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很多人的印象里,西晋灭亡,世家大族们“衣冠南渡”后,北方就成了五胡争雄的所在。
但实际上,朝廷没了,北方大批的汉人依然不愿意臣服胡人,有很多“流民帅”或者“坞堡帅”,聚拢流民,凭借坞堡自固。这些坞堡帅中,大部分是谁强就依附于谁的墙头草,但也有寥寥数人,秉承自己的大义,坚守一方对抗各路胡人政权,这里面最为出色的,应该就算是位于中原腹心位置的李矩和他的外甥郭诵。
相比两晋之交,人们相对熟悉的两位民族英雄中山刘氏的刘琨和范阳祖氏的祖逖,李矩的出身要差得多,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出身,小时候是当地的孩子王,成年后做了县里面的小吏——可不能认为两晋的小吏是多么好的差使,他们要负责向县里面的大族收取赋税和征发徭役,一旦大族不配合,小吏就要自己掏腰包或者自己顶上,为此破家的不在少数。
李矩做小吏后,摊上了一个说不上好坏的差使——护送离任的县令到长安。当时关中隐隐然已经有动荡的迹象,李矩一路保护县令安全到了长安,得到了驻扎在长安的宗室,梁王司马肜的赏识,被任命为牙门将。
296年,关中齐万年叛乱,掀起了西晋末年天下征战的序章,李矩在平定叛乱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一下子晋爵为东明亭侯,并被任命为平阳郡的督护。
但平阳太守早就想把督护这个官职给自己的亲戚,李矩突然到来,挡了他们家的路,平阳太守就看李矩各种不顺眼,想方设法的排挤他。
别看李矩挂了个“亭侯”的爵位,但在西晋时期,士族的“品级”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基础,李矩出身太差,天然就会被所有世家的人打压,所以平阳太守排挤李矩,就没有人替李矩说话,连赏识李矩的司马肜都不想为了李矩得罪本地世家。
在督护位置上干不下去,李矩主动称病离去,把位置让了出来。即便如此,平阳太守还是不放过他,暗中派人刺杀,还好李矩战场上杀出来的,自己有身手,又遇到了好心人帮忙,才逃过了一难。“阴使人刺矩,会有人救之,故得免”。
家中闲居多年,李矩旁观了西晋的“八王之乱”。306年,建国称帝的刘渊兵临平阳,百姓四处奔走躲避,李矩素来有威望,大家就推举他做了首领,抱团取暖。李矩判断平阳难以抵抗匈奴大军的进攻,便引着众人南下,先是在荥阳,再是在新郑修筑坞堡。
![]()
李矩处事公平,又会带兵打仗,能扎扎实实的保护坞堡中的百姓,许多流民闻名前来投奔,李矩手下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司马越听说了李矩的名声,加封他为汝阴太守,命李矩和汝南太守一起,修复被战火毁坏的千金堨,让漕运的粮食能够输送到京城,免得洛阳的君臣百姓饿死。
311年,洛阳陷落,城中显贵们纷纷出逃,当时中原大饥荒,许多流民帅和土匪都抓人当粮食。到快饿死的时候,士族和百姓就没啥区别,甚至士族胖一点,更受“欢迎”。许多显贵的家丁和部曲都被抓走,成了别人肚子里的粮食。李矩主动出击,讨伐和消灭了许多土匪,救出了当朝司空荀藩和卫将军等多名高官。
荀藩与逃出来的其他大臣组建了行台,重新梳理朝廷的政务体系,并传檄四方,给各地有名望或者有实力的人升官封赏,让他们不要背弃晋朝。其中李矩就被封为荥阳太守,他以荥阳为根基,收容招纳流民,远近的人都来投奔。
311年10月,石勒率领大军攻打李矩,李矩让坞堡中的老弱都躲进山里,把牛羊都散了出去,石勒的士兵看到满地的牛羊,纷纷争抢,还互相之间大打出手,阵型一塌糊涂。李矩的伏兵趁机杀出,士兵们大喊大叫,声音震彻四方,石勒的将士们大乱,争先恐后的逃走。李矩一通追杀,斩杀了许多敌兵。
这是洛阳陷落后,西晋对匈奴难得的一场胜利。不过这时候晋怀帝被俘,刚拥立的司马邺被带去关中,行台一时找不到真正服众的首领,荀藩便将事情告知江南的琅琊王司马睿,司马睿以朝廷的名义表李矩为冠军将军、兼任河东平阳太守,晋爵为阳武县侯。
当时有一大群盗匪从关中东进,沿途大肆劫掠抢夺,李矩出兵击溃了他们,救出妇女千余人。他的手下都说这些妇女不是他们“自己人”,要把这些妇女留下来,分配给坞堡中的士兵,李矩不肯:“她们也是国家臣民,岂有彼此之分?”他驳回了手下的意见,派人将妇女们送了回去。
314年,河内太守郭默顶不住匈奴的攻势,派人南下说愿意带人投奔李矩,李矩让自己的外甥郭诵前去迎接,但郭诵到了河内,郭默却畏惧沿途的匈奴骑兵,不敢离开城池。恰好并州刘琨之前派了五百鲜卑骑兵,要进入关中帮助晋愍帝的小政权,被匈奴大军给逼了回来,李矩就找到骑兵将领,劝说他去救援河内。
围困河内的匈奴军队,见到鲜卑骑兵,以为有大军前来,不敢接战就退出去老远,郭诵再暗中以小船渡过黄河,夜袭匈奴营垒,大胜一场,匈奴军队狼狈撤退。郭默这才率领部属南下,归附了李矩。
李矩的势力越来越大,在中原相当“扎眼”,匈奴人多次发兵进攻,都被李矩一一击退。
316年,长安陷落,晋愍帝投降,西晋彻底灭亡。李矩却依然尊奉晋朝的旗号,不肯向匈奴人屈膝。
317年,腾出手来的匈奴皇帝刘聪,以堂弟刘畅为主将,引大军三万攻打荥阳。匈奴大军来的迅猛,李矩仓促间聚拢兵马,与匈奴大军对峙,但他的军队军心不稳,难以正面作战,李矩就派遣使者到刘畅营中,说自己愿意投降。等到刘畅使者前来时,李矩又把精锐士兵都藏在营帐里面,只让一些老弱士兵在外面站岗。
果然,刘畅认为李矩兵力衰微,不足一提,相信了他是真的投降,就拿着李矩送来的酒肉大肆犒劳将士。李矩准备夜里袭击,见手下士兵还是有些胆怯,就让郭诵到附近的郑国贤相子产的祠堂中祈祷,祠堂的祭祀得了暗示,对士兵们说:“子产十万神灵告诉我了,他不会让匈奴胡人沾染本土,将派遣神兵相助。”士兵们一听,士气大振,跟着李矩奋勇突进,一鼓作气攻破了刘畅的大营,斩杀了数千名匈奴士兵,缴获兵器甲仗和战马不可计数,刘畅差一点死在乱军之中,单人独骑逃回了匈奴境内。
![]()
击败刘畅后,李矩在刘畅军营中,找到了一封刘聪的书信,说让刘畅消灭李矩后,顺手杀死镇守洛阳的匈奴将领赵固。赵固是汉人,之前是河北的坞堡帅,投奔了匈奴后被封为将军,奉命镇守洛阳,他跟手下人不和,被手下告了黑状,惹来了杀身之祸。
李矩立即把书信送去给赵固,赵固又惊又怒,立即杀死了告黑状的手下,反水投奔了李矩。李矩顺势夺回洛阳,这是他第一次收复昔年西晋的京城。
有了赵固带来的骑兵,李矩命赵固和郭默合兵突袭匈奴腹心平阳,匈奴措手不及,被二人攻到了绛县。平阳是李矩出身之所,当地百姓听说是他的兵来了,纷纷主动投奔,前后有三万多百姓加入军队。但在匈奴大军的反击下,赵固和郭默立足不稳,只好撤兵,撤退路上新投奔的百姓有万余人被杀。
平阳遭到威胁,刘聪有些后怕,他认为刚俘虏的晋愍帝会助长李矩的声势,便将晋愍帝杀了。晋愍帝的死讯传到中原和江南,司马睿顺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为晋元帝,建立了东晋。
318年,刘聪的太子刘粲挥军十万南下,以宗室刘雅生攻打洛阳。赵固自忖不是对手,弃城逃走,派人向李矩求援。李矩立即派郭诵带兵支援,郭诵引军屯扎在洛水,再抽调千名精兵,夜里渡过黄河偷袭。
刘粲逼走了赵固,认为李矩等人心胆俱裂,不可能再回头,便放松了军中的警惕。郭诵的精兵看出匈奴人的懈怠,再分成十路人,突然向匈奴大营进攻,他们造成了偌大的声势,好似有数万大军杀来。匈奴人大乱,没有什么人还有抵抗的心思,各自惊慌溃走,自相践踏而死的数以千计。留在大营的兵器和物资也都落入郭诵之手。
天亮后,刘粲才发现对方兵力不过千余人,大怒,立即下令反击,要夺回大营。郭诵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渡河,支援自家精锐,他们利用匈奴留下的物资,硬是苦战二十多天,顶住了刘粲的猛攻。
李矩的援军也到了,他们夜里入营,与自家兵马汇合,凑出了一支千余人的骑兵部队,他们一把火烧掉了营中残余的物资,趁着火光冲出了大营。匈奴人光顾着救火,想要挽救物资,来不及追赶,让李矩的兵马成功突围,返回荥阳。
得知辛辛苦苦准备多年的物资被付诸一炬,刘聪勃然大怒,却又拿李矩没什么办法,气急败坏下当时就病倒了,同年病逝于宫中。
大破十万敌军,间接气死了敌国皇帝,李矩名闻天下,江南的晋元帝大喜,加封李矩为都督河南三郡军事、安西将军、荥阳太守。
刘聪死后,刘粲即位,刘粲昏庸残暴,干了半年不到,就被手下权臣靳准政变杀死。靳准杀了皇帝,却没打算自己掌权,而是派人联络李矩,声称要举国投降。李矩将事情告知江南,晋元帝君臣不敢相信,更不肯出兵支援,靳准没有外援,在石勒和刘曜的进攻下,很快就兵败身亡。
319年,晋元帝再加封李矩为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
刘曜和石勒翻脸后,各自立国,为前赵和后赵,互相攻伐。李矩在其中得到了喘息之机,他频频探查洛阳的情况,想要再次收复故国京城。
320年,前赵几名驻守洛阳的将领,包括弘农太守尹安和振威将军宋始等人关系恶劣,互相猜疑。李矩就发兵两千,一举逼走了这几个都要保存实力的前赵将领,第二次夺回洛阳。
失去洛阳,尹安他们颇为恐慌,索性背弃前赵,遣人将洛阳的情况告知石勒。石勒命大将石生带兵五千前往洛阳,洛阳久经战火,残破不堪,没有地方寻觅粮食,李矩见难以守御,只好将部队撤回,让出了洛阳城。
估计是石生的态度不好,尹安等人在石生手底下没干几天,就待不住了,偷偷遣人到荥阳想要投降李矩。李矩再发兵五百,以郭默为首前往洛阳,石生看出尹安等人不靠谱,就强行拉着他们几个和麾下的士兵舍弃洛阳,向北渡过黄河,返回河北老巢。
李矩第三次拿回洛阳,黄河以南的民众相互牵引,争相归附李矩。李矩上书东晋,以郭诵为扬武将军,在黄河边修筑营垒,耕种粮食,做长远打算。
石生走了又不甘心,回头来攻打郭诵,郭诵设下埋伏,连连击败了石生的兵马。石生恼怒起来,亲自领着四千骑兵南下劫掠,又去攻打郭诵的营垒。郭诵准备充足,让石生的骑兵撞了个头破血流也拿不下营垒,石生无奈撤退,郭诵又率兵出击,大败石生兵马。战后郭诵因功晋爵为吉阳亭侯。
![]()
李矩和郭诵力战中原时,祖逖的北伐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从317年进驻芦州(现在安徽亳县)到320年已经兵临黄河南岸,多次击破后赵军队。
李矩和祖逖相互联络,相互支援,收复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眼看有复兴晋朝的势头。
321年,东晋以“名士”戴渊北上,担任征西将军、都督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不仅成了李矩和祖逖的顶头上司,还剥夺了李矩司州刺史的官职。祖逖为之愤懑,当年就忧愤而逝。
祖逖死后,他的弟弟祖约继承了他的兵马,但祖约没有祖逖的能力和威望,既抵挡不住后赵的进攻,丢失了大片地盘,也处理不好与周边势力的关系,被四面夹攻。郭默都想要趁着祖约被后赵攻打时,进攻祖约捡便宜,李矩坚决反对,郭默就拉着本部兵马出击,被祖约击败。郭默实力受损,胆子也小了,担心自己这边顶不住后赵的攻势,建议李矩索性投奔前赵,再次遭到了李矩的坚决反对。
325年,石勒花费数年时间,消灭了幽州的段匹磾和青州的曹嶷,又在祖逖死后拿下了淮北的豫州和兖州等地,实力大涨,他调拨重兵攻打李矩,要彻底铲除这个多年的侧翼威胁。
在前一年,晋朝刚刚结束了王敦之乱,朝政混乱,本来就没啥北伐心思的南方小朝廷,更没有什么能力来帮助李矩。仅靠几个郡的地盘,李矩抵挡不住石勒的猛攻,连连失利,洛阳再一次失守,还被后赵大军在自家地盘肆意劫掠。
郭默再次提出建议,劝说李矩依附刘曜,共同对抗石勒。李矩无奈,派出使者到刘曜处,表示愿意归附,希望刘曜能发兵攻打石勒。刘曜大喜,命堂弟刘岳引兵南下,屯扎在河阴,援助李矩。
但刘岳没有什么军事能力,石勒出兵时,他只会关闭营门死守不出,石勒没有顾忌,得以继续攻打李矩。
四面皆敌,粮草供应渐渐吃紧,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郭默吃了几次败仗,忍受不住绝望的处境,决定抛弃李矩,南奔东晋。李矩大怒,让郭诵去追赶,郭诵一直追到了襄城才堪堪追上,郭默自知惭愧,又实在不敢回归中原战场,干脆抛弃了妻子和部署,独自逃走。郭诵将郭默的部下带了回去,李矩对待郭默家人一如既往。
被堵在营垒里面几个月,刘岳心胆俱丧,居然直接引全军投降了后赵石虎。
彻底没了外援,李矩一方军心崩了,他手下的人都在谋划着投奔石勒,李矩镇压不住,只好引众南下,一路上不断有人逃亡,只有郭诵等一百多人始终跟随。到鲁阳县时,李矩不慎坠马而死,众人将他安葬在襄阳岘山。
史书对李矩的评价是这样的:“阔丧乱之辰,驱驰戎马之际,威怀足以容众,勇略足以制人,乃保据危城,折冲千里,招集义勇,抗御仇雠,虽艰阻备尝,皆乃心王室。而矩能以少击众,战胜获多,遂使玄明愤恚,世龙挫衄。惜其寡弱,功亏一篑。”
当大多数人都南下逃避战火,李矩挺身而出坚守一方,于强敌环伺间数次击败对手,三次收复故都,他的勇气、胆魄和军事才能都堪称当世第一流,可惜两晋朝廷皆无能,以至于孤忠难守,将星陨落,相比所谓的“两晋风流”,着实令人叹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