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 年)秋天,汴京登闻鼓院外挤满老百姓。
有个穿灰布僧衣的尼姑跪在鼓前,举着木槌使劲敲下去。这是庐州女僧道安第三次敲登闻鼓,这次她要告的,是当朝散骑常侍徐铉。
徐铉在汴京文人圈子里很有名。他原是南唐后主李煜手下的大臣,还和韩熙载并称 “韩徐” 双璧。
南唐灭亡后,他归降宋朝。虽没得到实权职位,却因主持校订《说文解字》、编纂《太平御览》这些典籍,在读书人里声望越来越高。
没人想到,这样一位 74 岁的老人,会被一个尼姑用 “私通侄媳” 的罪名告上公堂。
![]()
事情要从庐州萧家说起。道安是萧献臣的妹妹,因为和兄嫂姜氏合不来,居然跑到开封府,告姜氏 “不孝”。
姜氏是徐铉的远房侄女,徐铉听说这事,想护住亲友,就悄悄给当时的开封府判官张去华写了封信。
信里没提徇私,只写 “姜氏平时做人恭顺,这次说不定是小矛盾,希望您仔细查证”。
张去华看完信,又核对案卷,认定这是姑嫂吵架引发的诬告,没受理案子,还把道安送回庐州。
![]()
道安哪肯罢休?她揣着这封信直奔汴京,先在开封府门前哭闹,后来又转到登闻鼓院。
这次,她不光说兄嫂 “不孝”,还加了新罪名:“徐铉和姜氏有私情,还用书信买通张去华,帮着掩盖罪证!”
更让人震惊的是,她从怀里掏出块绣着徐家标记的肚兜,哭着说:“徐大人让我脱了衣服,还拿这个给我看。”
![]()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全炸开了锅。大理寺卿王禹偁接了这案子,气得拍着桌子站起来:“徐公左腿生疮,走路都要有人扶,怎么可能翻墙?更别说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马上让人查徐铉近一个月的行踪,结果发现案发当天,徐铉正在国子监讲《尚书》,三百多个学生都能作证。
道安说的 “情诗” 里有句 “月移花影动”,也被证实是前几天诗会上的应景之作,和她说的时间完全对不上。
![]()
刑部复核时,宋湜、赵曦等官员一起上奏:道安说的全是编造的,该按 “诬告反坐” 的律法治她的罪。
可宋太宗赵光义的反应,让所有人都没想到。他没采纳大理寺和刑部的判决,反而把王禹偁、宋湜、徐铉等一批官员全贬了职。
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徐铉被贬为邠州静难行军司马,张去华被贬为安州司马。
![]()
就连没参与审案的向敏中,也因 “袒护亲戚故旧” 的罪名被贬到广州。这道圣旨下来,朝廷内外没人不震惊。
真相到底藏在哪?翻开《续资治通鉴长编》就能找到线索。道安案发前,朝廷里正闹立储之争。
![]()
冯拯、王世则等人刚因请求立太子被贬官,王禹偁也多次上奏,劝太宗早点定皇储人选。
而徐铉、张去华和许王赵元僖走得近,张去华是赵元僖的心腹,徐铉还帮许王写过青词。
赵光义借着道安这案子,既敲打了从南唐来的旧臣,又震慑了想推动立储的官员,算是一举两得。
![]()
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和徐铉与宋太祖赵匡胤的旧怨有关。开宝八年,南唐快灭亡时,徐铉出使宋廷,为南唐辩解。
他还当面质问赵匡胤 “何苦欺负没罪的国家”,把赵匡胤气得拔剑怒吼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后来赵匡胤虽留用了徐铉,但赵光义一直忌惮这个敢当面硬顶的南唐旧臣。
![]()
《宋史・徐铉传》里记载,这次贬谪前,徐铉已因 “校勘《说文解字》时把‘邠州’写成‘彬州’” 被教训过。
这种小事,换在平时根本不算啥,可当时却成了贬官的理由。
向敏中其实早请求回避这案子,因为张去华是他岳父,可最后还是受了连累。
![]()
太宗后来自己也承认向敏中是冤枉的,还答应不到三年就召他回朝,可当时就是不肯改判。
被贬去邠州的路上,徐铉写了首诗:“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 诗里满是委屈,他觉得自己是因多次劝谏没被采纳、得罪权贵才遭陷害。
邠州冬天特别冷,当时这地方要么有少数民族闹矛盾,要么和西夏打仗,局势很不稳定。
徐铉是南方来的文人,不习惯北方的严寒,却还是整天穿单衣校书,没多久就染上风寒。
淳化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早上,徐铉让人拿来笔墨,在纸上写下 “道者,天地之母” 六个字。
笔刚放下,这位 76 岁的老人就断了气。消息传回汴京,赵光义赐了十万钱给徐家办丧事。
![]()
可来抬棺材的只有当初押解徐铉的差役,以前的同僚都怕被牵连,没一个人敢来送他。
徐铉归降宋朝后,一直做得很尽心。赵匡胤西征北汉时,他负责起草军书,写得又快又好,太宗原本对他很满意。
他在南唐时就以才学闻名,宋廷的大臣以前都怕和他辩论,怕丢面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又尽职的人,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
徐铉的死,看着荒唐,实际是皇权时代的残酷现实。赵光义借着道安案打击异己、巩固权力。
却忘了一旦诬告变成政治工具,司法变成帝王的私器,伤害的不只是徐铉的名声,更是天下人对公道的信任。
后来欧阳修在《论包拯除三司使乞不候恩命任事札子》里感叹:“自古以来,有文采却没品行的人,大多被贤明君主放弃。就像徐铉、胡旦,都因过错被弃用,一辈子让人看不起。”
![]()
可徐铉的 “过错” 到底是什么?是真的私德有问题,还是因为他骨子里带着南唐的气节,还有那股敢说真话的硬脾气,碍了帝王的眼?
这个问题,赵光义心里最清楚。而那面被道安敲过的登闻鼓,依旧立在汴京。
它见证着一桩桩被权力扭曲的冤案,也沉默诉说着公道在皇权面前的脆弱。
![]()
徐铉的案子,不是北宋第一桩因政治算计引发的冤案,也不会是最后一桩。
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封建皇权下的无奈 —— 就算是有才华、尽职责的大臣,只要触碰到帝王的权力禁区,下场往往难料。
而道安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尼姑,也成了权力斗争里的棋子。她的结局在史书中没详细记载,但能想到,这场风波过后,她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直到今天,再看徐铉的案子,仍能让人明白:一个时代的公道,不该由帝王的私心决定,更不该被权力轻易扭曲。
这或许就是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最该记住的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