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大唐王朝的内部斗争达到顶峰。这一年的七月初二,在长安城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政变。
太子李建成在入宫途中,遭遇了同母弟李世民的埋伏,不幸中箭身亡。随后,他的首级被割下,滚落在地。
当时陪同李建成入宫的是其四弟李元吉。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元吉慌忙张弓搭箭,向李世民连发三矢。可惜在紧张慌乱之中,三箭均未命中目标。
然而这一举动却意外惊动了李世民的坐骑。受惊的战马驮着李世民奔入道旁的树林。
林中枝桠横生,李世民不幸被树枝挂住,坠落马下。李元吉见状迅速赶上,意图趁机取其性命。
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的亲信将领尉迟恭快马赶到,一箭射中李元吉,使其当场毙命。
令人不解的是,在事态已经平息后,李世民却命人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并对亲信说:"这两颗头颅尚有妙用。"
随后,尉迟恭提着两颗头颅,完成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为李世民顺利登基铺平了道路。
那么,尉迟恭究竟用这两颗头颅做了什么?李世民又为何认为它们具有特殊价值呢?
这一切,还要从李唐王朝的建立说起。
![]()
手足相残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同为太穆皇后窦氏所出,本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然而在权力面前,亲情显得如此脆弱。
这场悲剧的种子,早在晋阳起兵之时就已埋下。
隋朝末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年轻的李世民胸怀大志,暗中散尽家财,招揽四方豪杰,聚集了一批愿意誓死效忠的勇士。
当时李渊麾下的许多英雄豪杰、侠客义士,都是因仰慕李世民而前来投奔。待到时机成熟,李世民力劝父亲起兵反隋。
在李渊犹豫不决之际,正是李世民的坚持与推动,最终促使他在晋阳举起义旗。
在随后一年多的征战中,李世民始终冲锋在前,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许多关键战役的胜利,都得益于他出奇制胜的谋略。
在攻打霍邑的战役中,李渊大军遭遇隋将宋老生率领的两万精兵的顽强抵抗。当时军粮将尽,李渊萌生退意。
李世民及时劝阻道:"我们既然以拯救苍生为名起兵,如今遇到小小挫折就轻言后退,必使追随者离心离德。"然而李渊固执己见,执意退兵。
情急之下,李世民放声痛哭。李
渊惊问其故,李世民答道:"大军既然高举义旗,一旦后退必然军心涣散。敌军趁势追击,我等性命难保。想到即将面临的败亡,怎能不悲从中来?"
这番话终于打动了李渊,使他收回成命。
![]()
数日后,李世民亲率数骑到霍邑城下,用计激怒宋老生,诱其出城迎战。宋老生果然中计,率军直扑城东,攻击驻扎在此的李渊和李建成部队。
交战中,李建成不慎坠马,李渊只得率军暂退。
就在这危急时刻,原本驻扎在城南的李世民亲率两千骑兵杀到,一举冲垮了宋老生的阵型。隋军阵脚大乱,仓皇败逃。李世民趁势斩杀宋老生,顺利攻下霍邑。
类似的战例不胜枚举。
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各地豪杰士人、官员百姓闻风而来,纷纷要求投效义军。
甚至出现了只知有李世民,而不知有李渊的情况。在推翻隋朝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功绩尤为突出。据说李渊曾私下向他承诺:若有朝一日登上帝位,必将立他为太子。
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建立大唐王朝。然而在立储问题上,李渊却违背了先前的承诺。
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还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册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
从大唐开国到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八年间,李渊坐镇朝堂处理政务,李世民则肩负起平定内乱、抵御外侮的重任。
他立下赫赫战功,许多李渊认为难以战胜的强敌,都被李世民用奇谋妙计一一击破。
其中"柏壁之战"就是后发制人、以疲敌制胜的经典战例。
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抢占有利地形后,坚守不出,养精蓄锐。敌方宋金刚率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
待宋金刚军粮耗尽不得不撤退时,李世民立即率军追击,大败敌军,俘虏斩首数万人。
![]()
可以说,没有李世民,李渊未必能够顺利登上帝位;即便登上帝位,也未必能够稳坐江山。毫不夸张地说,李世民才是大唐王朝真正的奠基者。
相比之下,李建成的功绩就显得逊色许多。为了弥补长子与次子之间的差距,李渊特意安排一些容易立功而又风险较小的任务给李建成。
例如,李世民曾多次击败起义军领袖刘黑闼,迫使其逃往突厥。后来李渊派李建成征讨逃亡的刘黑闼,李建成顺利完成任务,擒斩刘黑闼。
事实上,刘黑闼本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早已溃不成军。最后擒斩刘黑闼的功劳却归于李建成,可见李渊确实对长子有所偏袒。
李世民的才能出众,声望日隆。然而能者多劳,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自然在他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由于长期在外征战,李世民手握兵权,在朝中又拥有众多支持者,军政大权都逐渐向他倾斜。李建成自知才能不及李世民,对他既忌惮又畏惧,担心秦王府势力过大,于是想方设法进行排挤。
兄弟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李建成和李世民争相在李渊面前指责对方的过错,双方积怨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