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圈有个明显趋势——曾经主打高端的新势力品牌,纷纷把触角伸向了中低端市场。小鹏、蔚来、理想、华为这些品牌,以前动辄三四十万起步,现在开始集体“下探”,杀进20万甚至15万以下区间,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终于买得起了”。
![]()
小鹏的转变最明显。以前主推30万左右的车型,现在通过Mona品牌推出03,杀向10来万。再推出G7、P7+等车型,价格直接拉到10多万。
蔚来也不甘示弱,L60、L90加上降价后的ES8,从50万区间一路降到20万左右。
理想也狠,i6以24万的价格为品牌最便宜车型,而此前L9、L8都在四五十万价位。
![]()
华为鸿蒙智行与上汽合作的尚界,更是把价格压到10多万——要知道,以前华为加持的车型至少20万起步,余承东还曾说“30万以下卖车亏钱”,如今也加入了中低端战场。
这些品牌为何集体转向?原因其实很实在。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成本持续下降,规模化生产让造车成本越来越低。
![]()
另一方面,高端市场容量有限,新势力们在25-50万区间“卷”了几年后,发现增长空间见顶,而中低端市场才是真正的“大蛋糕”——毕竟国内80%以上的汽车消费都集中在20万以下区间,谁都不愿错过这个庞大市场。
对消费者来说,这自然是好事。以前看中新势力智能化、品牌力的消费者,常因价格望而却步,现在能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这些车型。
![]()
但对传统车企和燃油车来说,压力就大了——中低端市场本是它们的主阵地,新势力们带着更智能的配置、更懂用户的体验杀进来,价格战恐怕又要升级。
可以预见,接下来中低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会更激烈。新势力们靠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不断下探价格;传统车企则要应对产品迭代和品牌转型的压力。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轮“价格下探”无疑意味着更多选择、更低门槛,买辆智能电动车不再是“奢侈事”。毕竟,科技平权的意义,不就是让更多人用上好产品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