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在庐山前线接到电报时勃然大怒,周围人噤若寒蝉不敢言语,原来韩复榘竟敢不顾中央号令,擅自调动五万大军进攻胶东的刘珍年部。老蒋气得怒拍桌子道:"我前几日向他调兵剿共,他推三阻四,原来留着兵力是为了内斗!真是岂有此理,我要干掉他!"然而终究是韩复榘胆大心细火中取栗,最终还是让他把刘珍年从山东地区赶出去了。
![]()
风起胶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刘珍年算不上什么英雄但是多少也算一个枭雄。
1928年,当蒋介石的二次北伐击溃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时,胶东半岛瞬间成为权力真空地带。而刘珍年这个曾被长官打了一百军棍并开除的军官,却在这片混乱中看到了机会。他以2000残部为基础,迅速收编溃兵游勇,很快将队伍扩张至三万余人。
![]()
刘珍年深知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中,仅靠武力难以长久,于是他一方面严整军纪,士兵佩戴"救国家,救人民,不怕死,不爱钱"的臂章,严禁出入酒楼茶馆,连在街上吸烟也会受惩处;另一方面,他通过兴办教育、修路筑桥来收揽民心。
![]()
让人意外的是,他竟模仿当时新兴的政治宣传方式,制作佩戴自己头像的像章,要求部下背诵自己的语录。刘珍年的这种作派正好说明了像他这种军阀既渴望现代化治军,又无法摆脱封建割据的思维局限。
韩刘之争
刘珍年与韩复榘的冲突,本质上是山东境内两个权力中心结构性矛盾的必然爆发,用句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山不容二虎。
韩复榘于1930年接任山东省主席后,力图将山东全境纳入掌控,而盘踞胶东12县的刘珍年却截留税收、自行委任县长,形成"国中之国"。刘珍年甚至公开宣称:"若交给我一省或一国,无论军政,都不在话下,必能臻于治境。" 这种野心无疑触动了韩复榘的统治神经。
![]()
想当初,张宗昌只不过是露出了一点想法就让韩复榘灭了口,刘珍年几万人部队就在眼皮子底下乱晃,自然让韩复榘恨得牙痒痒。
1932年9月,韩复榘以刘珍年拒绝其军队进入防区"剿匪"为由,调动五万大军发起进攻。值得注意的是,刘珍年虽仅有一师之众,却凭借严格训练和防御工事,与韩军形成对峙。刘珍年一方面抵挡住韩复榘的进攻,同时又赶紧向蒋介石求救。
![]()
老蒋此时正在前方督战,得知这一消息后颇为愤怒。之前他让韩复榘出兵配合自己,然而韩复榘却说自己兵力不足不能派出。结果现在他一出手就是五万部队打击异己,老蒋被他彻底搞破防了,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雷霆之怒,老蒋破口大骂:我要干掉他!
![]()
当韩复榘与刘珍年激战正酣时,蒋介石曾考虑一举铲除韩复榘,命令中央军三个师向山东开进。但局势因张学良的介入而复杂化,张学良发出援韩通电,并派出炮兵团支援。张学良此举倒不是说他跟韩复榘关系多么好,只是因为他也想干掉刘珍年。再加上当时国联大会正在召开,中国代表施肇基从美国发回电报,呼吁"不可再起内争,予人口实"。
在内外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军事解决,转而采取调停策略。此刻的刘珍年,虽得到蒋介石表面支持,却因长期孤立无援而心生退意,想了又想他主动电请南京政府要求调离山东。
![]()
1932年11月,韩复榘和刘珍年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刘珍年部被调往浙江温州。这一步棋看似保全了实力,实则让刘珍年失去了作为蒋介石制约韩复榘棋子的价值。脱离胶东根据地的刘珍年,如同离水之鱼,再也无法掀起风浪。
与刘珍年有过交往的陈诚评价道:"儒席很能干,不过对外场面怕耍不圆,另外听说他驭下手段有点像冯焕章,威过于恩,权过于诚,长久恐不可持。" 这一判断可谓一针见血。刘珍年治军严苛,生活俭朴,不吸烟不赌博,甚至勤学外语,这些特质本可成为其优势。
![]()
但刘珍年同时兼具狂妄自大与政治短视的特点,他一方面蔑称陈诚"不过是因人成事,寄人篱下混冷饭吃而已",另一方面在中原大战中拒绝明确站队,同时得罪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方。
更致命的是,他对蒋介石的戒心不足,在被调往温州后,不仅未低调行事,反而"经常满腹牢骚,辱骂蒋介石"。这种性格与选择,注定了他在1935年被蒋介石以"纵兵殃民"的罪名枪决于南昌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