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团圆节,不管多累,都要陪家人做3事,感情越来越深厚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礼记·月令》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八月十五中秋夜,这轮皎洁的明月承载着千古以来最深的思念与眷恋。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便将这一天视为最重要的团圆时节。

无论身在何方,都要想方设法与家人相聚。

然而,现代人忙于奔波,常常以工作繁忙为借口,错过了与家人最珍贵的相伴时光。

殊不知,在古代的智慧中,八月十五这一天有着特殊的天时地利。

若能与家人共同完成三件特定的事情,不仅能加深彼此的感情,更能获得天地的庇佑。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助不足。"古人深知这个时节的殊胜之处。那么,这三件必须与家人一起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为何能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让我们走进一个古老的故事,寻找答案。

望月谈心,心意相通

开元十五年的中秋夜,长安城中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都在庆祝这个团圆的日子。在城东的一座普通院落里,诗人王维刚刚从朝廷下值回来,一身疲惫。

"维儿,你回来了!"母亲崔氏见到儿子,脸上立刻绾起了笑容,"快来,娘给你准备了你最爱吃的桂花糕。"

王维放下手中的公文,看了看院子里已经摆好的桌案,桌上放着月饼、瓜果,还点着一炷清香。他揉了揉疲惫的双眼,说道:"娘,今天朝中事务繁忙,我实在累得很,要不..."

"不行!"崔氏打断了儿子的话,语气虽然温和但很坚定,"维儿,你可知道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中秋望月?"

王维摇摇头,崔氏拉着儿子的手,走到院子中央,指着天空中那轮圆月说道:"《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月亮不只是为了观赏,更是为了让一家人敞开心扉,互诉衷肠。"

"娘,这有什么特别的吗?"王维有些不解。

崔氏慈祥地笑了笑:"孩子,你平时忙于公务,我忙于家事,一家人难得坐下来好好说说话。这中秋月圆之夜,月华最盛,人的心境也最容易平静下来。古人说'月圆人团圆',不只是身体的团聚,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

她拉着王维坐下,母子二人一起望着明月。崔氏缓缓说道:"维儿,你跟娘说说,最近在朝中可还顺心?有什么烦恼不妨告诉娘。"

在月光的照耀下,王维的心境确实变得平和起来。他开始向母亲诉说着最近的工作压力,朝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内心的困惑。崔氏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给出一些人生的智慧。

"娘,为什么跟您聊天,我的心情就好了很多?"王维好奇地问道。

崔氏望着月亮,深有感触地说道:"因为这就是血脉相连的力量。《易经·家人卦》说:'家人利女贞。'家人之间,血脉相通,气息相连。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彼此敞开心扉,不仅能化解心中的郁闷,更能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

这一夜,王维和母亲聊到了很晚。他们谈论着过往的岁月,分享着内心的感受,在月光下,母子二人的心贴得更近了。

共制月饼,手心传情



第二天傍晚,王维家来了几位客人——他的弟弟王缙,还有几个侄子侄女。按照家中的传统,中秋节不仅要赏月谈心,还要全家人一起制作月饼。

"大哥,你看我们带来了什么!"王缙提着一个大包裹,里面装着做月饼用的面粉、红豆沙、桂花蜜等材料。

崔氏高兴地说道:"好好好,今年我们全家一起动手,做最香甜的月饼!"

王维看着这些忙碌的准备工作,还是有些疲惫地说:"要不我就在旁边看着吧,我这双手只会写字,做不来这些精细活儿。"

"那可不行!"崔氏严肃地说道,"维儿,你可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全家人一起制作月饼?"

王维摇头,崔氏一边和面一边解释道:"古人云:'食者,民之天也。'但这制作食物,特别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里一起制作月饼,意义远不止于填饱肚子。"

"那是为什么呢,奶奶?"小侄子王律好奇地问道。

崔氏慈祥地摸摸孙子的头:"孩子,你看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有的和面,有的调馅,有的包制,有的烘烤。每个人都出一份力,最后做成的月饼里就有了每个人的心意和祝福。"

王缙点头赞同道:"母亲说得对。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彼此之间说话更多了,笑声也更多了?"

确实如此。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一家人不断地交流着技巧,互相帮助,孩子们调皮地在彼此脸上抹面粉,大人们笑着制止又忍不住加入其中。整个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王维在揉面团的时候,忽然有所感悟:"原来如此!这制作月饼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制作家庭的和谐氛围。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没有旁观者,大家都是这个家庭的建设者。"

崔氏欣慰地看着儿子:"维儿悟性不错!《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这一起制作食物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和'的精神。通过共同的劳作,我们的心更贴近了,感情也更深厚了。"

当第一炉月饼出炉的时候,整个院子里都飘着香甜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月饼怎么比买来的还要香甜?"王律咬了一口,满足地说道。

崔氏笑道:"因为这里面有我们每个人的心意,有我们共同的劳动,有我们一家人的深情厚意。这样的月饼,当然比外面买的要香甜得多!"

祭拜祖先,传承家风

夜幕降临,当一家人享用完自制的月饼后,崔氏起身说道:"现在该进行最重要的仪式了——拜祭祖先。"

王维看了看时间,有些迟疑:"娘,这都快子时了,要不明天再..."

"不行!"崔氏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维儿,你身为王家长子,怎能忘记祖先的恩德?中秋祭祖,这是我们王家世代传承的家规,绝不能因为累了就省略。"

在崔氏的坚持下,全家人来到祠堂。在昏暗的烛光中,历代祖先的牌位静静地立在那里。崔氏点上香烛,摆上供品,然后对王维说道:"维儿,你来主持这次祭拜。"

王维接过香烛,面对祖先牌位,心情忽然变得庄严起来。他想起了小时候祖父对他的教导,想起了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想起了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诗书家风。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后人王维携家人前来祭拜。"王维的声音在祠堂中回响,"愿祖先在天之灵,庇佑王家子孙世代书香传家,诗礼传承。"

拜祭完毕后,崔氏对全家人说道:"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夜祭拜祖先吗?"

小侄子们摇摇头,崔氏语重心长地说道:"因为中秋是团圆的日子,不仅是活着的人要团圆,我们也要让已故的祖先感受到这份团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仪式,我们要告诉子孙后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家风是什么。"

王缙深有感触地说道:"母亲说得对。现在的孩子们整天忙着读书考试,容易忘记家族的根本。通过中秋祭祖,能让他们明白,我们王家世代都是有品德有学问的人,他们也要继承这样的传统。"

崔氏点头道:"正是如此。《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孝敬祖先不是迷信,而是在传承家族的精神财富。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祖先都是什么样的人时,他们就会以此为榜样,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王维看着祖先的牌位,若有所思地说道:"娘,我明白了。这祭拜祖先,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不仅要传承家产,更要传承家风;不仅要传承血脉,更要传承品德。"

"维儿说得好!"崔氏欣慰地说道,"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们的家族精神得以延续,我们的感情也因为共同的信仰而更加深厚。"

那一夜,王维一家人在祠堂里待了很久。他们不仅祭拜了祖先,还互相分享着家族的历史故事,讲述着先人的美德事迹。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对家族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对彼此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王维一家人的中秋夜即将结束。回到院子里,王维望着西方天空中那轮渐渐隐去的明月,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就在这时,邻居家的老先生李白走了过来。

他见到王维便笑着说道:"维兄,听说你们一家昨夜进行了完整的中秋三事?

能否告诉在下,这三事之中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奥秘?"

王维正要回答,却发现崔氏母亲正在收拾供桌,准备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这中秋三事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层智慧?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它们又是如何真正让家庭感情越来越深厚的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