,在渴望陪伴时刻意回避社交。这种 “扮演” 的消耗是巨大的 —— 他既要压制潜意识中对连接的渴望,又要时刻警惕 “真实需求暴露”,长期下来,不仅身体陷入深度疲惫,更因 “真实自我从未被看见” 而对生活产生强烈的厌倦:“我每天都在做别人期待的自己,却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职场人用 “合理化” 压抑对同事推卸责任的愤怒,告诉自己 “包容是成熟的表现”,潜意识的愤怒却转化为频繁的头痛与乏力;伴侣用 “压抑” 掩饰对对方忽视的失落,表面维持和睦,内心却因持续的情感忽视而对关系渐生厌倦。这些防御的本质,是用心理能量为 “虚假自我” 筑墙,墙越厚,真实情感被压抑得越深,能量消耗得越快,疲惫与厌倦也会越强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