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家五个女儿,聋哑的二姐没人娶,我娶了她,新婚后那晚我傻眼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林峰啊,你也不小了,要不我给你介绍个对象?"王婶在菜市场拦住了我。

我正提着刚买的青菜往家走,听她这么一说,苦笑着摇摇头:"王婶,我这条件,谁愿意跟我啊。"

王婶神秘地压低声音:"苏家老二,三十了还没嫁,人长得不赖,就是......"

她指了指耳朵,又做了个不能说话的手势。

我当时就愣了,心想着能有个伴也行。

可是新婚夜那一晚,我看到她做的事情,整个人都傻眼了。



01

我叫林峰,今年二十九岁,在洛城古玩市场摆地摊为生。

爹妈走得早,就剩我一个人在这城里打拼。

说是打拼,其实就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把收来的一些旧物件摆在地上,看看能不能碰到识货的主儿。

一个月下来,除了房租水电,手里也就剩个千把块钱。

眼看着同龄人都成家立业了,我这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王婶是我们这片儿的媒婆,她说的苏家我知道,就住在城东那边,是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苏大叔在纺织厂上班,苏大娘在家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

他家五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公务员,三女儿四女儿五女儿也都找了不错的人家,就剩下这个二女儿苏娟。

"林峰,你别嫌弃人家有残疾,这姑娘人品没得说,模样也俊,就是老天爷不开眼,生下来就听不见也说不出话。"

王婶拍拍我的肩膀,"你们俩都不容易,正好凑一对。"

我琢磨了一晚上,第二天就跟王婶说愿意见见面。

苏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墙皮都有些脱落。

我跟着王婶爬到三楼,敲响了门。

开门的是苏大娘,五十多岁的样子,头发花白,眼角有深深的皱纹。

她看到我们,脸上立马露出笑容:"来了来了,快进来坐。"

屋子不大,收拾得很干净。

客厅里摆着一套旧沙发,茶几上放着几样精致的小点心,看起来很有食欲。

"娟子在房间里,我去叫她。"苏大娘说着就往里屋走。

没一会儿,一个身影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我当时就愣住了。

王婶说她长得不赖,那是谦虚了。

眼前这个女子,身材匀称,皮肤白净,一头黑发简单地挽在脑后,露出修长的脖颈。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睛,很清亮,就像山间的溪水一样清澈。

她看到我,脸上没有羞涩或者尴尬,而是很自然地点点头,然后走到茶几边上,拿起纸笔写了几个字:你好,我是苏娟。

字写得很漂亮,笔画工整,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

"你好。"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这样干巴巴地回了一句。

苏娟又在纸上写:听王婶说你在古玩市场做生意?

"算不上什么生意,就是摆个地摊,卖点旧东西。"我有些不好意思。

她点点头,在纸上写:我对古玩也有些了解,改天可以去看看。

这话让我很意外。一个聋哑女子,还懂古玩?

苏大娘在旁边解释:"娟子从小就喜欢这些东西,家里的老物件都是她在保养。你看那个花瓶,原本都摔坏了,是她想办法修好的。"

我顺着苏大娘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茶几旁边确实放着一个青瓷花瓶,釉色温润,造型优美。

仔细看,能发现一些细微的裂纹,像是被什么东西粘合过,可是处理得非常精细,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是你修的?"我指着花瓶问苏娟。

她点点头,在纸上写:小时候不小心打坏了,后来学会了金缮修复的方法,就把它补好了。

金缮修复?我听说过这个名词,好像是从日本传过来的一种修复工艺,用金粉调和生漆来修补瓷器的裂痕,不仅能恢复功能,还能增加美感。

可是这门手艺很复杂,一般人根本学不会。

"你是在哪里学的?"我继续问。

苏娟在纸上写:自学的,家里有些旧书,我就照着练。

自学?我更惊讶了。

这种手艺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天赋,她一个聋哑人,是怎么掌握的?

接下来的交流中,我发现苏娟不仅懂金缮修复,对各种古玩的鉴别也有不少心得。

她在纸上画出一些器物的特征,标注出年代和产地,准确得让我这个在古玩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都自愧不如。

"娟子啊,你给林峰尝尝你做的点心。"苏大娘招呼着。

茶几上的小点心造型精致,有荷花酥、绿豆糕,还有几样我叫不上名字的。

我拿起一块荷花酥咬了一口,酥脆香甜,层次分明,比外面买的要好吃太多。

"这也是你做的?"我问苏娟。



她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羞涩的笑容。

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种奇特的感觉。

这个安静的女子,虽然不能说话,可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着什么。

她的每一个作品,每一样手艺,都在诉说着她内心的丰富和对生活的热爱。

"娟子从小就心灵手巧,会做饭会做点心,还养花种草,把阳台打理得像个小花园。"

苏大娘在旁边补充着,"就是这个毛病,让她一直嫁不出去。"

说到这里,苏大娘眼圈有些红:"我们老两口也没什么本事,就想着她能找个踏实人过日子就行。其他的女儿都有了归宿,就剩她一个,我们死了眼都闭不上啊。"

苏娟听不到母亲的话,可是看到她的表情,似乎猜到了什么。

她拿起纸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给苏大娘看:妈,别难过,我很好。

看到这里,我心里一阵酸涩。

这个女子,明明自己处境艰难,还在安慰别人。

02

我在苏家坐了一个多小时,跟苏娟通过纸笔交流了很多。

她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可是文字表达能力很强,思路清晰,见解独到。

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对待自己的残疾很坦然,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刻意回避,就像接受一个既定的事实一样平静。

临走的时候,苏娟送我们到门口。

她在纸上写: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多接触一下,慢慢了解。

我点点头:"好,我过几天再来看你。"

她笑了,那个笑容很干净,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从苏家出来,王婶问我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一个姑娘。"我如实说道。

"那你的意思是?"

"我想再了解了解。"

王婶高兴得不得了:"那行,你们慢慢处着,别急。"

回到家里,我脑子里全是苏娟的样子。

她安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在纸上写字,偶尔抬头看我一眼,眼神很纯净。

说不心动是假的。

从第二天开始,我就经常往苏家跑。

有时候带点我在市场上收到的小玩意儿,请苏娟帮忙鉴定。

她总是很认真地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然后在纸上写下详细的分析。

有一次,我带了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小瓷杯。

我觉得就是个现代仿制品,准备当垃圾处理掉。

苏娟看了看,在纸上写:这是明代后期的民窑产品,胎质紧密,釉色温润,应该有些价值。

我将信将疑地拿到市场上找行家看,结果真的是明代的东西,最后卖了八百块钱。

"你的眼力比我强多了。"我对苏娟竖起大拇指。

她摇摇头,在纸上写:只是正好碰上了,我懂的也不多。

这就是苏娟的性格,从不张扬,总是很谦虚。

可是接触得越多,我越发现她的厉害。

她不仅懂古玩,还会修复,最重要的是她有一种特殊的专注力,能够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全部的精力。

有一次,我看到她在修复一个破碗。

那个碗裂了好几道口子,一般人早就扔了。

可是苏娟用金缮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把裂痕填补好,最后还用金粉描出了漂亮的花纹。

修好以后,那个破碗竟然变得很有艺术感,裂痕成了装饰,破碎反而成了美的一部分。

"你这手艺,可以开店了。"我开玩笑地说。

苏娟在纸上写:只是个人爱好,不敢当生意做。

我们的关系就这样慢慢发展着。

每次见面,我都能从她身上发现新的闪光点。

她会养花,小小的阳台被她打理得像个花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

她会做菜,简单的食材在她手里能变出各种花样。

她还会做手工,用布头做出精美的香包,用废旧的材料制作各种实用的小物件。

最让我感动的是,她虽然听不到声音,可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

她能从人的表情和动作中读出情绪,总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

苏大娘身体不好,苏娟总是第一个发现并照顾。

邻居家的小孩丢了玩具,苏娟会帮着找;楼下老爷爷买菜提不动,苏娟会主动上前帮忙。

"这姑娘心地好,有她在,我们这一片邻里关系都特别和睦。"楼下的张大妈跟我说,"你要是娶了她,那可是积了德了。"

积德?我觉得是我走了大运。

03

秋天的时候,我们已经相处了大半年。

我觉得时候差不多了,就买了一束花,正式向苏娟求婚。

那天傍晚,我敲响苏家的门。

苏娟开门看到我手里的花,愣了一下。

"我有话要对你说。"我直接开口。

她点点头,把我让进屋里。

苏大叔苏大娘都在,看到我这个架势,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苏娟,我想娶你。"我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出了心里话,"我知道我条件不好,没房没车,就靠摆地摊过日子。可是我真心喜欢你,愿意用一辈子来对你好。你愿意嫁给我吗?"

苏娟听不到我的话,苏大娘在旁边用手语比划着翻译。

苏娟看着我,眼圈慢慢红了。

她拿起纸笔,手有些颤抖地写下几个字:我愿意。

写完这三个字,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



"好好好,太好了!"苏大叔苏大娘都高兴得不得了,"娟子终于有归宿了!"

我也激动得不行,上前握住苏娟的手:"我保证,一定会让你幸福的。"

她点点头,笑着哭着,那个样子特别动人。

我们很快就办了婚礼。

说是婚礼,其实就是两家人吃了顿饭,领了个证。

苏家人都很朴实,没有要彩礼,苏大娘还给了苏娟一些嫁妆,都是些布料和日用品。

婚后我们住在我租的那个一居室里。

地方不大,可是苏娟很快就把这里收拾得温馨起来。

她买了些便宜的装饰品,换了窗帘,在阳台上种了些花草,原本冷清的出租屋一下子有了家的感觉。

新婚夜,我们坐在床边,苏娟在纸上写:你后悔吗?

"后悔什么?"我问。

她写:娶了我这样的人。

我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我这辈子做过最对的事情,就是娶了你。"

她的眼泪又掉了下来,不过这次是高兴的眼泪。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可是很充实。

我每天早起去市场摆摊,苏娟就在家里做家务,研究她的手艺。

有时候我忙不过来,她还会到市场上帮忙,虽然不能说话,可是她的眼力比我强,经常能发现一些好东西。

"林峰,你媳妇可真是个宝贝啊。"摊位旁边的老刘羡慕地说,"人又贤惠又能干,你这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我心里美滋滋的。

苏娟确实是个好媳妇,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来不抱怨生活的艰苦。

每天我回到家,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不是在厨房做饭,就是在阳台浇花,或者坐在桌边修复一些小物件。

她做的饭特别好吃,明明是很普通的食材,在她手里就能变出各种花样。

豆腐能做成好几种口味,青菜也能炒得色香味俱全。

最厉害的是她做的汤,清淡鲜美,每次都让我喝得一干二净。

"你跟谁学的手艺?"我好奇地问。

她在纸上写:小时候帮妈妈做饭,后来自己琢磨的。

我越来越佩服这个女人了。

她虽然有缺陷,可是在其他方面都表现得特别突出,仿佛老天爷关了她一扇门,又为她打开了很多扇窗。

邻居们都很喜欢苏娟。

虽然她不能说话,可是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她帮忙。

她会缝纫,帮大家补衣服;她会做点心,每次做多了都会分给左邻右舍;她还会种花,教大家怎么养植物。

"你们俩真是般配,一个老实厚道,一个心灵手巧。"楼下的李婶经常这样夸我们。

我心里暖洋洋的。

虽然生活不富裕,可是有苏娟在身边,每一天都过得很踏实。

04

结婚三个月后的一天,我从市场上收了一堆旧东西回来,其中有个破瓷碗,碗底有个大洞,碗沿也缺了一块,完全没有修复的价值。

我正准备扔掉,苏娟走过来,指了指那个破碗。

"这个?"我拿起碗给她看,"都破成这样了,没用了。"

苏娟摇摇头,在纸上写:给我看看。

我把碗递给她。

她拿着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在纸上写:这是宋代的影青瓷,虽然破了,可是胎质很好,可以修复。

"宋代的?"我简直不敢相信,"可是都破成这样了,怎么修?"

苏娟在纸上写:金缮修复,不仅能修好,还能让它更美。

我将信将疑地把碗留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我看着苏娟专心致志地修复那个破碗。

她先是用特殊的胶水把碎片粘合起来,然后用很细的刷子蘸着金粉,在裂痕上一点一点地描绘。

每一道工序都要等前一道完全干透才能进行,整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



苏娟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在这个碗上,有时候一描就是一整个上午。

她的专注让我很感动,也很好奇最终的效果会是什么样。

一个星期后,苏娟把修复好的碗拿给我看。

我当时就惊呆了。

那个原本破得不成样子的瓷碗,现在呈现出一种破碎之美。

金色的线条沿着裂痕蜿蜒,形成了精美的花纹,就像闪电划过夜空,又像枝条蔓延生长。

原本的残缺变成了装饰,破碎反而成了艺术。

"这...这真的是那个破碗?"我拿着修复好的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苏娟点点头,在纸上写:金缮的理念就是接受残缺,让破碎变成美的一部分。

我仔细观察着这个碗,越看越觉得神奇。

那些金色的线条不仅修复了裂痕,还增加了艺术价值。整个碗看起来古朴典雅,充满了历史感和艺术感。

"这个能卖多少钱?"我好奇地问。

苏娟想了想,在纸上写:如果真的是宋代影青瓷,修复后应该值不少钱。

我立马带着这个碗去找市场上最权威的鉴定师老张。

老张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古玩界有很高的声望,眼力毒辣,很少看走眼。

"这是哪来的?"老张拿着碗仔细观察,眼神越来越惊讶。

"我收来的破碗,我媳妇修的。"我如实说道。

老张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金缮的部分,然后又观察了瓷碗的胎质和釉色:"这确实是宋代影青瓷,而且这个金缮修复的工艺非常精湛,达到了专业水准。"

"那值多少钱?"我紧张地问。

老张沉吟了一下:"原本破成这样的碗可能就值几百块,可是经过这样的艺术修复,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估计能卖一万块。"

"一万?"我差点没站稳。

"对,而且这还是保守估计。现在收藏界对金缮修复的艺术品很感兴趣,特别是这种古瓷器的金缮修复,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老张继续说道,"你媳妇的手艺很厉害,这种水平在国内都不多见。"

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我准备扔掉的破碗,经过苏娟的修复,竟然值一万块钱!

"老张,你认识买主吗?"

"认识,我有个朋友专门收这种东西。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下。"

当天下午,老张就带来了一个收藏家。

那人看到碗后,立即就决定要买,而且出价一万二。

拿到钱的时候,我的手都在颤抖。

这是我摆地摊以来赚得最多的一次,而且还是从一个破碗开始的。

回到家,我把钱递给苏娟:"这是你的手艺费。"

苏娟摇摇头,在纸上写:我们是夫妻,不分彼此。

我心里一阵感动。这个女人不仅有才华,心地还这么善良。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收一些破损的古玩回来,让苏娟修复。

她的手艺确实了得,不管多破的东西,在她手里都能重新焕发生机。

有一个明代的瓷瓶,瓶颈断了,她用金缮工艺重新连接,修复后卖了八千。

有一个清代的茶壶,壶盖碎了,她重新拼接并用金粉装饰,最后卖了六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汝窑的小碗,整个碗身都布满了裂纹,一般人早就当垃圾扔了。

苏娟花了半个月时间,用金缮工艺把每一道裂纹都处理得完美无缺,修复后的碗呈现出一种网状的金色花纹,美得让人窒息。

最后这个碗被一个港商以三万的高价买走。

三万!我做梦都没想到,一个破碗能值这么多钱。

半年时间,我们就攒下了十五万。这对于以前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娟子,我觉得我们可以开个店了。"我兴奋地跟苏娟说。

她在纸上写:你觉得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的手艺这么好,肯定能赚钱。"我握着她的手,"我们在古玩街租个门面,专门做修复生意。"

苏娟想了想,点了点头。

就这样,我们用攒下的钱在古玩街租了一个三十平方的店面,开始了我们的创业之路。

05

古玩街是洛城最有名的古董集散地,每天都有大量的收藏爱好者和游客来这里淘宝。

我们租的这个门面位置不错,临街的位置,方便客人看到我们的店。

苏娟亲自设计了店铺的装修。

她选择了古朴典雅的风格,墙上挂着她修复过的一些作品,展示柜里摆放着各种修复工具和材料。

最吸引人的是店里的氛围,整个空间散发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让人一进来就心情平静。

店名是苏娟起的:藏宝阁。

"藏宝阁?"我问她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她在纸上写:每一件破损的古董都是被埋没的宝藏,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它们重新发光。

这个理念我很喜欢。

我们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在挖掘和重现文物的价值。



开业第一天,就有不少人进来看热闹。

大家都很好奇,一个聋哑女子怎么做修复生意。苏娟用行动证明了一切。

一个客人带来了一个破损的青花瓷盘,要求修复。

苏娟仔细观察后,在纸上写下了详细的修复方案和预计费用。

客人看了方案,觉得很专业,就把盘子留了下来。

一个星期后,客人来取盘子。

看到修复后的效果,他当场就惊呆了。

原本只是个普通的破盘子,现在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金色的线条勾勒出精美的图案,整个盘子的艺术价值提升了好几倍。

"这手艺绝了!"客人赞不绝口,"我还有几件东西想修,什么时候能送过来?"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古玩街的商户们都知道了有个聋哑女子的修复手艺特别厉害。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破损的古董来找苏娟修复。

生意火爆得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第一个月,纯利润就达到了五万。这比我以前一年摆地摊赚的钱还多。

苏娟不仅手艺好,对生意也很有想法。

她建议我学习一些古董鉴定的知识,这样就能更好地判断修复的价值。

她还教我一些基础的修复技巧,虽然我永远达不到她的水平,可是能帮忙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

"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的?"我越来越好奇苏娟的过去。

她在纸上写:小时候就喜欢这些东西,看书自学的。

我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苏娟的修复技巧已经达到了大师级水平,仅仅靠看书自学是不可能的。

可是每次我问起她的过去,她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不愿意多说。

苏娟还建议我们开展网络营销。

她虽然不能说话,可是文字表达能力很强,写的文案很有吸引力。

我们在网上开了店,发布一些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很快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户。

有个北京的收藏家,专门坐飞机过来找苏娟修复一件汝窑的茶盏。

那个茶盏价值连城,可是有个很明显的冲线,影响了整体的美观。

苏娟花了一个月时间,用金缮工艺把冲线处理得天衣无缝,修复后的茶盏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因为独特的艺术效果升值了。

"苏师傅,您这手艺在国内绝对是顶尖水平。"那个收藏家临走时这样说道。

师傅?我们都愣了一下。在古玩界,能被称为师傅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苏娟虽然年轻,可是她的手艺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呼。

慢慢地,苏娟在圈子里有了名气。

很多同行都知道古玩街有个聋哑女师傅,修复技艺堪称一绝。

有些外地的古董商甚至专程过来学习交流,虽然苏娟不能说话,可是她用纸笔和实际操作,也能把技巧传授给别人。

一年后,我们的存款已经达到了两百万。

我们全款买了一套一百平方的房子,还换了一辆车。

从租房到买房,从摆地摊到开店,这种变化让我有时候都觉得像在做梦。

可是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我发现苏娟似乎有些心事。

她经常对着一部旧手机发呆,那部手机看起来很有年头了,外壳都磨得发亮。有时候她会拿着手机走到窗边,看着远方,眼神很复杂。

"娟子,你在想什么?"我问她。

她总是摇摇头,在纸上写:没什么,就是有些累了。

我知道她在撒谎。

以我对她的了解,她从来不会因为工作累而发愁。

肯定有什么事情她没有告诉我。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她在写信。

她写得很认真,一写就是一个小时。写完后,她把信装进信封,可是又没有寄出去,而是收了起来。

"给谁写信?"我好奇地问。

她在纸上写:给以前的朋友。

"为什么不寄出去?"

她沉默了一会儿,写道:时机还没到。

我越来越觉得苏娟身上有秘密。

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女儿,怎么会有这么高超的修复技艺?她的文化修养也远超一般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甚至比一些专业人士还深。

最让我疑惑的是,有时候会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来店里,他们不是来修东西的,而是来看苏娟的。

那些人穿着很考究,举止很优雅,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他们会在店里待很久,似乎在观察什么,然后悄悄离开。

"那些人是谁?"我问苏娟。

她在纸上写:不认识,可能是慕名而来的收藏家。

我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可是苏娟不愿意多说,我也不好追问。

直到那个男人出现,一切谜团才解开。

06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我正在店里整理货品,苏娟在工作台前专心修复一个青瓷碗。

门铃响了,我抬头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走了进来。

这个男子穿着深灰色的西装,举止优雅,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贵气。他径直走向苏娟,在她面前停了下来。

他缓缓说出了三个字,苏娟手中的工具突然停住了。

她慢慢抬起头,看到那个男子时,整个人都僵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