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美国军方从加州范登堡基地连续试射四枚洲际导弹,射程覆盖太平洋深处目标区。此举被解读为展示核威慑能力的常规动作,但战略效果已因军事技术革新而大打折扣。
导弹试射刚结束,海里我军的两艘新型无人潜艇就冒出来了,法国的商业卫星拍得一清二楚,说是有四十多米长,就停在一个大船坞边上,外形看着跟咱们平时见的潜艇不一样,没有那个高高的围壳,尾巴是个X形,这种设计在水下肯定更灵活,藏起来也方便,不容易被发现。
美国人手里的“三叉戟”导弹,是能打遍全球,可那都是冷战的老思路了,整个框架没怎么变,回头看咱们这边,无人潜艇里面装的都是模块化的武器舱,鱼雷也好,无人潜航器也罢,想装什么就装什么,侦察和攻击,一条艇全包了。
这个时间点出现在南海,意思就很清楚了,咱们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才把海上无人作战系统拿出来亮个相,这才过去多久,东西直接就下水开始干活了,科技发展这速度,装备更新换代说来就来,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整个局面就不一样了,以前的潜艇里面得有人,吃喝拉撒都是问题,生存压力大,在水下待不了太长时间,现在换成无人潜艇,往水下扔个几十天根本不是事,再跟岛礁上的雷达系统一配合,整个水下就跟一张大网似的,盯得死死的,美国核潜艇数量再多,这个优势就被削弱了。
外面的反应也挺有意思,俄罗斯那边也跟着搞巡航导弹试射,越南和菲律宾又签了个什么海上安全备忘录,把这些动作连起来看,美国想单靠一个法子压住所有人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
技术差距就摆在这里,无人潜艇用的燃料电池,续航时间能拉到九十天,深海通讯技术也解决了,在水下控制不再是难题,美国搞的那些类似装备,大部分还在实验室里,又贵,功能又有限。
所谓的战略威慑,现在也变了味道,用无人潜艇安安静静地把防线布置好,实力就放在那儿,美国那种大张旗鼓地发射导弹,反而把自己的紧张心思全暴露了,这两种方式一对比,还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管用,光在那秀肌肉,现在不一定好使了。
南海水下这个新局面,有了浮船坞,无人潜艇的部署和回收变得特别快,就像一个个移动的水下岗哨,成本低效率高,谁能更快地把这套系统建立起来,谁就掌握了未来的海上主动权。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军事和外交的玩法也变了,咱们不跟你打口水仗,直接用行动说话,风险降到最低,影响力却上去了,这种做事的方式,冷静又想得周全。
往长远看,无人平台越来越多,单一的大型战舰地位就会下降,整个海军的建设思路可能都要跟着变,中美在南海这波无声的较量,很可能就是下一场大变局的开始。
参考资料:
《新华社》
《环球时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