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王家卫的《繁花》刚从奖项的掌声中走出来,立刻被卷进一场署名风暴。
![]()
编剧程骏年实名控诉,称自己是作品的核心创作者,却只在片尾挂了个“前期资料编辑”。
他晒出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病历,指控剧组压榨、剥夺署名、拖欠稿酬。
王家卫沉默不语,剧组回应模糊,圈内一众大腕也被拖下水。靳东、陈道明的名字频频出现,吃瓜群众看热闹,业内人士却笑不出来。
![]()
剧组不认账,编剧不认命,录音一放,真相失控了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一段录音。声音不清晰、情绪很真实。录音里,王家卫说程骏年“划算”,编剧秦雯问他“值不值这个价”。
这些话听着像夸奖,其实句句都像是“代价评估”。
程骏年说,他是《繁花》金融线、复仇线的主要构建者,整整一年写稿、改本、陪喝、挡酒,月薪3000,连个编剧名都没混上。
![]()
剧组回应也很快,说他只是“前期资料收集组成员”,没参与正式剧本写作。甚至暗示他“擅自带走资料”,用了“加工录音”的字眼。
随后,他的社交账号被平台关闭,理由是“侵犯他人隐私”。
风口一开,舆论分成两拨。一边喊“编剧活该没名气”,一边骂“王家卫吃人不吐骨头”。
不少观众第一次意识到:一部作品的署名,并不是做多少决定的,而是看你有没有“名”。
![]()
程骏年并不是第一个吃亏的新编剧,《隐秘的角落》的编剧紫金陈,为了证明自己是剧本原型作者,打了四年官司才赢。
《白夜追凶》的编剧顾小白,曾因署名问题退出剧组,最后名字也没挂上。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件事:青春可以燃烧,署名未必能保。
而这次,《繁花》又把这个老问题拉回聚光灯,只不过这次牵扯的是王家卫,是阿里影业,是华语影视金字塔顶的那一群人。
这不是一个小编剧的维权故事,这是整个行业的自我暴露。
![]()
谁的作品?谁的名字?谁在笑?谁在烧?
从《繁花》的署名争议往下挖,就能看见中国影视行业一条极长、极暗的产业链。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挂名、影子写手、试稿、导演中心制、法律真空。
“挂名”是最普遍的操作,一个项目立项,通常要挂上几个“有头有脸”的编剧,以便过审、融资、营销。
![]()
真正写的人是谁?可能是幕后几位新人、助理,甚至是实习生。但立项材料、宣发海报、奖项领奖台上,写的永远是那几个熟面孔。
“影子写手”这个词,早就被圈内默认了。
很多新编剧被拉进项目,说得好听是“参与创作”,其实是写初稿、对台词、查资料、改逻辑。等项目定了,名字没了,稿子还在。
“试稿”是另一种变相压榨。制片方常常不给合同,让编剧“先写一集看看”。
![]()
一旦写得好,可能被直接套用;写得不好,不付钱。问为什么不给合同?答曰:“你不是还没签嘛。”
导演中心制的问题更深,在韩国、英国,编剧有话语权,甚至能决定导演人选。
而在中国,大多数项目是“导演先定,编剧服从”。剧本要改演员人设,要配合投资方意见,编剧只能“听话改稿”,不能“据理维权”。
![]()
这就造成一个悖论:项目成功了,导演上台领奖,演员上热搜,编剧在片尾滚动字幕里排到倒数第五行,字体还比主演小两号。
项目失败了,导演说“剧本问题”,演员说“角色没立起来”,责任全给写字的人背。
而更可怕的是法律真空,目前中国法律对“署名权”虽有规定,但执行难度极高。
你得证明自己写了什么,什么时候写的,有没有修改痕迹,还要看片方有没有“整体改编权”。整个流程下来,官司打三年,赢了也没用,剧早播完了,钱早分完了。
这套机制下,最受伤的是谁?新人。最受益的是谁?挂名者。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程骏年的控诉一出,靳东、陈道明的名字会被带上。不是他们做了什么,而是他们的“隐形权力”在无声运作。
有传言称,《繁花》剧本多次为演员调整线索结构,剧本走向不是编剧决定,是“大哥”定的。
这不是明说的事,但圈内都懂。一部剧能不能拍、怎么拍、谁来演,早在剧本成形之前就敲定了。
编剧只是来“填空”的,而不是“造梦”的。
![]()
这不是一部剧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脸红
《繁花》的争议,不是孤例,是“高端样本”。它之所以引起震动,是因为王家卫这个名字太重。
他是“文艺片之神”,是“慢工出细活”的代表,是“导演是灵魂”的典范。但这次,他面对的是“创作者署名权”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真金白银的东西。
有人问:王家卫是不是故意压人?真相可能更复杂。他代表的是一种“审美控制权”的世界观。他习惯一切由自己主导,编剧只是“素材提供者”。
![]()
程骏年这类新人,在这套体系里,天然没有“著作权意识”。他们以为签了合同就能拿名,结果发现——没有名。
而剧组的回应也很典型:我们已经按照制度走了,你的署名在片尾体现了,你的职位就是“前期资料编辑”,这不是“打压”,是“分工”。
听上去都有理,但问题是:劳动价值到底怎么算?如果你写了三条主线,铺了三集剧情,但因为离组早、没有合同,就不能署名,那创作的边界该怎么划?
这才是行业真正的焦点。不是王家卫压了谁,而是整个行业压了谁?不是靳东用剧本改了人设,而是这个系统默认“演员优先,剧本让路”。
![]()
而当这种事一次次发生,观众也开始变得敏感。他们不再只看热闹,而是开始问一个问题:这部剧,谁写的?那句台词,是谁写的?这个角色,是不是被谁“加戏”了?
这种觉醒,不是坏事。它意味着创作人终于从“幕后工厂”走到聚光灯下,意味着观众开始关注“内容从哪里来”,而不是“谁来演”。
但它也意味着,娱乐工业必须升级。不仅是设备、技术、审美要升级,制度也要升级。否则,今天是程骏年,明天就可能是更多“匿名者”。
![]()
结尾
《繁花》不是一部剧的问题,是一个行业的投影。它让我们看到,在流量、资本、名气组成的生态里,创作这件事本身,越来越像“代工”。
如果连署名都要靠“曝光录音”才拿得回来,那这个行业的门槛,不是太高,是太低——低到只要你没名,就可以不算人。
问题是,当所有人都在争谁是主创、谁该领奖的时候,还有谁记得,作品到底是谁写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