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聪明,在清朝官场是出了名的。他能从一个普通侍卫,一路做到文华殿大学士,靠的就是脑子活、会来事。可这么精明的人,为啥不提前讨好嘉庆?等嘉庆上台,直接把他办了,难道他看不出风向?
其实和珅不是不懂,是真不敢。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要是敢私下跟嘉庆走得近,死得只会更快。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了。他的梓宫停在乾清宫,嘉庆穿着素服,在灵前跪坐守孝。和珅也穿着丧服,奉命跟福长安一起 “总理丧仪”。这时候的和珅,没心思管丧仪细节,眼睛总往嘉庆的背影瞟,心里慌得厉害。
三天前,乾隆驾崩的消息传来,和珅就知道,自己的日子要到头了。
![]()
乾隆把权抓得太死,和珅不敢动
要搞懂和珅的难处,得先看乾隆晚年的操作。乾隆六十年,他说要退位,让嘉庆当皇帝。可退位不退权,“训政” 的权力攥得死死的。
乾隆不住别的地方,就住养心殿 —— 那是皇帝处理政事的核心地方。他还下了规矩,各省送上来的奏章,得同时递两份,一份给嘉庆,一份给自个儿。
![]()
这么一来,和珅就成了权力运转的关键。乾隆晚年视力差,看不了奏章,得让和珅在旁边念。而且乾隆年纪大了,说话 “言语蹇涩”,说的指令常常没头没尾。只有和珅,凭着跟乾隆几十年的默契,能把这些零散的话整理成条理清楚的圣旨。
这就等于,和珅攥着信息传递的道儿。各地官员想面见乾隆,得先过和珅这关,他不点头,谁也见不着。各省送的贡品,也得经他筛选,好的才能送进宫里。
![]()
更重要的是,乾隆对权力的控制欲到了极致。他明着说 “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在这种情况下,和珅要是敢跟嘉庆私下接触,那就是明着跟乾隆抢权,乾隆能饶了他?
《清史稿》里就写了:“高宗(乾隆)春秋高,遇事多所容假,珅益恣肆,然惮上(嘉庆)英武,不敢显为奸利。” 意思就是,乾隆老了,对和珅多有包容,可和珅怕嘉庆,更怕乾隆,不敢跟嘉庆走太近。
![]()
清朝祖制卡得严,和珅没机会
除了乾隆的猜忌,清朝的规矩也把和珅堵得死死的。从雍正开始,清朝就实行秘密立储制度 —— 皇帝不公开说谁是太子,就是怕皇子跟大臣勾结。
所以清廷对皇子和大臣的交往,管得特别严。皇子从小在上书房读书,师傅是皇帝钦定的,可就算是师傅,也不能跟皇子私下走太近。
和珅虽然权倾朝野,可他没当过任何皇子的师傅。而且他出身满洲正红旗,不是靠科举当官的 —— 在清朝,科举出身是官员跟皇子建立联系的重要渠道,和珅没这个机会,自然就没法靠近嘉庆。
后来乾隆公开说颙琰(嘉庆)是太子,和珅想表个好,就送了个如意给嘉庆。结果嘉庆没领情,反而觉得和珅这是 “漏泄机密”,后来清算和珅的时候,这事儿成了第一条罪状。
《啸亭续录》里也说:“珅虽怙宠,然畏上(嘉庆)之威,不敢显为奸利。” 和珅就算想讨好嘉庆,也没合规的渠道,只能干着急。
![]()
三、嘉庆装了三年 “老好人”,和珅看走眼
在和珅眼里,嘉庆就是个 “仁孝宽厚” 的软性子。乾隆退位后,嘉庆对和珅那叫一个尊重,公开场合都喊他 “相公”—— 这在当时,是对权臣的极高称呼。
有一次,和珅家的家奴在街头仗势欺人,被御史弹劾到嘉庆面前。嘉庆却摆摆手,说这是 “细故”(小事),不用追究。
![]()
就因为这些事,和珅误以为嘉庆好拿捏,就算乾隆去世,自己也能继续掌权。可他不知道,嘉庆这是在装,暗地里早就开始布局了。
嘉庆心里门儿清,和珅的权力全靠乾隆撑着。所以他采取 “温水煮青蛙” 的法子,表面上不跟和珅作对,暗地里却在搞动作。
![]()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嘉庆在宫里的时候,“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 眼里只看乾隆的动向,对和珅的事儿假装没看见。可私下里,他让亲信悄悄收集和珅的罪证。
他还借着科举考试的机会,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比如朱珪、王杰这些人,慢慢搭建起自己的势力网。
嘉庆二年,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逝,和珅成了军机处实际的负责人。这时候嘉庆不仅没找和珅的麻烦,反而升了他的官,让他当文华殿大学士。嘉庆就是想让和珅放松警惕,觉得自己对他没威胁。
![]()
和珅以为有 “护身符”,结果全失效
和珅也不是没为自己留后路。他觉得自己有两张 “王牌”:一张是乾隆的信任,另一张是自己多年经营的人脉网络。
他想,就算乾隆走了,凭着自己在官场的势力,嘉庆就算想动他,也得掂量掂量。可他没想到,嘉庆的决心比他想的大得多。
乾隆驾崩当天,嘉庆就以 “总理丧仪” 的名义,把和珅和福长安留在宫里,实际上是软禁了他们,切断了他们跟外面的联系。
![]()
接下来的动作,嘉庆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正月初四,革了和珅军机大臣的职;正月初五,公布和珅的二十大罪状;正月初八,把和珅抓进监狱;正月十五,赐和珅自尽。前后就 15 天,一点缓冲的机会都没给和珅。
和珅的人脉网络,在皇权面前根本不管用。他的党羽,像福长安、苏陵阿这些人,要么被革职查办,要么直接倒戈,没人敢帮他。
后来抄和珅家的时候,搜出了 32000 多两黄金、300 多万两白银,还有数不清的珍宝古玩。这些东西的价值,相当于清朝五年的财政收入。有了这笔钱充实国库,嘉庆办和珅就更有底气了。
![]()
和珅的悲剧,早被制度注定了
和珅在监狱里写了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后人总说这是和珅的预言,其实这就是一个权力玩家的最后感慨 —— 一辈子争来斗去,最后还是一场空。
嘉庆清算和珅,表面上是反腐,实际上是要把权力收回来。清朝自雍正、乾隆以来,皇权一直要压过相权。和珅掌权二十年,权力太大,嘉庆刚上台,必须通过办和珅,把皇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
《清史稿》里说得明白:“仁宗(嘉庆)之诛和珅,盖以权不可下移,威不可旁落。”
可这场清算,没解决清朝真正的问题。乾隆晚年不管事,才让和珅有机会专权;嘉庆虽然扳倒了和珅,却没改变官僚体系腐败的根子。当时的御史洪亮吉就说:“今日州县之恶,百倍于十年、二十年之前。”
![]()
说到底,和珅的悲剧是制度造成的。他的贪婪、专权,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更是乾隆朝政治环境的产物。嘉庆扳倒和珅,就像给清朝做了个 “外科手术”,切掉了和珅这个 “”,可整个官场的 “病”,一点没好。
毒瘤
和珅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在皇权牢牢掌控的时代,再聪明的权臣,也敌不过皇帝的一句话。他不敢讨好嘉庆,不是笨,是看清了自己在权力游戏里的位置 —— 可惜,最后还是没算过嘉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