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酱说:
不要总是后悔那些没得到的,没做好的,更不要总是预设那些没发生的。多往前看。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就够了。
全文3945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 者 | C妈 来 源 : 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前两天带CC去看了《浪浪山小妖怪》,你还别说,电影真的挺好看的。
我们娘三看完各有各的体会:
DD看个乐呵,觉得4个妖怪好搞笑;
CC看个疑惑,觉得4个妖怪好傻,打不过就跑都不知道。
如果说孩子看电影一直在笑,只有大人看得直想哭。
考了3年都没进的大王洞最后还是靠发小蛤蟆精的关系才勉强进去;
为五斗米折腰的公鸡精画师,一句凭感觉画,就改了一版又一版的稿子;
天性活泼的话唠黄鼠狼,被迫扮演沉默寡言的沙和尚,少年意气被现实的“磨刀石”一点点磨平;
豹子精工作兢兢业业,却因失误一次就被无情爆头...
别说,浪浪山这部动画片,总有办法让每个上过班的人笑不出来。看完有一种命更苦的感觉了。
有一个扎心的评论说:当你看到浪浪山却笑不出来的时候,就说明你长大了。
在小孩子们都幻想自己是齐天大圣的时候,大人们已经在无数小妖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但即便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妖怪,在各自的人生剧本里,也永远是独一无二的主角。
今天咱们来说一说《浪浪山小妖怪》带给我最大的感悟。
任何事,想做就立刻行动,不要等。
一、别总等[准备好]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心态:
我不是不行动,而是还没[准备好]。
看着别人瘦,自己也想减,但又总是会有各种理由:
现在太热了,等秋天凉快了吧;
最近感冒了,不能饿,等好了再说吧;
孩子在家不做饭不行,等娃开学吧;
马上要放假了,放假肯定要胡吃海喝,还是等假期结束吧。
还有想考个证,或者学习一个新的技能:
收藏了很多视频,买了很多资料,准备哪一天有空了就开始学习。
还有,想运动改善肩颈:
买了一堆装备,收藏了无数教程,总等着下次一起练。
心里总想着,等[准备好]了再说吧。
可什么时候才算准备好?
只要还有退路,只要deadline还没降临,就一直准备不好。
真正有效的准备是什么?
是立即去行动。
就像小猪妖,决定好取经后,它没有说我先了解下这个事是怎么个事,提前学习下,看看这个事有多大的成功几率?
而是直接干就完了。
它甚至都没弄清“取经”的真假,唐僧师徒分别都是谁,就开始行动了。
先找公鸡精画了副取经人的画像,挑了张最有感觉(离谱)的画,照着画像找人。
最后的取经四人组,都有点“拼好团”的感觉:
没背景没人脉考公3年没上岸的小猪妖;
大厂底层社畜做错事惨遭裁员的蛤蟆精;
靠骗吃贡品的话唠黄大仙;
超绝社恐i人,连句齐天大圣都说不利索的猩猩精。
外加一匹顺来的跛腿马当白龙马。
孩子们看到这阵容,大概只觉得“傻得可爱”: 就这样去取经了?
果不其然,所到之处,没人相信他们是“取经天团”,毕竟和正版不能说相似度有多少吧,只能说毫不相关。
但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纠结,先上路,边做边学!
后来,经过小孩哥的“指导”,寻物资的寻物资,练习台词的练台词,要闭嘴的疯狂磨铲子。
就连,在老和尚那里吃饭也不忘学习一个和尚该有的行为习惯。
我嘞个超绝行动力啊。
这也是小妖怪们后边在小雷音寺被肯定演技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以为大部分的失败都来源于半途而废,其实更多的是,想了却没做。
其实,写公号的这10年,周围很多人也都曾问过我,
做自媒体都需要什么准备啊?
也曾表示,我也要试试。
但后边,基本不会再有动静。
我也问过,回答基本都一样,太忙了,没时间,等有时间再弄吧。
这一等,就错过了真正的风口,就是无限期。
有句话说的很好,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哥伦比亚大学2015年一项关于目标达成的研究显示,人们决定行动后如果在72小时内没有迈出第一步,计划流产的概率高达80%以上。
就像下面这张图:
准备的越久,开始的概率越低。
适度的准备是锦上添花,而过度的准备,则是恐惧与拖延的借口,它只会杀死事情最初的热情。
行动派哪怕装备再简陋,也比“准备完美再出发的人”走得更远。
二、不要预判任何事情
看浪浪山还有一点,让我感触挺深的,就是小妖怪们从来不去想取经这件事到底行不行,成佛成功概率高不高。
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妖怪时,也不会掂量自己打不打得过。
正是这份近乎“傻气”的钝感力,让他们一路跌跌撞撞却创造了奇迹:
收服了老鼠精;
吓退了双狗洞的两位当家;
打败了黄眉大王;
救了被掳走的孩子,还被村民们供奉。
反观现实,多少人在行动前,就被自己预设的“结果牢笼”困住了?
想换工作?预设:“辞职了找不到下家怎么办?”、“工资更低怎么办?”、“新同事难相处怎么办?”
想做自媒体?预设:“拍了没人看多丢脸?”、“被熟人嘲笑怎么办?”
想旅游?预设:“花太多钱值吗?”、“飞机不安全怎么办?”、“去了不好玩怎么办?”
想给孩子英语启蒙?预设:“我口语太差,带偏孩子怎么办?”
这种预设带来的,绝非掌控感,而是沉重的无力感。
因为我们的预期性焦虑,往往自动聚焦于负面可能,它会无限放大潜在的威胁、不适和失败风险(比如“被嘲笑”、“白花钱”、“带偏孩子”)。
让人觉得这件事很难,我不行,我不好……,
算了,还是别换工作了,别做了!
最后,被迫接受现状,从而避免陷入预设的结果中。
如果小猪妖团队碰到一个妖怪就预判,“我小妖能打过大王吗”, 他们早就原地解散了,何来一路的成长与蜕变?
更可怕的是,这种“预设焦虑”会像病毒一样,悄无声息地传染给孩子:
吃饭时说:“盛的这些饭必须要吃完啊”
还没开始吃,就预设了他一定吃不完,莫名的压力就来了。
洗手、洗脸时:“衣服弄湿了,你自己换啊”
当你觉得他一定会弄湿衣服时,大概率他确实会弄湿。
还有买东西时,“买了你玩吗?别回家就又扔一边了?”
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和物欲。
孩子想报某个特长班时:“报了你就得上完啊,别三分钟热度,上了2节课就又不想上了”
还没开始就打击了他的热情。
如果一件事还没开始,你就先预判了它的负面结果,那莫名的压力就来了。
孩子也会被这个预设的负面结果,而无故被消耗精力。甚至会无意识的产生一种逻辑,一旦“深思熟虑”后,就选择放弃。
父母这个预判结果的画面,就会浮现出来,把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代入到这个画面里去。
然后决定:那就不要了吧、不买了吧、不学了吧,习惯性放弃~
这不是平白给孩子多孩子增加一道障碍吗?
其实,当到了一定岁数,有了一定阅历后,就发现,人生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再见招拆招,骑驴找马。
真等你准备好了才开始的事情,真的屈指可数。
反而是,你越是放松,结果往往越好。只有你真的撑得住,你才配的上。
就像电影的结局,看似4个小妖怪没互道姓名就被打回了原形。
但其实,它们得到了孙悟空的四根保命毫毛,以及村民的供奉。
小妖怪们的庙虽然简单,也没啥显赫的名头,但也是受到百姓的真心供奉。
塑像即神,百姓们真心供奉,哪怕是块石头最后也能成了神仙。
这怎么不算另一种成功呢?
所以,不要总是后悔那些没得到的,没做好的,更不要总是预设那些没发生的。
多往前看。
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就够了。
当你卯足劲往前走时,就一定会有新的东西在前面。甚至比以往错过的、懊悔的还要好一万倍。
当你下定决心往前走变得更好时,你就一定不会比现在的自己差。
*来源: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yanzhijiasuo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