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80年陈景润悔婚惊动中央领导,妻子含泪说道:婚后我绝不妨碍你

0
分享至



作为我国的“数学奇才”,陈景润在新时期可谓是中国数学乃至世界数学的领军人物,在1973年他发表的“1+2证明”更是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陈氏定理”,为全世界数学领域人才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陈景润也被视为新中国数学领域的奠基人。

作为数学泰斗华罗庚的得意弟子,陈景润可以说是德才兼备的全才,不过就是这么优秀的数学人才,在自己的人生大事上却没少让人操心。

1980年6月的一个凌晨老恩师华罗庚打去电话质问陈景润,这婚你到底结不结了。

听着老师略带焦急的声音,陈景润没有说话,他盯着办公室的数学稿件在冷静思考后作出了悔婚的决定,消息一出不仅震惊了数学界,更让中央领导出面讲情。

那么陈景润为何要临时悔婚,这件“悔婚”风波最后又是如何平息的呢?

数学界天才



1933年5月,陈景润出生在福建一带,那个时候陈景润的父母都是当地地地道道的普通人,母亲很长时间都没有工作,她一直在家操持家务,照顾着陈景润和年迈的父母,一家人的那点收入都靠着陈景润在邮局上班的父亲。

那个年代能在邮局工作也是份不得了的差事,父亲虽然没什么太大的本事,但一家人的生活好歹能衣食无忧。

小时候的陈景润还能时不时的吃上鸡蛋,可是那个时候陈景润就有一个怪癖,其他别的小孩看到鸡蛋就是一把塞到嘴里,陈景润非要在鸡蛋上刻满数字,看着密密麻麻数字的鸡蛋这才放心去吃。

很多邻居也总是和他们家大人开玩笑:“你们家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不是数学家就是科学家。”却没想到当时邻居的一句玩笑话最后竟然真的成为了现实。



陈景润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16岁那年,新中国成立之时陈景润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数学。

那个时候,陈景润只能说的上是一个不错的数学爱好者,在同龄人中还没有展现出不可思议的数学天赋,否则在之后他也不会因为在北京四中从数学老师变成资料员批改作业的这段经历,不过这些能成气候的天才最大的优点还是坚持。

在做资料员的这段时间,陈景润依旧坚持做一些数学理论研究,漫长的等待和坚守让华罗庚发现了这个好苗子。



1957年,华罗庚在全国各地网罗新中国数学人才,陈景润被选拔其中,这也成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机会。

要论天赋,在中国科学院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几十年一遇的天才,但陈景润凡事好琢磨,对于一件解决不了的问题,陈景润就要埋头思索,很多时候他一天只睡3/4个小时,连吃饭的时间都压缩到最短。

不得不说,有时候从天才层级跨越到更高层,恰恰就是这种不要命认死理的精神。

要说陈景润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什么,那恐怕还要说是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早在1742年哥德巴赫就提出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只和,单独拿出这个理论若是举几个例子恐怕很好证明,像2+2=4,5+5=10,可是数学是一门绝对严谨的学科,很多理论都因为存在个例情况而使学说发展研究不前,更不用说数字无限大这一现实情况放着。

所以这么长时间来,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没有人能够印证到底是否正确,这也成为几百年以来横亘在数学领域的一座大山。

陈景润和由昆



之所以叫猜想而不叫理论,就是因为谁都能随意举例出这个猜想的准确度,但谁也不能确保这个理论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无穷大数。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了每个足够大的偶数都能成为一个素数加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的数,俗称“1+2定理”,陈景润的这一定理一经问世,国际数学界很快就陷入了震撼之中。

很多知名数学家纷纷打听着陈景润的名号,他们开始只知道华罗庚 不知道新中国还有这么一个聪明的年轻人,33岁的陈景润一夜成名,他站在了世界数学的桥头之巅,“陈氏定理”也被世界各国数学家赞誉为“光辉顶点”。



作为新时期的“数学王子”,陈景润在学术上的造诣不遑多让,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是步履维艰,长时间拼命钻研的他身体早就严重透支,再加上对自己身体情况也不关注,陈景润一天比一天瘦,最终累倒的他被送到解放军309医院救治。

陈景润在医院里孤单的背影让人很是心疼,医院里有一位老大姐是个热心肠,她安排了刚刚进医院工作不久的一名叫由昆女医生照顾陈景润的起居,谁都没想到这也成为两人一段刻骨铭心爱情的开始。

在医院的这段时间是陈景润难得轻松的日子,在这里那些数字和公式不再困扰他,每天吃药打针输液,然后就是身体疗养康复,在这其中这位年轻的女护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她一开始还担心陈景润难以接触,尤其相差18岁的年纪更成为了一道年龄的鸿沟,可没想到被称为“怪人”的陈景润在日常生活中单纯的不能再单纯了。

陈景润会给她讲一些简单的数学理论,由昆还会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分享给陈景润,两人的关系也在点点滴滴中迅速升温。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陈景润大胆示爱,两个人也在慎重考虑后决定步入婚姻殿堂,陈景润身边的朋友都为他这一决定感到高兴,尤其是恩师华罗庚,看着爱徒终于有所归宿算是了却了晚年之时的一大难题。

婚礼的事宜和准备都提上日程,陈景润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恢复,可就在婚礼前夕,陈景润却突然要求取消婚约。

一生的伴侣



由昆满心欢喜的来到了北京,没想到等到的却是陈景润一纸悔婚的消息,在此之前,她和陈景润的关系其实受到不少人的指指点点,关键时刻父亲的一句:“遵从你的内心,不要被别人的话所影响。”

当哭红了眼的由昆找到陈景润的住处时,前一秒她还在心底说着要问个清楚,可看着满屋都是凌乱的演算纸和乱糟糟的书籍摆放时,由昆什么都没说,只留下了一句:“我留在这里,不会耽误你。”

不善言辞的陈景润眼眶有些湿润,他看着在一边给自己整理着屋子的由昆,心里很不是滋味。



陈景润致力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正到了研究的最关键地方,他不想让其他外界因素干扰自己的思维,这是一个单纯的数学家的思维,他为国家奉献的内心和想法其实本没有错,但是唯独没有考虑到愿意为他一直贡献的那个女人。

华罗庚连夜打来电话:“这婚你到底结不结,人家姑娘比你小18岁,为你付出了这么多,这个时候你不该再退缩了。”

中央领导邓颖超、方毅也十分关心陈景润的婚姻问题,他们知道和这样的天才科学家沟通需要方式方法,本着“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理念,于是派人对陈景润的想法进行了解,他们劝说陈景润让他接受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

陈景润身边的朋友也在对他宽心。

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陈景润也认识到组建家庭和研究学术并不存在对立和冲突,1980年8月陈景润和由昆在北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的陈景润好像变了一个人一般,尤其是在由昆为他生了孩子之后,陈景润从原来的数学天才变成了一个育儿奶爸,他让孩子姓由没有姓陈,有很多老旧思想的人笑他怎么孩子还不跟自己姓,陈景润却一本正经的说:“妈妈生的,可不是要姓由。”

他乐呵呵的给孩子洗尿布、喂奶,带着孩子遛弯涂鸦,以前由昆做的那些事现在全成了他在干,对此他倒是乐此不疲。

晚年时期的陈景润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由昆和儿子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的起居,当时记忆逐渐消退的陈景润什么都记不住,只记得两件事,一个是未完成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全家一起拍的全家福。

1996年63岁的陈景润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结束了天才数学家的一生。

结语:



对于陈景润来说,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了他一生未竟的事业,但同时他也收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一份爱情的结晶。

去世之后,陈景润的墓碑被设计成“1+2”的造型,他的一生不是顺风顺水的天才之旅,也不是站在巨人肩膀的成就,而是一步一步靠着自己努力站到了数学领域桥头之巅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中国数学历史上,他永远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道路。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近代战史
近代战史
野史不一定真,但一点野
98文章数 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