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山西运城闻喜县城西小学喜提热搜——
“家长不陪餐,取消孩子在校吃饭资格。”
一句话,把陪餐制度从“食品安全监督”直接干成“人力资源外包”。
![]()
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分成三派:
一派怒吼:学校把老师该干的活甩给家长,算盘珠子都崩我脸上了!
一派窃喜:正好中午没事,去娃班上端端盘子,还能省一顿外卖。
还有一派冷静分析:200块一个月的午餐费,请不到厨师也请不到生活老师,只能请“亲爹亲妈”——这生意,黄世仁看了都得跪下。
老贾结合公开报道的信息,咱们把时间线拉回到三年前:
郭先生每月甩200块,娃在学校吃得嘴角流油,老师打饭、看午休一条龙,家长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娃别撑着了”。
今年9月1日:
班级群突然甩出一份《陪餐告知书》,全文核心一句话——
能来端盘子的,才配让娃吃食堂;来不了的,自己接回家啃馒头。
郭先生掐指一算:家距学校单程10公里,一天4趟,油费比饭费还贵,瞬间梦回“双减”前的家长马拉松。
更离谱的是,陪餐家长身兼数职:打菜、打汤、擦桌、哄睡、叫起、打卡,活脱脱一份“保育员+保洁+食堂大妈”的高级打工人。
郭先生弱弱问一句:“我不是来监督食品安全的吗?怎么变成后厨义工了?”
老师秒回:“学校没生活老师,您不来,娃就饿肚子。”
翻译一下:学校缺人,家长顶上,谁让你是“亲”的?
总结成一句话:上面政策是“陪餐”,下面执行成了“陪干活”。
陪餐制度是怎么一步步走歪的呢?
2019年三部委文件:
“学校负责人陪餐,有条件可请家长自愿陪餐,提提意见。”
《规定》写得明明白白:
“学校负责人陪餐”是硬杠杠,“家长陪餐”是软条件。
到了城西小学,直接反着来:
校长不见踪影,家长全员到岗,
把“权利”干成“义务”,把“监督”变成“干活”,
法条看了都想报警:兄弟,你越位了!
可是,家长不来陪餐,娃只能回家吃;
回家吃就得一天至少两趟接送;
接送就得烧油、请假、误工;
误工就没钱、没空、更来不了陪餐;
完美闭环,把“双职工”逼成“单失业”。
这哪是陪餐,分明是“劝退”——
劝退农村娃在校吃饭,劝退打工人在城市扎根。
城西小学的闹剧,结局大概率是:
媒体一哄而上,教育局“责令整改”。
然后呢?
没有然后。
食堂依旧缺人,预算依旧羞涩,
文件里的“自愿”依旧会被下一个“创意型”校长翻译成“强制”。
真正该被陪的,不是餐,是制度——
让校长、老师、家长、孩子一起坐下来,
吃一吃那盘叫“责任”的菜,
品一品那碗叫“预算”的汤,
最后把“教育缺钱、基层缺人、家长缺时间”这道硬菜咽下去,别再把锅甩给最弱的那一环。
毕竟,家长端得起盘子,
却端不起整个教育的缺口。
请记住一句话:
“让娃吃口热饭,不该是家长用劳动力换来的,应该是教育用预算守住的底线。”
我是贾话连篇,一个笑着骂人,哭着讲道理的中年男人,如你喜欢这种风格,请关注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