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读过一点兵书,都知道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但蒋介石像宋朝的皇帝一样,总想搞个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比如在他们称之为“徐蚌会战”和“锦沈会战”的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两战皆败,就跟老蒋胡乱换将有关。
老蒋在中原战场故意弄出徐州、华中两个“剿总”,又把亲信杜聿明、宋希濂学生派去给刘峙和白崇禧当“副手”,在东北更是频频换将,甚至先后弄了三个中将准备取代卫立煌,结果这三个中将全都被俘进了战犯管理所,更搞笑的是在东北“剿总”,还有三个上将当“副总司令”,但他们的权力,却远不及中将副总司令杜聿明——杜聿明有一段时间是身兼两个“剿总”副总司令并负责指挥的。
![]()
在东北战场,卫立煌跟老蒋的战略观念完全相反:老蒋是急于求成,一开始是想拿下全部东北,后来又想夺回丢掉的锦州,而卫立煌则是占据一些大城市固守待变。
卫立煌守在沈阳不动,老蒋气急败坏之下就想走马换将,杜聿明在《辽沈战役概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中回忆:“蒋介石派他的随从参军罗泽闿于午夜十二时来对我说:‘老头子(指蒋介石)要你到东北去接卫立煌的事,要我来征求你的意见。’我很干脆地说:‘我有病不能去。’”
当年东北蒋军最讨厌老蒋心腹都姓罗,一个叫罗奇,另一个就是罗泽闿,杜聿明根本就不鸟他,不管罗泽闿怎么劝说,杜聿明就是不答应,最后罗泽闿搬出老蒋恐吓,杜聿明连理都不理:“罗见势成僵局,站起来就要走。这时我心中非常恼火。觉得‘你这个一步登天的小鬼(因为罗是军校第六期),敢以老头子的命令来威胁我!’我躺到床上没有理他,他就这样尴尬地走了。”
罗泽闿游说失败,老蒋只好亲自出马明确告诉想回徐州的杜聿明:“徐州不要紧,重要的还是东北。你去接卫俊如(卫立煌字俊如)的事,指挥廖耀湘打锦州,一切都有办法。”
![]()
多部史料都证明老蒋有让杜聿明取代卫立煌的准备,杜聿明的战场结局大家当然也都知道:他逃出辽沈没逃出淮海,最后进了战犯管理所,并于1959年第一批特赦,比较而言,被老蒋选中的另外两个“备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个在1960年特赦,另一个在1961年特赦,而且据说是在1968年死于“冲击”。
除了杜聿明,老蒋还曾想过让范汉杰取代卫立煌,并且真的采取了措施以分卫立煌兵权。就像徐州“剿总”有个杜聿明为主任的前进指挥部一样,老蒋在东北也设立了一个锦州指挥所,主任就是徐州“剿总”中将副总司令范汉杰,范汉杰还曾兼任冀热辽边区司令官——后来此职由杜聿明兼任,那是因为范汉杰已经在锦州被俘了。
曾任东北“剿总”副参谋长兼第一兵团副司令官、葫芦岛指挥所副主任兼参谋长彭杰如在《卫立煌到东北难挽危局》一文中回忆:“当时盛传蒋介石要范汉杰打通沈锦线,将东北主力撤出沈阳后,取卫立煌而代之。”
所谓“盛传”,也就是老蒋必有此意,据彭杰如回忆,当时范汉杰已经有了取代卫立煌的准备,所以对卫立煌的命令根本不屑一顾:卫立煌主张范汉杰的指挥所设在葫芦岛,老蒋不同意,范汉杰也自然听老蒋的,后来锦州即将被围,卫立煌又让范汉杰去葫芦岛,范汉杰依旧置之不理,结果被围在锦州当了俘虏。
![]()
范汉杰有老蒋撑腰,半点也不把卫立煌放在眼里:当年沈阳周围遭受虫灾,卫立煌的粮食不够吃,就命令范汉杰从锦州弄些粮食空运沈阳,范汉杰却说沈阳主力即将撤到锦州,你来就行了,我不用费劲巴力往沈阳运粮,彭杰如还证实,当时关于人事升迁和部队调动,“范汉杰也是把卫立煌不放在眼下的”。
电视剧里杜聿明对卫立煌直呼其名并大加斥责,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蒋系高级将领虽然勾心斗角,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杜聿明这个中将副总司令,见了上将总司令卫立煌,还是要叫一声“卫老总”或“俊公”的——他连叫卫立煌“俊如兄”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差着辈儿呢。
卫立煌调不动中将杜聿明,也调不动中将范汉杰,最后连第九兵团司令、西进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居然也被老蒋内定为取代卫立煌的人选之一。范汉杰亲口告诉杜聿明:“南京国防部熟悉内幕的人说,蒋原拟要廖耀湘将沈阳主力带到锦州,即将东北国民党军全权给廖,以后见廖受卫的牵制,不能执行蒋的命令,又拟以我打通沈锦线,撤出东北主力,将权力交给我 。”
廖耀湘只是个“中将”兵团司令,而且“中将”还是要加引号的——廖耀湘的“中将”只是职务军衔,在蒋系“国防部铨叙厅”的档案上,他还只是个上校,老蒋要让“廖上校”指挥全东北的蒋军,是急糊涂了,也是被卫立煌气晕了。
![]()
老蒋晕头转向,准备了三个备胎想取代卫立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是前篱笆宿猫后栅栏走狗的蒋家王朝高层——各方势力你争我夺,小道消息传得比电报命令还快,于是杜聿明、范汉杰、廖耀湘明里暗里跟卫立煌对着干,卫立煌伤心失望之际,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即使他真想做点什么,也没人听他的。
老蒋喜欢玩“平衡术”,他的特务系统有军统和中统,“国防部”还有个第二厅(情报厅),三个特务组织撕咬起来,也是一口血一口毛,绝不嘴下留情。在战役最前线,老蒋也不允许任何将领拥有全部指挥权。
淮海战场那就不用说了,杜聿明是具体干活儿的,但很多大事还得刘峙拍板,这一点令杜聿明也很难施展拳脚,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始末》中也多次提到“我向刘峙汇报”、“我的方案刘峙、李树正(徐州‘剿总’参谋长)很怀疑”、“刘峙、李树正坚决反对”,这就是说,虽然杜聿明有老蒋的授权,但面对“正牌总司令”刘峙,他也不得不请示汇报,刘峙不批准,他还真动弹不得,更何况其他兵团司令也是中将,对杜聿明的命令,也是爱听不听。
![]()
我们细看辽沈战役蒋军前线指挥官名单,就会发现除了卫立煌,东北“剿总”还有三个个“上将副司令”,他们就是张作相(三次被授上将,1936年那次是“国民政府”承认的)、马占山(1936年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万福麟(1935年4月首批授予的二级上将之一)。
甭管张作相、马占山、万福麟是中将加上将衔还是二级上将,他们挂的都是三颗将星,虽然不像卫立煌那样广为人知,但毕竟也算真真假假的上将,老蒋放着这三个上将不用,却想用真假中将杜聿明、范汉杰甚至廖耀湘取代卫立煌,熟悉这三位上将履历的读者自然知道原因: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将领,张作相识出生于奉天锦州义县(今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班吉塔乡杂木林子村),马占山祖籍直隶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却出生于奉天府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万福麟祖籍直隶宁河(今天津市宁河区)官庄,生于吉林省农安县(今吉林省长岭县)。
![]()
与出生于东北的三个上将不同,杜聿明和范汉杰都是黄埔一期的,廖耀湘是黄埔六期的,虽然资历较浅,但也在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过,他们都算老蒋的得意门生,比较而言,他们比卫立煌更可信,至于“东北三上将”在“东北剿总”可有可无是不是仅仅因为他们的学历和籍贯,笔者还真不敢下结论。
马占山、万福麟和张作相这三位“剿总副总司令”,在辽沈战役中似乎毫无表现的机会,这就给读者诸君留下了有趣的问题:老蒋想一出是一出,总是喜欢用听自己话的“学生”,如果杜聿明和范汉杰、廖耀湘真的完全顶替了卫立煌,会不会败得更加迅速彻底?老蒋不用东北籍上将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果让这三位东北上将指挥他们所谓的“锦沈会战”,结果又会如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