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现在彼尔姆的一家航空发动机工厂,亲自视察PD-26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生产线。他在现场多次询问项目进度,几乎是“盯着不放”,俄罗斯副总理曼图罗夫紧随其后宣布,俄方准备将PD-26发动机、复合材料主翼、尾翼等整套关键系统提供给中国。
这一幕在外界看来像是一次仓促的技术“推销会”。但对于熟知中俄航空合作历史的人来说,这种姿态显得格外突兀。十年前,俄罗斯还将这套技术视为“非卖品”,如今却主动敞开大门,态度大变。俄罗斯是出于什么考虑突然转变态度?中国如今是否还会接受这份“迟来的诚意”?
![]()
时间拨回到2012年,那时候中俄刚刚启动联合研发宽体客机的CR-929项目,双方立下不少承诺。这款飞机被设想为能与波音787、空客A330竞争的远程机型,载客量高达280人,航程超过1万公里。当时的确令人振奋。
但合作还没正式进入核心阶段,问题就接踵而至。俄罗斯方面坚持使用自己那套相对落后的航电系统、导航设备与维护标准,不仅技术上不够先进,还硬性要求中方接受“俄式规则”。
![]()
更让人头疼的是,俄方还提出要搞“双轨制”,一版“国际通用”,一版“俄罗斯专用”,等于一架飞机要做两个版本,工作量瞬间翻倍。中方的态度其实一直很克制,也试图在技术标准上寻找折中方案,但合作气氛越来越紧张。
到了2016年,CR-929项目正式签约,按理说应该是迈入实质阶段的好时机。可到了2022年,俄罗斯副总理鲍里索夫的一句“中方越来越不感兴趣”,算是把矛盾摊开了说。他一边承认中国技术进步太快,一边又流露出不甘——这其实是在抱怨自己失去了主导权。
![]()
2023年南昌航展上,中国商飞首次展示“C-929”产品模型,“R”字母悄然消失,中俄合作正式画上句号。俄罗斯不再是合资方,只能以供应商身份参与。这一年,是中俄在民航项目上真正分道扬镳的节点。另一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早已悄然换挡提速。
CJ-1000A发动机早在2023年3月就开始在运-20军机上进行飞行测试,并在2025年进入适航认证阶段,预计2027年可实现批量装机。国家工程院的张彦仲院士在央视节目中的一句“很快能解决”,透露出强烈的信心。
![]()
CJ-2000作为C-929的真正动力核心,推力目标对标PD-35,已完成核心机攻关,进入整机装配阶段。从目前的工程节点来看,它将成为未来中国宽体客机的“心脏”。
这些发动机的研发并不是孤立的。中国不仅在推进核心机技术,还同步建立了完整的材料工艺体系、数字化仿真平台、适航认证机制和国产供应链网络。也就是说,从设计、制造、测试到认证,中国已经构建起一整套“闭环”的发展模式。
![]()
再看俄罗斯这边,情况却不那么乐观。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制裁几乎封死了俄罗斯整个民用航空产业链。
SSJ支线客机因零部件断供全面停产,MS-21干线客机无法获得FAA或EASA适航认证,国际市场被彻底切断。而PD-35发动机项目因为预算吃紧开发进度停滞,只能“缩水”出一个PD-26作为过渡型号。
![]()
PD-26虽然是俄罗斯首次尝试自主研发的高推力涡扇发动机,但它的推力只有26吨,距离C-929真正需要的35吨级标准还有不小差距。而且PD-26目前还处在研发阶段,既没有实装经验,也没有适航认证路径。
俄罗斯国内市场又小,根本消化不了这种高端发动机的产能。如果找不到国际合作对象,整个航空动力产业链都将在缺乏订单的情况下陷入恶性循环。所以,普京这次“亲自督战”并非象征意义,而是压力之下的“破釜沉舟”。但问题是,中国如今真的还需要这台PD-26吗?
![]()
答案很明确:不需要。早在2024年3月,中国商飞就明确表示,C-929项目已进入详细设计阶段,计划2027年交付首段机身。同年,在珠海航展上,国航成为C-929首家客户,这意味着中国已经用本国市场确认了这款宽体平台的落地方向。
过去中国在发动机、复合材料、适航体系等领域的短板,如今正在一项项补齐。中航工业已经完成了复合材料主翼的原型验证,90%以上的国产化率让项目不再受制于人。
![]()
俄罗斯当年最不愿意分享的技术,如今已经被中国自己突破。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制定适航认证体系方面也走出了独立路线。
过去全球民航市场主要由FAA(美国联邦航空局)和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主导,中国航空器想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过他们那一关”。但近年来,中国民航局(CAAC)已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适航认证机制,并在“一带一路”国家中逐步推广。
![]()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国产客机和发动机,不再需要依赖西方的“开绿灯”就能进入国际市场。俄方此时抛出PD-26以及整套供应方案,更多是出于生存考虑。
俄罗斯航空工业不能停产,几万人靠这条产业链吃饭。国内市场撑不起宽体机,西方又封锁出口渠道,俄罗斯将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是一种“被动中的主动”。
但中国此时的态度已经很明确:PD-26可以作为“备份”,但绝不会成为C-929的主力动力选项。合作可以有,但前提是“以我为主、自主可控”。
![]()
回头看,中俄在航空工业领域的角色已经彻底互换。十年前,中国是技术追随者,盯着俄方的发动机样机,担心关键零件永远得不到。今天,俄罗斯将全部“压箱底”技术摆上桌,却发现中国早就不需要了。
这不是谁抛弃了谁,而是一个时代的更替。普京的工厂视察虽说场面隆重,但它并不能改变现实格局。中国的CJ-1000A和CJ-2000已经接近量产临界点,配套国产化系统也在逐步完善。即便PD-26技术可靠,也缺乏适航和交付时间表,难以承担主力动力的任务。
![]()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推进C-929项目时,已经制定了明确的供应链路线图。从结构件到机载系统,采用“国产+外采”双轨并行,确保关键风险可控,工程进度不被拖累。
如今的中国航空工业,已具备独立设计、测试、认证和量产的能力,这代表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安全的体现。
![]()
俄罗斯是否能参与未来合作,取决于它是否能真正放下“技术宗主”心态,而不是继续以“主导者”的方式入场。中方需要的是可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不确定的技术供应商。
这场由一台发动机引发的中俄博弈,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战略自主”的深刻较量。中方已不再是那位等待技术施舍的“学生”,而是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同行者”。技术合作当然欢迎,但必须建立在清晰透明、互利共赢的机制之上。
![]()
普京亲自督战PD-26,确实展现了俄罗斯试图重新融入中国航空项目的诚意。但技术合作不看姿态,只看实力和时机。中国已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自主之路,未来是否继续合作,不再由俄罗斯单方面决定。
信息来源:
[1]俄罗斯副总理:计划向中国飞机提供重型发动机 观察者网
[2]张仲麟:CR929,分开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观察者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