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600岁的古井,“活”了!——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之五

0
分享至

编 者 按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事关”“四条生命线”等殷殷嘱托,始终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开展沿线河流看变化——“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报道,重点反映工程通过水源置换和汛期洪水资源化利用,助力沿线河流“生态蝶变”,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南水北调生态故事,敬请关注!

600岁的古井,“活”了!

——家乡门前的那条河系列报道之五


古井简介

(史经纬 摄)

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后,为沿线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作为工程建设、运行工作者,我如往常一样巡查至河北沧州的油坊口村。村庄宁静而祥和,袅袅炊烟升起。

我在村里走访时,听闻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故事——村里一口有着600余岁的古井,在北延工程通水后重新焕发生机。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前去探寻这口神奇古井的踪迹。在村子的一角,那口古井静静地伫立着,古朴的井栏,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井口不大,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爷爷坐在井边。

我走上前去,与他攀谈起来,“这口井啊,打我记事起就一直在这儿了。以前,这井里的水可旺了,全村人的吃喝用度都靠它。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有人来挑水。”

然而,爷爷的语气突然变得沉重起来:“也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井里的水越来越少。大概30年前,这井彻底干涸了。为了吃水,村里打了好多新井,可这老井,就这么被冷落了,再也没出过一滴水。”爷爷的话语中满是惋惜,我能感受到他对这口古井深厚的情感。

“可谁能想到现在,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之后,一天,我突然发现井里又有水了!一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看花眼了,走近一看,真的是水啊!和以前一模一样!”爷爷激动地比划着,眼中闪烁着泪光。


村民在古井边打水

(史经纬 摄)

我俯身朝井里望去,只见井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井口周围的地面湿漉漉的,显然是刚有人从井里打水。这口沉睡了30年的古井,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润泽下,重新苏醒。

爷爷告诉我,自从古井重新有水后,村里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过去。邻里之间,常常会因为在井边打水而聊上几句。孩子们也对这口古井充满了好奇,总是围在井边,听老人们讲述古井的故事。

离开油坊口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600岁的古井像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奇迹。东线北延工程的通水,不仅仅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重塑了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福祉。



专题策划 | 宋滢

撰稿 | 于 澎

编审 | 许安强

封面 | 陈思璐

责编 | 安亦扬

校核 | 刘乃琦

审核 | 李东海





【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为“信语南水北调”点亮星标!

点亮在看,关注南水北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南水北调 incentive-icons
中国南水北调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
1992文章数 20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