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三):徐温2
(6)病逝金陵
徐温晚年时,徐知诰因长年在朝辅政,声望日渐攀升,甚至到了“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属于知诰”的地步。当时,严可求与行军副使徐玠等都多次劝徐温以亲子徐知询代徐知诰执政。徐知询亦有取代徐知诰之意。但徐温因徐知诰素来孝谨,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直至顺义七年(927年)十月方才决定易嗣。他准备赴广陵劝杨溥称帝,但却在临行前患病,于是让徐知询代己入朝劝进,然后留朝辅政。但徐知询走后不久,徐温便已在金陵病重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徐知诰虽一直都在力求摆脱徐温的控制,但当他获悉徐温决定易嗣之时,仍是大为惶恐,准备上表乞罢政事,退而求镇江西。结果就在他上表的前一夜,传来了徐温病逝的消息。徐知询半途折返金陵,主持徐温的后事。徐知诰这才得以继续执政,并以杨溥的名义追封徐温为齐王,赐谥号忠武。
![]()
(7)身后及追尊
杨溥在徐温死后不久,便按其临终推举称帝,仍以徐知诰在朝辅政。徐知询则承袭了徐温的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金陵尹等职,掌握了徐温留在金陵的军队,此后一直试图取代徐知诰。徐知诰后将徐知询诱入朝中,悉夺其兵,这才彻底掌控了吴国军政大权。他在太和三年(931年)时又效仿徐温旧例,在金陵开设霸府,以长子徐景通留广陵辅政。
天祚三年(937年),已经被封为齐王的徐知诰正式在金陵建立齐国(吴封国),立宗庙、社稷,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王。是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为齐(即徐齐),又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称其墓为定陵。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后裔,改国号为唐(即南唐),并恢复李姓,改名李昪。他将徐温的庙号改为义祖,但为了表示不忘徐氏之恩,仍将徐温供奉于七庙之内,以义祖与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同为不祧之祖。
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柴荣在淮南之战中攻取南唐的西都广陵,还特意遣使祭拜杨行密与徐温二人的陵墓。是年三月,元宗李璟(即徐景通)被迫向后周称臣,取消帝号,改称国主。柴荣又下诏为杨行密、徐温各置民户,为他们守墓。
(8)为政举措 ①政治 a.力行善政
吴国在杨渥、张颢先后掌权时代,长期处于政治混乱之中。徐温执政后,一心求治,“立法度,禁强暴”,逐渐稳定了吴国的局势。他在除掉张颢后,对严可求所说的“大事已定,吾与公辈当力行善政,使人解衣而寝耳”,可以说是其治理吴国的基本方略。主要举措有:
重用能臣:徐温起用有经世济民才能的人理政。严可求“少通敏,有心计”,作为徐温的幕僚,在帮助徐温夺取政权过程中立有大功,被任为扬州司马,主管军旅。骆知祥善治金谷,主管吴国财政,与严可求并为徐温左右手,后掌选举,亦有“任用得人”之称。陈彦谦有“善理烦剧”之才,被徐温招致门下,管理庶务皆井井有条。这些人在帮助徐温稳定吴国政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招揽人才:唐末军阀混战,士人流散各地,徐温则加以招揽。他在天祐六年(909年)“初置选举,以骆知祥掌之”,后又以王潜“典选事”,以致“坐客常满,随才而使。”这一制度的施行,使吴国能吸纳更多的人才。
整顿吏治:寿州团练使崔太初为政苛暴,徐温毫不顾及其边州重将的身份,将他调回扬州,严加惩处。
处理狱讼:徐温有时还亲自处理狱讼之事,命人读狱讼之词,判决“皆中情理”。
组织乡兵:徐温听从御史台主簿卢枢的建议,取消民间私蓄兵器的禁令,反使民间武装结成乡兵,有组织的进行民间自卫。
爱惜民力:徐温母亲病逝,有将吏前来致祭,所献偶人穿着绫罗绸缎。徐温极为不满,道:“这些都出于民力,怎能跟木头一起烧毁,还是解下来送给穷人吧。”
b.更改国制
吴国在唐朝灭亡之后,一直以唐朝的藩镇、封国自居,采用藩镇幕府体制,国主与国内诸藩镇同为节度使,只以都统的名义相节制。后来后梁衰微,以唐朝继承人自居的晋国已有灭梁之势。徐温担心晋国一旦复唐称帝,会使仍奉唐朝为正朔的吴国处于被动地位,于是命严可求拟定建国礼仪,准备促请杨隆演称帝,以割断吴国与唐朝在法统上的关系。
吴国在武义元年(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后,改为王国体制,一切礼仪皆用天子礼,建宗庙、社稷,中央基本上沿袭唐制,设三省六部、枢密使、御史大夫、翰林学士等百官,但又特设大丞相一职,以徐温居之,以尊崇其位。
![]()
②军事 a.全取江西
杨渥攻取镇南军后,仅能控制洪州、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其余各州仍为当地势力所据。抚州刺史危全讽于天祐六年(909年)率抚、信、吉、袁四州之兵,号称十万,进攻洪州。徐温在严可求的推荐下,起用周本为将,在象牙潭之战中大败危全讽,擒获危全讽及其将士五千人,又乘胜攻克袁州,俘刺史彭彦章,随后再攻吉州。吉州刺史彭玕弃城逃奔楚国。歙州刺史陶雅同时亦派兵攻袭饶州(治今江西鄱阳)、信州。饶州刺史唐宝弃城而走。信州刺史危仔昌请降,不久又弃城投奔吴越。至此,吴国又据有了抚、信、吉、袁、饶五州之地。虔州刺史卢光稠亦降于吴国,但同时却又臣服于后梁。
徐温为彻底据有虔州,在严可求的建议下,于吉州的新淦县(距虔州六百余里,治今江西新干)设立军事机构,派驻军卒,每次换防都暗中增加一些兵力。新淦驻军逐渐得到增加,虔州对此毫无察觉。直至天祐十五年(918年),吴国才正式用兵,命王祺率洪、抚、袁、吉之兵攻虔州。严可求以厚利招募赣石(今江西赣县与万安县之间赣江的险滩)水工,使得吴军顺利通过了赣石险要,在虔州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兵临城下。王祺攻城近半年,病死在军中。刘信接任吴军主帅,在攻城的同时又打退了楚国援军,迫退吴越、闽国援军,最终在十一月攻陷虔州,俘虏了时任虔州刺史的谭全播。吴国至此尽有江西之地。
b.与吴越的战事
天祐五年(908年),徐温遣周本、吕师造出讨吴越,围攻苏州,随后又另遣陈璋、柴再用击败进攻常州的吴越军。但吴军一直攻不破苏州,于次年(909年)四月被吴越军内外夹攻,大败而归,还损失了战舰二百余艘。
天祐十年(913年),徐温又先后命李涛、花虔领兵攻打吴越国的衣锦军(治今浙江杭州临安区,钱镠故乡),但均被钱元瓘击败。吴越国随后主动进攻,由钱元瓘等攻常州。徐温亲自领兵迎战,在潘葑(在今江苏无锡西北)与别将陈祐前后夹击,大破吴越军。
③对外关系
徐温控制下的吴国,在后梁建立之初,便不承认后梁政权的正统性,仍沿用唐朝天祐年号,以兴复唐朝为名,长期与后梁相对抗。后梁以吴越王钱镠兼任淮南节度使,又以楚王马殷兼任武昌军节度使,打算利用吴越、楚国进攻吴国。吴国前后数次北攻后梁,袭扰颍州、徐州、安州(治今湖北安陆)等地,后梁亦于天祐五年(908年)、天祐十年(913年)两次南征吴国,但都不能改变两国隔隔淮河对峙的局面。徐温在天祐十年梁军南征时曾亲自领兵北上,与梁军战于赵步(在今安徽凤台东北)、霍丘,大败梁将王景仁(即王茂章,此前被杨渥逼反,最终投奔后梁),积尸筑京观。
而对于同样反梁的晋国(后唐前身),吴国则与之保持着较友好的关系,在杨隆演继位时还曾遣使赴晋,“告以嗣位”。晋国在天祐十三年(916年)时遣使来吴,“会兵伐梁”。徐温命徐知训与朱瑾等渡淮北上,响应晋国。但随着梁、晋的战势变化,吴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天祐十五年(918年)时晋国再次约兵伐梁,却为吴国所拒绝。徐温还打算发兵循海北上,在梁晋争霸中观望形势,助其胜者,但最终被严可求所劝阻。
后唐建立并攻灭后梁后,徐温在严可求的建议下对后唐采取“卑辞厚礼,保境以待”的态度,但同时又坚持吴国的独立性,对于后唐来使“称诏”拒不接受,使得后唐改以平等之礼对待吴国。此后直至徐温去世,吴国在五年之中十二次派遣使节前往洛阳,向后唐进奉金银、绢帛等物。后唐也多次向吴国行聘礼。出使他国的后唐使者在途经吴国境内时,也受到吴国的热情接待。此外,在与其他政权相处时,徐温也尽量避免开罪于后唐。
![]()
(9)轶事典故
徐温奸诈多疑,但善于任用将吏。镇南节度使刘信在天祐十五年(918年)时围攻虔州,久攻不下,派人劝说守将潭全播出降,又派使将此事上报徐温,徐温发怒说:“刘信以十倍于敌之众,攻不下一城,反而派人劝降,凭什么威震敌国呢?”他笞打使者,说:“我这是笞打刘信。”使者被遣回。又令增派军队,于是攻破谭全播。有人诬陷刘信逗留,私下放走谭全播,并说刘信要谋反。刘信听到这些话后,亲自到金陵见徐温,报告战绩,徐温与刘信赌博,刘信拿起骰子高声祈祝说:“刘信若要背叛吴国,愿为恶彩,如果没有二心,一定是浑花。”徐温赶忙阻止。刘信一掷,六个骰子都是红面,徐温很羞愧,亲自斟酒给刘信喝,但始终对刘信有疑心。等到后唐进攻前蜀时,徐温急忙将刘信召到广陵,任为左统军,假托在国内防备敌军,实际上剥夺刘信的守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