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感来自于一瞬间的荒谬,你的一切价值都会受到质疑。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打工人盯着电脑屏幕上 “项目取消” 的通知,手指还停留在刚改完的方案文档上。过去三个月,她每天加班到深夜,甚至推掉了母亲的生日宴,坚信 “把项目做好就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此刻,那串密密麻麻的工作记录、反复修改的方案、咬牙坚持的日夜,突然像被戳破的气球 ——“我做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一瞬间的茫然涌上心头,随之而来的是深入骨髓的疲惫,连抬手关掉电脑的力气都消失了。
这便是荒谬感最真实的模样:它从不是遥远的哲学概念,而是突然降临在生活里的 “意义崩塌”。当我们以为自己正沿着 “有价值” 的轨道前行时,某个瞬间却发现轨道根本不存在,那些我们视作 “人生支柱” 的价值,突然变得可疑又可笑。而这种 “一瞬间的荒谬”,恰恰是疲惫感的隐秘源头,背后藏着存在主义揭示的、关于人类存在的根本真相。
一、荒谬的瞬间:不是 “事与愿违”,而是 “意义归零”
很多人会把 “荒谬” 等同于 “倒霉”—— 比如努力很久却失败,付出很多却没回报。但实际上,荒谬感的核心从不是 “结果不如预期”,而是 “我们建构的意义被彻底推翻”。就像前面那位打工人的崩溃,不是因为 “项目没做成”,而是因为她一直坚信 “‘做好项目’=‘我有价值’”,可 “项目取消” 这个突发状况,直接打碎了 “价值等式”:如果做好项目不能证明价值,那过去的努力算什么?自己坚持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种 “意义归零” 的冲击,正是存在主义所说的 “荒谬的起点”。萨特提出的 “存在先于本质”,早就道破了其中的关键:人类没有预设的 “本质” 或 “使命”,我们不是带着 “天生有价值” 的标签来到世界,而是通过 “选择做什么”“坚持什么”,自己为自己建构价值 —— 就像有人用 “照顾家人” 定义价值,有人用 “实现梦想” 定义价值,有人用 “做好工作” 定义价值。可问题在于,世界本身是 “无意义” 的,它不会因为我们需要 “意义”,就配合我们的建构。它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 “拆台”:你以为 “照顾家人” 是价值,家人却告诉你 “你的付出让我们窒息”;你以为 “实现梦想” 是价值,梦想实现后却发现 “不过如此”;你以为 “做好工作” 是价值,工作却突然消失不见。
当 “自我建构的价值” 撞上 “世界的无意义”,荒谬感便会在一瞬间爆发。此时的疲惫,不是 “身体累了”,而是 “支撑我们行动的意义没了”—— 就像走路时突然失去了地面,我们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甚至不知道 “走路” 这件事还有没有必要。
二、价值质疑:从 “怀疑一件事” 到 “怀疑整个人生”
荒谬感带来的,远不止 “一瞬间的茫然”,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 “价值质疑”。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 “怀疑某件事的价值”,蔓延到 “怀疑所有事的价值”,最终变成 “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有位公共案例中的来访者:他花了五年时间备考博士,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背书,放弃了所有娱乐,甚至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了手,只因为他坚信 “考上博士就能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就能拥有更好的人生”。可第三次落榜的那天,他坐在考场外的台阶上,突然觉得 “过去五年像一场笑话”:如果考上博士不能证明优秀,那分手、熬夜、放弃娱乐,这些牺牲又算什么?如果连 “考博” 这件事都没价值,那自己这五年的人生,是不是也毫无价值?从那天起,他开始变得浑浑噩噩,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 不是不想做,而是 “不知道做了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