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民居与纳西院落错落相依,傈僳山歌和热巴鼓点交织共鸣,滇金丝猴在林间跃动,民宿里飘出藏香猪的香气……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8个世居民族以民族团结为笔,在8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风景变前景”的乡村振兴画卷。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滇金丝猴灵灵的家园”“热巴艺术之乡”,探寻其以多元融合撬动发展的密码。
![]()
(塔城百姓庆丰收 李美溶 摄)
多元聚居:98%少数民族人口的“同心镇”
塔城镇地处维西县城保和镇东北部,金沙江支流腊普河穿境而过,全镇16267人中,藏、傈僳、纳西等少数民族占比达98%,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涉藏乡镇。“汉族帮藏族种葡萄,藏族教傈僳跳热巴,纳西带普米做民宿”——如今在塔城,各民族通婚睦邻、互帮互助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习俗,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同心根基”。
近年来,塔城镇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镇”,其下辖的启别村更是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滇西北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样板。
五措并举:从“生态美”到“产业兴”
“住得舒心、吃得安心、玩得养心、游得静心、赢得民心”,塔城镇以“五做”工程为抓手,让民族团结的“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在“住”上,该镇引进中旅、松赞等企业,成立民宿合作社制定服务标准,培育出“腊普文旅·策院”等丙级民宿6家、精品民宿20余家、高端酒店10余家,400余个床位旺季入住率超90%,带动1000余人就业,北京、上海及国外游客占比过半。“哈布达云谷民宿”便是其中代表,由退休教师蒋志坚与亲友共同创立,“我们的服务员有藏族、纳西族,客人来能喝到傈僳族的蜜酒,摸到藏族的银饰。”蒋志坚说。
在“食”上,塔城坚持“生态有机”理念,建成金坷生物藏红花有机基地、哈达农庄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等,培育近180家特色农家乐,1670亩冰酒葡萄、2万余头藏香猪、千亩稻田种养,让“小农经济”变身“绿色产业”。
在“玩”上,非遗传习所、民俗展览馆里,藏族热巴舞、玛丽玛萨文化(纳西族支系)代代传承;“二月八”“栽秧节”等民族节庆中,各族群众同歌共舞,去年仅哈布达云谷民宿就带动当地文化展演增收10-15万元。
在“游”上,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吸引全球游客,661名护林员与女子巡山护河队守护着85.93%的森林覆盖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6项专项规划落地,“六不准六要求”风貌管控让田园风光与民族建筑和谐共生,游客可沉浸式体验采菌、农耕、手工DIY等活动。
在“心”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日常,干部群众共同念好“发展经”,如今的塔城,既是“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是全省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之一,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
(第五届塔城镇热巴艺术节暨2025年丰收节活动现场 李美溶 摄)
民宿老板说:“民族团结是最好的‘客源密码’”
“我们的利润,藏在各民族互帮互助的细节里。”哈布达云谷民宿老板蒋志坚的话,道出了塔城发展的核心逻辑。这家由退休教师与退伍军官联合创办的民宿,整合藏、纳西、傈僳文化资源,每年承接四五十期研学团队,仅今年七八月份就实现净利润六七十万。
“上海国际学校的学生来,我们带他们去藏族人家学银饰,去纳西人家打年糕,再请傈僳族村民跳篝火舞。”蒋志坚介绍,民宿不仅带动纳西农户做餐饮、藏族手艺人卖饰品,还辐射周边种植蔬菜、养殖土鸡的各族农户,“我们给表演的村民发红包、献哈达,不是买卖服务,是一家人的心意。”
如今,塔城的民族团结故事还在续写:各地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腊普河畔的民宿亮起暖黄灯光,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聊着滇金丝猴的最新动态,规划着明年的冰酒采摘季。这座千年古镇,正以民族团结为纽带,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绽放新的光彩。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