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买下残破渔船引众人质疑,二十年守护终成海岛文物守护人

分享至

海风吹过破败的码头,那艘被众人嗤笑为"废铁"的老渔船静静摇摆着,船身上斑驳的漆色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没有人能想到,二十年后,这艘船会成为整个海岛最珍贵的文物,而那个被质疑的买船人,也会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守护者。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它会告诉所有人,什么叫做坚持的力量。



01

一九九八年春天,东海岸的渔港码头弥漫着鱼腥味和柴油味,海鸥在桅杆间盘旋鸣叫。

码头上聚集了不少人,都是来看热闹的。

"这破船还有人要?"

渔民丁德全摇着头,手里的烟斗冒着白烟,"李有才这老头,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被议论的李有才正蹲在那艘老渔船旁边,仔细检查着船体。

船身已经褪色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甲板上到处是裂缝,船舱里积着发黑的海水。

这艘船叫"海燕号",已经在码头废弃了三年。

船主人前些年出了海难,家里人早就想把这破船处理掉,只是一直没人肯要。

"李师傅,您真要买这船?"

年轻的船商傅建邦走过来,脸上带着不解的神色,"这船都烂成这样了,修都修不好。"

李有才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锈迹,"多少钱?"

"三千。"

傅建邦报了个价,心想这老头肯定要还价。

谁知李有才二话不说,从兜里掏出一沓皱巴巴的钞票,"成交。"

围观的人都愣住了。

这李有才平时精明得很,买个萝卜都要砍价半天,今天怎么这么爽快?

"老李,你买这破船干啥用?"

丁德全忍不住问道。

李有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船头,轻抚着那块已经看不清字迹的船牌。

"这船,有故事。"

他的声音很轻,但在海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围观的人面面相觑,都觉得这老头今天有些古怪。

李有才今年五十八岁,是土生土长的渔民,从十几岁就开始出海打鱼。

他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

这艘"海燕号",别人看到的是破败,他看到的却是历史。

"李师傅,您真打算修这船?"

傅建邦还是有些担心,"修船的钱,够您买两艘新船了。"

李有才摇了摇头,"有些东西,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他说完这话,转身朝码头管理处走去,要办理船只转让手续。

留下一群人在那里议论纷纷。

"这老李是不是疯了?"

"三千块钱买堆废铁,真是钱多烧的。"

"说不定人家有什么门道呢。"

各种猜测在人群中传开,但没有人猜到李有才的真实想法。

他买这艘船,不是为了出海,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一个二十年前的承诺。

那时候他还年轻,刚刚成家,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海燕号的船主叫赵德山,是他的师傅,也是他的救命恩人。

一九七八年的那个冬天,李有才第一次出海遇到了风暴。

是赵德山不顾危险,驾着这艘海燕号把他从海里救了回来。

"小李,"赵德山当时拍着他的肩膀说,"海燕这船虽然老了,但她有灵性,以后你要是有能力了,一定要好好待她。"

那时候李有才只当是句玩笑话,点头应承着。

谁知道这一应承,就是二十年。

现在赵德山已经去世了,海燕号也变成了废船。

但李有才觉得,是时候履行当年的承诺了。

他要让这艘船重新焕发生机,不是为了出海,而是为了纪念。

纪念那些逝去的岁月,纪念那些曾经在这艘船上挥洒过汗水的渔民。

办完手续回来,码头上的人已经散得差不多了。

只有几个好奇的孩子还在船边转悠。

李有才走到船边,静静地看着这艘属于他的老船。

夕阳西下,海水被染成了金黄色。

海燕号在波浪中轻轻摇摆,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李有才知道,从今天开始,他的生活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但他不后悔,有些事情必须有人去做。

02

买下海燕号的消息很快在渔村传开了。

李有才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们说,老李买那破船到底想干嘛?"

胡玉玥在村口的小卖部里,一边整理货架,一边和邻居们聊着。

"还能干嘛,肯定是想修了出海呗。"

罗秀英摇着蒲扇,"可是修那船的钱,够买好几艘新船了。"

"说不定人家另有打算。"

董姝压低了声音,"我听说,那船以前出过事。"

几个女人立刻凑了过来。

"什么事?"

"就是赵德山师傅出海难那回,"董姝神秘兮兮地说,"有人说船上藏着什么东西。"

"藏什么东西?"

"金银财宝?"

女人们的想象力开始发挥作用。

"谁知道呢,反正老李肯定不是闲着没事买破船玩的。"

这些议论很快传到了李有才的耳朵里。

他只是笑笑,没有解释什么。

解释有什么用?

说出来也没人相信。

现在的人们,什么都要讲个实用,讲个效益。

像他这样为了一个承诺去买艘破船的人,在别人眼里就是傻子。

但李有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他每天都会到码头去看看海燕号。

虽然还没开始修,但他已经在心里规划着该怎么做。

船体需要重新刷漆,甲板要更换新的木板,船舱里的积水要清理干净。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光凭他一个人肯定不行。

但他不想找别人帮忙,至少现在还不想。

他要先自己试试。

"爸,您真要修那艘船?"

儿子李家宝下班回来,看到父亲在整理工具,忍不住问道。

李家宝今年二十八岁,在县城的机械厂工作。

他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修。"

李有才头也不抬地答道。

"修了有什么用?出海?您这年纪还出什么海。"

李家宝有些急了,"那些钱留着多好,给孙子将来上学用。"

李有才停下手里的活,看了儿子一眼。

"小宝,有些事情,不是为了有用才做的。"

"那是为了什么?"

李有才想了想,"为了心安。"

李家宝不明白什么叫心安,但他看得出父亲态度坚决。

"那您要多少钱?我帮您出一点。"

李有才摆了摆手,"不用,我自己来。"

他不想让家人跟着他一起"疯"。

这是他的事,他一个人承担就够了。

第二天一早,李有才就扛着工具来到了码头。

海燕号静静地停在那里,船身在晨光中显得更加破败。

李有才爬上船,开始清理船舱里的积水。

水已经发臭了,里面漂浮着各种垃圾。

他用水桶一桶一桶地往外舀,动作很慢,但很仔细。

"老李,这么早就开工了?"

丁德全路过,看到李有才在忙活,忍不住调侃道,"您这是打算修到什么时候?"

"慢慢来,不急。"

李有才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您这样搞,三年五年都修不好。"

丁德全摇着头走了。

李有才继续舀水。

太阳渐渐升高,码头上开始热闹起来。

出海的渔船陆续返航,码头工人忙着搬运货物。

没有人注意到角落里那个在破船上忙活的老人。

只有海鸥偶尔飞过,发出几声鸣叫。

中午的时候,李有才已经清理出大半船舱的积水。

他坐在船边休息,吃着妻子准备的馒头咸菜。

海风吹过来,带着淡淡的咸味。

李有才看着远方的海平线,想起了年轻时的岁月。

那时候他们一群年轻渔民,每天早出晚归,虽然辛苦,但心里充实。

赵德山师傅总是说,做人要有始有终,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

现在师傅不在了,但这句话李有才一直记着。

他要让海燕号重新美丽起来,这是他对师傅的承诺,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交代。

下午的时候,有几个年轻人路过,看到李有才在修船。

"爷爷,您修这船干嘛用?"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好奇地问。

李有才停下手里的活,看着这群孩子。

"修好了,就不会再有人说她是废船了。"

孩子们不太明白这话的意思,但他们能感觉到老人话语中的温柔。

"爷爷,这船很老吗?"

"很老了,比你们都老。"

李有才笑了笑,"但她很坚强,经历了很多风浪。"

孩子们围在船边,听老人讲船的故事。

李有才也不着急干活,慢慢地给他们讲海燕号的历史。

这艘船是一九六五年建造的,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她经历过无数次风浪,载过无数网鱼获,养活过好几代渔民。

"那现在为什么没人要她了?"

孩子们问道。

"因为她老了,大家都觉得她没用了。"

李有才的声音有些沉重,"但是我觉得,她还有价值。"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李有才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

今天清理了大部分积水,明天可以开始修补船体上的小洞。

他站在码头上回头看了一眼海燕号。

在夕阳的照耀下,这艘老船显得没那么破败了。

仿佛有了一丝生机。

李有才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不怕,时间对他来说,还够用。



03

三个月过去了,海燕号的变化并不明显。

李有才每天都来,风雨无阻,但修船的进度很慢。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

船体上的大洞补好了几个,积水也清理干净了,但距离真正的修复还差得很远。

码头上的人们渐渐习惯了看到李有才在船边忙活的身影。

有人开始佩服他的坚持,但更多人还是觉得他在做无用功。

"老李,您这样下去,十年都修不完。"

傅建邦看不下去了,"要不我帮您联系几个工人?"

李有才摇了摇头,"不用,我自己慢慢来。"

"您这是何苦呢?"

傅建邦叹了口气,"花这么多时间精力,修个破船。"

李有才没有回答,继续打磨船体上的锈迹。

他知道别人不理解,但他不需要别人理解。

有些事情,理解不理解都要做。

这天下午,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来到了码头。

他穿着整齐的中山装,手里拿着个公文包,看起来像是城里来的干部。

"请问,这艘船是您的吗?"

中年男人走到李有才跟前,客气地问道。

"是我的。"

李有才放下手里的活,"您是?"

"我是县文物局的曾杰,"中年男人递过名片,"听说您买了这艘老船?"

李有才接过名片看了看,点了点头。

文物局的人来干什么?

"是这样的,"曾杰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外人,压低声音说,"我们接到举报,说这艘船可能有文物价值。"

李有才一愣。

"什么文物价值?"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曾杰说,"但据举报人说,这艘船的历史比较特殊,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李有才皱起了眉头。

他买这艘船,纯粹是为了履行对师傅的承诺,从来没想过什么文物价值。

"那您的意思是?"

"我们想先了解一下情况,"曾杰说,"如果确实有文物价值,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这艘船的地位。"

李有才感到一阵不安。

他担心这些人要把船收走。

"这船是我花钱买的,有手续。"

"您别误会,"曾杰连忙解释,"我们不是要收走您的船,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

李有才稍微放心了一些。

"那您想了解什么?"

"主要是这艘船的历史,还有您为什么要买她。"

曾杰从公文包里拿出笔记本,"能跟我说说吗?"

李有才想了想,开始讲述海燕号的故事。

从一九六五年建造开始,到历任船主,到出过的海难,到自己与赵德山师傅的关系。

曾杰听得很认真,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您说的赵德山,是不是就是一九七八年那次海难的受害者?"

"是的。"

李有才点了点头,"师傅就是那年冬天出事的。"

曾杰的眼睛亮了一下。

"那次海难,在我们的记录里是有案可查的,"他说,"当时有几艘船遇难,死了不少人。"

"师傅就是为了救人才出事的。"

李有才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本来可以不去的,但听说有船遇险,立刻开着海燕号就冲出去了。"

曾杰在本子上又记了几笔。

"那您现在修这艘船,是为了纪念赵师傅?"

"不光是为了师傅,"李有才看着海燕号,"也为了所有在这艘船上工作过的渔民。"

曾杰合上了笔记本。

"李师傅,您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他说,"我会把情况汇报给上级,看看能不能给您一些帮助。"

"什么帮助?"

"比如修船的资金,或者技术支持,"曾杰说,"如果这艘船确实有文物价值,政府应该支持您的修复工作。"

李有才听了,心里五味杂陈。

他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方面,有了帮助,修船会容易很多。

另一方面,他担心事情变复杂了,失去了最初的纯粹。

"您先别急着决定,"曾杰看出了他的犹豫,"我先回去汇报,过几天再来找您。"

说完,曾杰就离开了。

李有才一个人站在码头上,看着海燕号发呆。

他本来只想安静地修船,纪念师傅,履行承诺。

没想到现在又牵扯出了文物的事情。

事情好像变复杂了。

但不管怎样,他修船的决心不会改变。

无论是为了承诺,还是为了文物价值,海燕号都应该重新焕发生机。

这天晚上,李有才失眠了。

他躺在床上,想着曾杰的话。

如果海燕号真的有文物价值,那她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艘渔船了。

她代表的可能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想到这里,李有才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但同时,他也感到一种使命感。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让他在合适的时候买下这艘船,让她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

李有才翻了个身,看着窗外的月亮。

明天,他还要继续修船。

不管别人说什么,不管事情如何发展,他都要坚持下去。

因为这是他的承诺,也是他的责任。

04

一周后,曾杰又来了。

这次他带来了好消息。

"李师傅,上级很重视您的情况,"曾杰兴奋地说,"决定给您一些资助,帮您修复这艘船。"

李有才正在船上刮锈,听到这话停下了手里的活。

"什么资助?"

"首先是资金支持,县里批了五万元专项经费,"曾杰说,"另外,我们还会派技术人员来指导修复工作。"

五万元,对李有才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他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千块钱。

"这么多钱,我怎么用得完?"

"您放心,这钱专门用于修船,有专人监管,"曾杰解释道,"而且修复工作要按照文物保护的标准来进行。"

李有才有些担心了。

"文物保护的标准?是不是很复杂?"

"确实会比一般的修船复杂一些,"曾杰说,"但效果会更好,能最大程度保持船体的历史原貌。"

就在这时,码头上来了几个人。

为首的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后面跟着两个年轻人。

"曾局长,这就是那艘船吗?"

戴眼镜的男人走近了看了看海燕号,眉头微微皱起。

"是的,吴教授,"曾杰连忙介绍,"这位是李有才师傅,船的主人。"

原来这个戴眼镜的男人是省里来的专家,叫吴岩。

专门研究近现代船舶史。

"李师傅您好,"吴岩和李有才握了握手,"听说您一个人修这艘船?"

李有才有些拘谨,他不习惯和这些有文化的人打交道。

吴岩围着海燕号转了一圈,不时地记录着什么。

"这艘船的确有研究价值,"他对曾杰说,"是六十年代典型的近海作业渔船,而且保存相对完整。"

"那修复的话,需要注意什么?"

曾杰问道。

"最重要的是保持原貌,不能随意更换结构件,"吴岩说,"修复材料也要尽量选择与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

李有才听着这些专业术语,觉得有些头大。

他原本只想简单地修修补补,让船看起来不那么破败就行了。

现在听起来,好像要搞得很复杂。

"吴教授,我不懂这些,"李有才老实地说,"您看我该怎么办?"

"这样吧,"吴岩想了想,"我们先制定一个修复方案,然后派技术人员来协助您。"

"会不会太麻烦了?"

李有才还是有些担心。

"不麻烦,这是件好事,"吴岩说,"您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值得我们支持。"

接下来的几天,来了不少人。

有测量的,有拍照的,有做记录的。

海燕号第一次受到这么多关注。

李有才觉得有些不习惯。

他本来想安静地修船,现在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爸,您现在可是名人了,"儿子李家宝开玩笑说,"整个县城都知道您买了艘文物船。"

"什么名人,就是瞎折腾。"

李有才摆了摆手,但心里还是有些高兴的。

至少现在没有人再说他买破船是浪费钱了。

修复工作正式开始后,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

专业的木工师傅来更换甲板,专业的油漆工来处理船体,还有专门的文物修复员指导整个过程。

李有才从主力变成了助手,但他并不介意。

看到海燕号一天天变美,他心里很满足。

"李师傅,您当初买这艘船的时候,想到会是今天这样吗?"

一天下午,吴岩问李有才。

李有才想了想,"没想过。"

"那您后悔吗?"

"不后悔,"李有才看着正在修复中的海燕号,"不管她是文物还是普通的船,我都要修好她。"

吴岩点了点头。

"您这种精神很可贵,"他说,"现在愿意为了承诺而坚持的人不多了。"

李有才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种夸奖,只是憨厚地笑了笑。

随着修复工作的推进,海燕号的样子越来越好看。

船体重新刷了漆,甲板铺了新木板,船舱也清理得干干净净。

虽然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但已经完全看不出之前的破败模样。

码头上的人们经常过来围观,对这艘船的变化啧啧称奇。

"还真是人靠衣裳马靠鞍,这船修好了还挺好看的。"

丁德全也改变了之前的看法。

"老李眼光不错,早就看出这船有门道。"

李有才听到这些议论,只是笑笑。

他知道自己当初买这艘船,跟什么眼光门道没关系。

纯粹就是为了一个承诺。

但现在看来,这个承诺让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不仅让海燕号重新焕发了生机,还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机缘巧合吧。

修复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又有新的发现。

工人在清理船舱深处时,发现了一个密封的木盒。

盒子不大,但保存得很好。

"这是什么?"

吴岩拿着木盒仔细检查。

"不知道,"李有才也很好奇,"师傅从来没提过这个。"

"我们先不急着打开,"吴岩说,"这可能是重要的历史物品,需要专业的处理。"

木盒被小心翼翼地运走了,说是要送到省里的文物部门进行鉴定。

李有才心里有种预感,这个盒子里的东西,可能会改变一切。



05

木盒的鉴定结果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里面装的是一些文件和照片,记录了一九七八年那次海难的详细经过。

原来,那次海难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灾害,而是一次英勇的海上救援行动。

赵德山和其他几位渔民,为了救助遇险的货船,冒着巨大风险出海救援。

最终货船上的人员全部获救,但包括赵德山在内的三名渔民却献出了生命。

"这些文件太珍贵了,"吴岩激动地说,"它们完整记录了那次救援行动的全过程。"

李有才看着那些发黄的照片,眼里含着泪水。

照片上的赵德山还很年轻,正站在海燕号的甲板上,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师傅,您真是个英雄。"

李有才轻声说道。

"不只是英雄,"曾杰说,"赵师傅他们的行为符合见义勇为的标准,应该得到应有的表彰。"

"现在表彰还有什么用,人都不在了。"

李有才摇了摇头。

"虽然人不在了,但他们的精神应该被传承下去,"吴岩说,"而海燕号就是最好的载体。"

随着这些文件的发现,海燕号的价值进一步得到了认可。

省里决定把她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修复完成后建立一个小型的海洋博物馆。

消息传出后,整个渔村都沸腾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偏僻的小渔港竟然要建博物馆了。

"老李,您这下可真成名人了,"丁德全佩服地说,"整个省都要知道咱们这里了。"

"什么名人,我就是个修船的。"

李有才还是很谦逊。

但他心里确实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海燕号不仅重新焕发了生机,还成了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

这比他最初的想象要好得多。

修复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李有才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赵德山的儿子赵俊楠要来看海燕号。

赵俊楠今年四十多岁,在外地工作,很少回老家。

父亲去世后,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痛苦的回忆。

听说有人在修复海燕号,他特意请假回来看看。

"您就是李师傅?"

赵俊楠见到李有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谢谢您,谢谢您为我父亲做的这一切。"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李有才看着这个男人,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赵德山。

"我父亲生前经常提起您,说您是个好孩子。"

赵俊楠的眼里含着泪水,"没想到二十年后,您还记得他。"

"师傅救过我的命,这辈子都忘不了。"

李有才说道。

两个人站在修复一新的海燕号前,默默地看着这艘承载着太多回忆的船。

"这艘船,见证了我父亲的一生,"赵俊楠说,"现在她又要开始新的使命了。"

"是的,她会让更多人知道你父亲的故事。"

李有才点了点头。

这天,县里的领导也来了。

他们要为海燕号举行一个简单的竣工仪式。

码头上聚集了很多人,有村民,有记者,还有从外地赶来的参观者。

李有才站在人群中,看着焕然一新的海燕号,心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两年前,他买下这艘破船的时候,谁能想到会有今天?

"李师傅,请您说几句话。"

主持人把话筒递给了李有才。

李有才接过话筒,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紧张得手心出汗。

"我,我不会说话,"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就是个普通的渔民,买这艘船,修这艘船,只是为了履行对师傅的承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没想到,这艘船后来成了文物,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李有才继续说,"但我很高兴,因为这样就有更多人知道赵德山师傅的故事了。"

掌声更加热烈了。

"海燕号不只是一艘船,她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无数渔民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英雄精神的见证,"李有才的声音越来越稳定,"我希望她能一直这样美丽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记住那些逝去的岁月。"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李有才把话筒还给主持人,退回到人群中。

他不喜欢站在台前,更愿意做一个默默的守护者。

仪式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

李有才一个人留在码头上,静静地看着海燕号。

夕阳西下,海水泛着金光。

海燕号在波浪中轻轻摇摆,就像二十年前一样。

但一切都不同了。

她不再是一艘破败的废船,而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

李有才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他履行了对师傅的承诺,也为社会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06

海燕号成为文物的消息传开后,小渔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这艘传奇的渔船,码头变得热闹起来。

李有才被正式聘为海燕号的管理员,负责日常的维护和向游客介绍船的历史。

"这艘海燕号建于一九六五年,是典型的近海作业渔船..."

李有才站在船边,对着一群游客认真地讲解着。

两年前他还是个被人嘲笑的"买破船的傻子",现在却成了大家敬重的文物守护人。

生活的变化让他有些不适应,但也让他感到欣慰。

"李师傅,您当初买这艘船的时候,真的只是为了纪念师傅吗?"

一个年轻的游客好奇地问道。

"是的,就是为了履行承诺。"

李有才点了点头,"没想过她会成为文物。"

"那您现在是什么感受?"

"很欣慰,"李有才看着海燕号,"她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来采访李有才的记者也多了起来。

他们都想知道这个普通渔民为什么能有如此的坚持和远见。

"李师傅,您觉得自己做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个记者问道。

李有才想了想,"坚持吧,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那您认为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李有才挠了挠头,"我文化不高,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就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始有终,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

这些朴实的话语却深深打动了采访者。

在浮躁的年代里,像李有才这样为了承诺而坚持的人确实不多了。

海洋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除了海燕号这个主体展品外,还会展示渔村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九七八年海难救援的详细资料。

"李师傅,博物馆建成后,您还愿意继续担任讲解员吗?"

"当然愿意,"李有才毫不犹豫地答道,"这是我的责任。"

"您不觉得辛苦吗?每天要接待这么多游客。"

"不辛苦,看到大家这么关注海燕号,我很高兴。"

李有才确实不觉得辛苦。

相比之下,以前修船的时候,一个人默默承受质疑和嘲笑,那才是真正的辛苦。

现在有这么多人理解和支持他,他觉得很幸福。

这天,一个特殊的访客来到了海燕号。

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船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