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稔”这个字,你会念吗?
别急着回答,很多人一见到这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念不出来。
乡下老人有个办法——“不会读?就读半边!”
于是有人叫它“地念”,有人干脆含糊过去。直到有人上网一查,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字读作“rěn”。
可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读音,却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
什么这株植物偏偏叫“地稔”?
为什么它在南方乡下随处可见,却极少被外地人知晓?
为什么它的果实看似吓人,入口却酸甜可口?
一株野草,从名字开始,就带着神秘感。
![]()
在乡下,地稔总是成群结队地铺满山坡,浓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波光,风一吹,像是绿色的海浪。它的茎节一节一节向前延伸,扎根地下,步步盘踞。哪怕是贫瘠的酸性土壤,也无法阻挡它扩张的脚步。
可惜,花期已过,花朵寥寥无几,只有零星的紫红色花瓣羞涩地吐露余晖。而就在这个时候,满地的果实挂满枝头,从青绿到绛红,再到黑紫,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
“稔”,本就有“庄稼成熟”的意思。此时此刻,地稔的名字与果实的状态,恰好完美契合。
可是,你若俯下身细看,就会心生迟疑。果实圆球,顶端开口,外皮密布直立的线毛,看上去像是布满武装的刺球。第一眼见到,真有点不敢靠近。可伸手一摸,却发现——它只是外貌吓人,拿在手里并不扎人。
轻轻一捏,黑紫色的浆果立刻爆裂,红色汁液迸出,沾满手指。送入口中,果肉微酸,带着点砂质,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这,就是地稔。看似野草,实则宝藏。
![]()
很多人初见地稔,只觉得它是一株“不起眼的草”。可一旦尝过果实,就会彻底改观。
- 青绿色时,果子涩口,像青梅;
- 绛红色时,酸中带甜;
- 黑紫色时,酸甜适口,满嘴留香。
外貌吓人,内里可口,这种反差,正是地稔的魅力所在。
起初,我只是小心翼翼伸手,试探性地摸。以为会刺痛,结果安然无恙。
再轻轻捏一捏,汁液喷涌而出,红艳似血。指尖被染得鲜亮,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彩画。
放入口中,微酸带甜,齿颊留香。那一瞬间,我才明白,为什么当地人对这种“野果”恋恋不舍。
![]()
资料显示,地稔果实营养丰富:
- 花青苷:天然抗氧化剂,延缓衰老;
- 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
- 矿物质:含钙量高,可作天然补钙食品。
它不仅能直接食用,还能提取天然色素,成为食品加工中的健康原料。
能想到,这株野草,竟能提供如此丰富的营养?
别以为地稔只是“能吃”。
在古代,它早就是常用中药:
- 《湖南药物志》有载:地稔全草可入药;
- 《岭南采药录》记载:其根叶可治炎症、跌打损伤。
现代研究证实,地稔含有酚类、鞣质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意味着,它不仅是零食,更是药材。
![]()
南方各地对地稔的称呼不同。
有的叫“地稔”,有的写作“地菍”。可“菍”字又该怎么念呢?
有人索性“半边法”,直接念作“地念”。
这种“错读”反倒生动:
- “念”,像是地稔对土地的依恋;
- “念”,也像是人们对果实的留恋。
名字的多样,恰恰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差异。
地稔,到底是什么?
在农人眼中,它是一株随处可见的野草;
在孩子眼中,它是一种酸甜好吃的果子;
在古籍里,它是一味药材;
在科学里,它是一种功能丰富的植物资源。
它的身份,因环境不同而改变;它的价值,因角度不同而放大。
这正是地稔的魅力。
![]()
或许,在我们眼里,它只是山野里的小草。
但在土地眼里,它是顽强的守护者;
在文化眼里,它是名字背后的趣味;
在味觉记忆里,它是酸甜难忘的童年。
地稔告诉我们:别小看任何一株草木,它们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所以,当你下次在南方山野看到一片绿意,不妨停下脚步,找一找那紫红与黑紫的果子。
轻轻摘一颗,送入口中。
或许,那一口酸甜,能让你记起儿时的夏天,记起土地的味道。
那么,问题来了:
你们家乡,有没有“地稔”这种果子?
你还记得第一次尝它时的感觉吗?
欢迎留言分享,让这株“野草里的宝藏”,在记忆与现实中再次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 《湖南药物志》
- 《岭南采药录》
- 地稔现代药理学研究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