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北京市各校积极行动起来,抓住这一难得教育契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邀请受阅民兵和宣讲团走进学校作讲座,组织学生表演抗战题材校园剧……一系列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专题的思政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以首善标准推进大中小学
思政一体化建设
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走进区档案馆讲述家乡抗战历史。摄/通讯员 马屾
9月23日,“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举办。当天,来自大中小学的6位教师围绕“铭记抗战烽火,传承民族精神”主题,进行说课展示。
“为何用长城代表抗战精神?抗战精神何以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随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教师陶正阳的发问,在场教师开始思考,思绪也被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现场,陶正阳围绕长城这一主线,借助AI赋能思政课,使得学生重回抗战时期的战场,更加身临其境地直观感受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帮助学生对抗战精神力量的感悟真实且具象化。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实践,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海淀区建立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2024年,北京市组建了“大思政课”建设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推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西城区等5个区率先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2025年,北京市启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思政课”,确定42所高校课程思政先行校,并开始连续3年实施“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专项工作。北京市正以首善标准推进“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地落实,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聚力”。
深挖纪念活动教育价值
上好抗战精神专题思政课
北京是纪念活动承办地,在这里,师生们受到的激励最直接,洗礼也最深刻。虽然纪念活动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但是它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深刻的。北京市各校不断深挖纪念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探索纪念活动的立德树人路径,上好抗战精神专题思政课。
9月18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学校英语教师、团委书记、朝阳区民兵营战士孙万钰,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堂“大思政课”。孙万钰当天以一身迷彩装登上讲台,从“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的“爱国三问”引入,和师生们分享了“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家国情怀、今昔武器对比带给人民的强大安全感、坚持就是胜利的训练日常以及国强才能民安的深刻道理。记者了解到,本次“大思政课”的举办也拉开了学校新学年系列思政课的序幕。作为北京市四星级团校,学校本年度围绕“秉志报国,自觉成长”主题,将深入开展“信仰”主题系列团课。
在丰台区,有一个“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近日,宣讲团走进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拉开了全区巡讲的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宣讲团成员中有一位名叫谭一祎的学生,她来自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当天,她以“我想成为他们”为题目进行宣讲。谭一祎告诉记者,通过一次次的分享,她对革命历史的了解越来越深,也从中传承了红色基因。“我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她说。
学生沉浸式体验
思政教育变身“鲜活课堂”
松枝与迷彩网交织,地面铺就的“红色之路”上,印刻着抗战重大历史日期,每一步都踏响历史的回音。新学期,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举办了纪念“烽火青春,薪火相传”情境式开学第一课。当天,学校以沉浸式、情境化、角色化的体验设计,将历史课堂“搬”进操场。400多名师生化身为“抗日战士”,亲历那段烽火岁月。“这是一节行走的历史课,更是一场沉浸的思政课、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烽火青春,薪火相传’主题情境大课堂,学生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学校教师陈青岛说。
沉浸式体验、抗战题材文艺演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北京市各校通过各种形式,使得伟大的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来到学生身边。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抽象,宏大的叙事化为身边故事,变得可感、可知、可参与。学生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在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一堂VR思政资源支持下的思政课给学生带来了别样的体验。“运用VR眼镜学习红色精神,我们仿佛置身在红色时代的历史洪流中,参与每一场战役。这样的体验也让我体会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课后,学生龚依晨说。据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立敏介绍,学校开发研制了“密云版”大思政VR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根据密云区特色设计了包括密云长城、密云水库、密云红色历史和绿色科技“密云农业”品牌在内的四个主题。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又涵养了家国情怀。
在推进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政课的魅力。9月18日,在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的信息科技课堂上,一场“科技﹢历史”的特色学习正在展开。课上,学生围绕问题与人工智能互动,快速获取准确历史细节。课堂最后,学生发挥创意,运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设计了主题海报。“当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画面在屏幕上逐渐成型,学生既体验了科技创作的乐趣,也在实践中懂得传承不是复述历史,而是要用新时代的方式读懂过去、守住初心。”学校“人工智能﹢”教研组组长李东宇说。
日前,“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校园巡展”在北京市第九中学拉开帷幕。活动中,北京市第九中学、北京市古城中学的学生,借助诗朗诵、合唱等艺术形式,歌颂抗战英雄事迹,传递抗战精神。“借助艺术讲好思政课,核心是沉浸式体验。”北京市古城中学教师李月娇表示,老师们摒弃说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旋律起伏感受先辈斗志,在声部配合中体会团结精神,在舞台演绎中传递爱国情怀。红色精神通过艺术的感染力直抵学生心灵,思政课从“听”变为“感”,从“知”化为“行”,真正实现以美育滋养精神,以艺术传承使命。
马上就访
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
张茂林(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伟大抗战精神的育人价值,助力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一是要以学段特点为基础,准确选取教学视角。伟大抗战精神的教学要从学情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供给。二是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有机融入教学要点。教材是教学的根本遵循,也是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教学的载体,要科学衔接教材内外的知识内容,夯实学理支撑。三是要以教学呈现为重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深入思考,用形式激发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四是要以解惑答疑为根本,充分彰显育人目标。伟大抗战精神寓意深远,远非战争胜败、民族恩怨的狭隘理解,要向学生讲清纪念活动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引导学生矢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稳步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张广林 付磊 凌月云
王小艾 张秋颖 姜思瑶
编辑:郜子雁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